多年來,臺灣花費大筆的經費在農村建設上,但所謂的現代化農村,其實不過是水泥化成果的展示,我們摒棄優美的傳統建築,迷信鋼筋水泥土住屋,庭院廣場鋪滿了水泥,讓大地失去了呼吸的機會;生態環境消失了,宜人的景緻消失了,臺灣農村的醜陋面貌令人不忍卒睹。

農工系「鄉村建築與環境研究室」多年來致力於推廣耐震鋼結構、可回收建材及符合生態永續理念之臺灣農村示範住宅,惟成果不盡理想,921大地震之後,有鑑於震災傷害之慘重,本研究室足跡遍及災區,呼籲國人應用正確的方法、進步的觀念,重新建設臺灣農村,讓這次世紀末的大地震,帶來的不是浩劫,而是重生的契機。

農宅設計:臺灣案例

建築緊臨馬路興建已是臺灣的營建習慣,這種營建方式讓臺灣農村的街景一如都市:馬路兩旁塞滿了汽車、看不到庭院與綠意,而且又缺乏隱密性。

7年前,在新竹縣新埔鎮九芎湖地區,出現了第一棟具備鄉村住宅設計概念建築,並也同時規劃了生態又美麗的前庭。之後,這棟建築帶動了當地農民的爭相仿效,成功地改善了當地的建築景觀,更一併帶動當地觀光休閒業的發展。

設計良好的農宅,不但能美化農村景觀、節約能源,更有助於農村地區轉型發展觀光休閒產業,這也是我們災後復建的方向。

施工品質:預鑄工法與環保建材

我們呼籲,應在建築教育及營建施工方法上引介並推動國外之「工業化組件生產」觀念與「預鑄工法」。

在工廠內預鑄的鋼結構材料與輕型牆,因施工控管工業化,沒有偷工減料的問題。這類鋼骨建材,未來在房屋遭天災、老化或改建拆除後,仍可回收至鐵工廠再度處理與應用,既不會造成資源浪費,對環境又不會造成污染。

鄉村道路:有滲水溝及保育帶的蜿蜒小徑

農村地區除主要道路外,其餘道路應盡量減少直線,改採曲線。如此能減緩進入社區的車速及減少車流量,讓居民住得更有品質。道路兩旁應設置生態保育帶,讓道路排水能先滲入地下,最後才排入排水溝。如此不僅能美化道路景觀,並能同時保存珍貴的水資源。

生態庭院:讓土地呼吸

庭院是最具生氣與活力的地方,而一旦舖滿了柏油,長不出花草,雨水又無法排除,且夏天燥熱無比,漸漸地便失去兒童嬉戲、蝴蝶飛舞的身影。

農村圍籬:兼顧安全與自然風格

農村圍籬若材料使用及造型設計得當,將是農村中別具特色的設施小品。目前臺灣農村常見的混凝土圍牆,讓農村灰禿禿的,相當醜陋。未來在圍籬材料的選擇上,應使用木頭、石塊、樹籬或竹籬笆等自然材,不但能與農村環境相融,也符合生態及經濟原則,地震時更不會斷裂,呈現出自然的農村景觀。

坡崁:綠意盎然的自然邊坡

混凝土坡崁與擋土牆,造型單調又缺乏綠意,讓農村自然顯得黯淡無生氣。其實只要就地取材,利用土坡、乾砌石坡及蛇龍工法,讓坡崁呈現合適的坡度,坡崁就能自然長滿花草,呈現出農村生機,並提供了小生物棲息的最佳場所。

標誌:兼具地域特色與美感設計

良好的標誌設計,能增加一個地區的特色、讓觀賞者印象深刻,更能加增商品的說服力。鄉村地區標誌,應盡量使用自然材料,才能與周遭環境搭配;在造型設計上,我們可將該地的特產或文物帶入設計中,強化外來遊客對該區的認識與印象!

將原本凌亂又不統一的各式標誌與指標,改為統一形式,在色彩、材料選擇及造型上,應與農村地區搭配,便能既清爽又美觀。

 

停車位:經濟又環保的停車空間

農村地區的停車位在假日時使用率達到最高,但平時則大多閒置不用,因此將停車位鋪滿柏油路面不但是一種浪費,還會造成農村環境及生態的破壞。其實只要整理地形,鋪上草皮或植草磚,並栽植能遮蔭的原生植物即是自然的農村停車位。這樣不僅經濟又環保,還同時保持了和諧的農村景觀。

新希望:永芳與萬丹

經過兩個月多月來的努力奔走,終於獲得南投縣中寮鄉永芳村及名間鄉萬丹村的全力配合,目前正積極規劃中,期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聚落參與。

百年大地震為臺灣帶來空前的浩劫與破壞,目前災區陷入一片倉促的修復與建設中,毫無規劃的建設勢將為日後帶來更大的災難。期望國人在重建家園時能考慮建材之永續性,並參考臺灣多產之竹子、檳榔桿等早期建材,以打造一個既環保又有地方特色的新家園,再現臺灣農村亮麗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