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腳蹤

臺大物理治療學系的昔與今:專業發展與六年制DPT物理治療養成教育

作者:文・圖/鄭素芳 王淑芬 林居正

臺灣的物理治療專業發展正隨著社會對醫療與健康照護需求的不斷增長而蓬勃發展。其歷史可回溯至1951年臺灣小兒麻痺大流行時期,因醫療需求,於臺北榮總、臺大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與振興復健醫學中心,陸續成立復健部或物理治療部門,幫助治療小兒麻痺的後期功能復健。而臺灣的物理治療師養成教育(physical therapist entry level education)是1967年在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協助下,於臺灣大學醫學院醫事技術學系設立物理治療組,後於1970年成立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再於1992年獨立為物理治療學系,並陸續開設碩博士班。目前國內另有九所大學、兩所科大與三家專校設立物理治療科系,本系教師或系友大多於其成立之初提供協助,可謂臺灣物理治療師教育的搖籃。1995年立法院通過「物理治療師法」,再於2013年初通過「物理治療師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以因應物理治療師服務範疇不侷限於醫療體系,對物理治療師執業處所給予放寬,以增進民眾接受服務的可近性,並對大眾的健康和生活品質有所助益。
 
臺大物理治療學系(以下簡稱本系)為亞洲早期設立的物理治療高等教育課程。近六十年來歷經不同階段的蛻變。早期師資除國內由內科轉任復健科的連倚南教授外,還有梁熙正老師(師大衛教系畢),由於師資極度缺乏,世界衛生組織先後派遣Mr. Robert Jacques(英籍)及Mr. Robinson(澳籍)來臺任教。Mr. Jacques於1969年被本院聘為副教授,至1973年1月屆齡退休。澳籍顧問Mr. Robinson接替於物理治療組教學。1971年我國退出聯合國,Mr. Robinson教完學期課程才離開臺大。此後本系教學工作由早年畢業的學長姐留任辛苦經營,黃麗麗老師為本系第一屆畢業生,基於拓荒者之使命感,致力於學系課程之規劃,引進臨床教學評估標準,於1987年升等副教授,是本系所培養出來的第一位副教授。所以早年的學長姊,師承英澳物理治療大師(歐洲和澳洲在物理治療發展比臺灣提早數十年),以病人為中心的思維,培養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近年的醫學教育理念相符。
 
千禧年開始,臺灣與相當多國家同樣面臨人口老化、非感染性疾病盛行、運動習慣缺乏、以及感染性疫情爆發等挑戰。因應以上新興的健康照顧需求,世界物理治療聯盟(World Physiotherapy)揭櫫物理治療師的執業範疇需從傳統的失能治療與殘障復健,延伸至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服務內容涵蓋初級、二級、三級、長照以及安寧照顧。同時美加澳等先進國家之物理治療師養成教育,亦逐步提升至碩博階段,以加深加廣專業知能和行為的學習。
臺灣物理治療學會與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的教育改革共識會議(2011)
 
本系身為臺灣以及亞洲的物理治療教育龍頭,於2009年開啟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工作。首先主辦三次全國性教育研討會,探討國際教育趨勢、物理治療師執業能力提升、以及物理治療臨床博士(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 DPT)制度,藉此收集學業界的意見,並參考國內外醫事相關專業教育發展趨勢。於2011年以臺灣物理治療學會為平台,邀集各校以及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歷經四次共識會議,達成教育改革三階段:(一)設立進階DPT以儲備臨床師資(2015-2020),(二)開辦六年制DPT物理治療師培育之學位學程(2020迄今),(三)2030年全面推行六年制DPT學位學程。時任臺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鄭素芳偕同本系主任曹昭懿,至教育部高教司與考試院分別拜會黃雯玲司長和高明見考委,獲得其肯定與支持。期間為了讓更多學校參與,臺大醫學院張上淳院長邀請四校(臺大、陽交大、成大與長庚)院長和系主任進行學制改革會議,臺大和陽交大決定提出六年制學位學程的申請。接著本系和陽交大物輔系分別通過校務會議與教育部審查,並確立六年制學程畢業生的中文學位名稱為物理治療學士,英文為DPT。兩校同時於2016年九月開始招生,2022年首屆六年制DPT學生畢業,是亞洲首設DPT物理治療師養成教育機構。
世界物理治療聯盟理事長Prof Marilyn Moffat 來訪,與本系教師至醫學院張上淳院長交流DPT學制(2015)
 
