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四十多年前,母校國立臺灣大學為了推廣教育而開辦了臺大夜間補習班,登記入班當日,原來人跡稀少之徐州路頓形車水馬龍,約近萬人在法學院門前大排長龍,由於粥少僧多,最後核准登記者約三千人,比之孔門弟子,不遑多讓。
朗朗讀書聲,聲震遐邇
因係創舉,當時許多好學之士蜂擁而來,法學院入夜原是一片漆黑,如今已成為燈火通明,雖然人數眾多,但秩序良好,上課態度極為認真。回憶當年,任教之師資均為一時之選且為各科精英,無論在國內或國際,都是頗負盛名者,例如政治學之薩師孟武,為大陸時期十大名教授之一,再如林師紀東、趙師蘭坪、毛師子水及錢師思亮等,無一不是人所共知共仰的經師人師,又如曾任司法院副院長之韓師忠謨和現任司法院院長之翁師岳生,以及臺大雙雄一宏的特任大法官蘇俊雄、戴東雄及即將就任國立高雄大學校長之王仁宏教授,皆為當時遠赴德國留學得到法學博士學位回國任教者,在這種機緣巧合,眾多名師聚集指導之下,莘莘學子均能一圓渴求知識之夢,一時朗朗讀書聲,聲震遐邇,取代了當時流行音樂之糜糜之音及世俗市儈之叫囂聲。
軍人、和尚、牧師、神父,共聚一堂
母校夜間補習班此一創舉,由臺大而至師大、政大,相繼舉辦,在學制上形成了推廣教育的濫觴,對社會風氣導向正途貢獻良多,提供好學青壯年良好的再學機會,惜乎當時部分膚淺之士慮不及此,那種陳腐心態,甚至謔說「我們昔日求學,負笈千里,須賣田賣地,以壯行色,如今倒好,白天做事,晚上聽課,到時候照樣可以混個學位,是多麼便宜的事。」,此種批評,對於我們這群白天勤服公務,晚上辛苦就學之莘莘學子,是一種打擊,也是一股戮力進取之大動力。
在夜間補習夜班上課的學生在社會上有不同職業,或為肩頂梅花、金星的將官、警官,或為以小包車代步的公子哥兒,當然徒步或騎自行車者仍是芸芸大眾,他們或穿著道袍盲鞋,或穿著平常便服,均不以衣著顯露其職業屬性,在課堂上全都是認真向學的好學生,而年齡從十八、九歲到四、五十歲,教室裡黝黑、斑白聚集,可以說是三代同堂,所謂有教無類,正是當時的情景。
凝聚意志、努力求知,為社會進步之基石
母校夜間部成立至民國49年,已大致形成了夜間推廣進修之學制,設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系、歷史學系、法律學系及商學系等五個學系,根據相關資料統計,夜間部畢業學生迄至民國87學年度,總人數約八千餘人,他們選修學分,各取所需。歷任班主任為戴炎輝、林霖、黃啟方、周玉津、陳希沼、何寄澎、杜榮瑞、湯明哲等,從民國44到87年度已有四十幾年的歷史。
勵志會全體理監事於溪頭留影,1999年8月底。(吳金順 提供)
名師出高徒是千古常理,已往畢業於臺大夜間部同學中,其造詣聞名於國內外者不乏其人,如密宗黑教大師林雲,他應邀到法、瑞、西班牙及曰韓等國講述中國文化,深受各國學術界所肯定;像女中英傑彭世英在美國任教職,其所授門徒,不乏各國外交官、領事級人員;而目前位列監察院十三職等之張萬福學長、立法院十二職等秘書兼人事處長陳鎮自、任職司法院司長級之趙永康學長、任職行政院參議或原隸總統府國史館篡修之蕭良章學長等均身居政府機構要職,默默貢獻其心智給國家者不乏其人,而傑出之法官、律師、會計師等人選亦不勝枚舉,無一不是社會中之佼佼者,均為社會進步之基石。
遵循「敦品勵學」之校訓,成立夜讀勵志會
民國61年間,一群畢業於母校夜間部之同學,遵循「敦品勵學」之校訓,以相互勉勵及鼓勵青年進修、敦品勵學、增進學識為宗旨,本著活到老學到老之精神,歷經二十餘寒暑,近十任理監事,除定期舉辦尊師、謝師、學術進修、郊遊健身等活動外,對於母校及校友會之各項活動亦均略盡棉薄,目前會員數百名,惟均年事已高,竭誠歡迎年輕校友踴躍加入陣容,期能壯大聲勢,對母校及校友們提供更多更好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