本系四年制每年約招收40名學生,畢業生135 學分,大三升大四起的暑假實習36週。改為六年制後,招生人數維持約40人,惟應修學分提高為191 學分(含系訂必修161學分、共同必修與通識24學分及模組選修6學分)。四年制的核心能力著重培養人文關懷、服務倫理、專業能力、批判思考、團隊合作及終身學習。六年制課程則強調培育臨床判斷、專業之當責、自主與倡議領導能力、跨領域溝通的人際關係,以及多元場域實習的經驗。課程方面,增加廣度如鑑別診斷學、藥物學、營養學、臨床影像學等為必修。並鼓勵跨領域整合,學生可依興趣選修研究、運動與健康促進、生命發展與長期照護、以及專業發展與管理等模組和部分碩班課程。也鼓勵學生修習第二專長學程,如老人與長期照護學分學程、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分學程、創意創業學程等(表1)。
 
表1:臺大物理治療學系四年制與六年制的比較
 
 
在實習方面,以多元場域進行特色與進階實習,增加大五基礎實習及大六特色實習單位,自原本的10個擴增為45個。單位屬性從原本的教學醫院和物理治療所,增加長照機構、輔具設計和服務單位、健康促進平台媒體、政策相關之社團法人學會、以及非營利社福機構等。設立榮譽學士學程及學士逕修博士班,並鼓勵6+1年取得DPT與碩士學位。2022年第一屆六年制物理治療學生畢業,開啟臺灣物理治療教育與服務的新頁,也為臺灣健康服務注入新生命。
大學部第一屆六年制畢業生與老師們合照(2022)
 
專業物理治療師之職涯發展甚廣、橫跨多領域,例如:醫療院所或物理治療所、學術研究與高等教育機構、中央或地方政府機關、球隊或運動團隊、學校體育班或特教班、健身房或特殊運動中心(如皮拉提斯或紅繩)、長期照顧機構或長照單位、社福機構、輔具設計和服務團隊、健康管理公司、健康資訊公司、足鞋製作與販售公司、醫療器材公司、高科技製造業等醫事人員、研究人員、教學研究專業人員等。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開始注重預防和健康促進,物理治療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這當中將扮演關鍵角色。
學系老師們與與會貴賓合照,由左至右為陳敏慧副院長、倪衍玄院長、賴清德總統、吳明賢院長、王淑芬主任,第二排左三為林光華傑出系友(2022)
 
透過教育體制的改革,期培養有未來性的物理治療師,在學科知識的學習上,注重深度和廣度,使其具備解決複雜健康問題的能力;在臨床訓練上,協助其在工作中能熟練應用知識,並能不斷自我學習提升技能;配合國家衛生福利政策,從復健到預防,從醫院到社區,滿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為社會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本專題策畫/物理治療學系鄭素芳教授)
 
參考資料:
[1]廖華芳、王淑芬、柴惠敏:台灣物理治療之歷史、現況與困境。物理治療 2011;36:36-49。 
[2]王淑芬、柴惠敏: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系史。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2001。
[3]林居正、曹昭懿:臺灣六年制物理治療教育。台灣醫學 2022;6:656-657。
[4]鄭素芳、Heidi Kosakowski、曹昭懿、王子娟:物理治療師養成教育的國際趨勢。台灣醫學 2022;6:658-664。
[5]蔡美文、鄭素芳、王淑芬:臺灣六年制物理治療教育的創建。台灣醫學 2022;6:665-676。
[6]臺灣物理治療學會40周年紀念專刊。2015
 
鄭素芳小檔案
1984年本校物理治療學系畢業,美國麻省總醫院附設健康科學研究所與波士頓大學碩士與博士。1993年返母系擔任教職至今。專長為兒童早期介入以及國際合作。歷任臺大醫學院學務分處主任兼副院長、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與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主任、臺大物理治療學系主任。曾任臺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監事,世界物理治療聯盟亞太區域主席及財務長,熱心於國內外學術服務。甫於2023年6月當選世界物理治療聯盟副理事長(任期2023至2027),是首位亞洲籍副理事長。她的國際服務著重對健康照顧議題以及教育研究發展的分析與策略,建立國際聯繫網絡與夥伴關係,協助資源有限國家的發展,並持續倡議與推動專業服務。
 
王淑芬小檔案
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物理治療研究所碩士、維其尼亞醫學院解剖學博士、澳洲昆士蘭大學及英國伯明翰大學訪問學者。專長為骨科物理治療之核心肌群動作訓練。編有《物理因子治療學》,合著《物理治療導論》及合譯《物理治療師影像手冊》等書。現任臺大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主任、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主任、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及臨床專科主任委員。曾任考選部國家考試審題委員及典試委員、物理治療學會秘書長、台北市物理治療公會常務理事、及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主任。擔任主任期間,物理治療教育由四年制轉為六年制,與本系教師和系友致力於培育新一代物理治療師。
 
林居正小檔案
1989年本校物理治療學系畢業,於美國匹芝堡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取得碩士學位,1994年返母系擔任教職至今。2003年取得德州女子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博士。專長為肌骨物理治療。曾任臺大物理治療學系副主任、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主任、臺大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學術服務部分,曾任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理事、臺灣物理治療學會編輯委員會主委及雜誌主編、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s國際SCI期刊副主編,現任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及理事、臺灣醫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