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曹永和老師已逝世十週年,作為曹老師第一屆執教的學生,心中甚為懷念。
曹永和自學研究臺灣史,1990 年提出「臺灣島史」概念,將臺灣島作為研究主體,1998 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024年入選臺大百大貢獻事蹟代表人物。(圖取自維基百科)
1985年,曹永和老師剛剛從服務了三十八年的臺灣大學圖書館退休,雖然他只有臺北二中學歷,卻因為優異的早期臺灣史研究能力而被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聘為兼任研究員,並成為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當時我是政治學研究所學生,想要以日治時期反殖民運動做為碩士論文主題,由於本所沒有臺灣史相關課程,因許介鱗教授指點得知曹永和老師在歷史學系開授「臺灣史研究專題」課程,就這樣在因緣際會下成為曹老師的第一屆教導的學生。
這是曹老師第一次在大學開授課程,吸引了歷史所鍾淑敏、江燦騰、許瑞浩等人外、還有來自政治所的郭崇倫、陳進盛與我等十數位學生前來。曹老師並不像其他教授開課時會提供一套他所要傳授的課程大綱、課程規劃,而是反過來詢問選修課程的學生想要讀什麼,這很夠新奇的!我們的課程就在學生意願表單下開始進行。
當時正逢臺灣民主運動不斷推進、威權體制出現鬆動的時期,學生們對於理解自身所處環境有著高度熱情,特別是對近代臺灣史、日治時期臺灣史興緻高昂。這時候大家都剛剛開始學日文,就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地讀起日文著作與史料,曹老師就成為我們最好的日文指導者。課程進行的方式是,由學生就有興趣的文本輪流讀出日文(或候文)、接著翻譯,曹老師負責指點錯誤,最後大家一起討論論文或史料的內容意涵。同時,老師也會提出一些日文學術論文,讓學生試著翻譯,再由他檢閱校正後投稿刊出,藉此促使我們的日文能力快快進步。
我們不只在課堂上研讀史料,更在每個週末一起到老師家繼續讀書。印象中曹老師有好幾個家,每一個家都有巨量的藏書。我們十來個學生最常去的是在內湖別墅,那邊有個好大、好大的書庫,通常學生們一到此之後,就會全員自動散開,各自鑽到書庫裡尋找自己有興趣的書籍,然後向老師登記借閱。這時,師母會幫我們準備好吃的點心、下午茶,讓十幾位師生在最閒適的狀態下開始一整個下午的研讀討論。印象中一起研讀過《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王育德的《台湾 : 苦悶するその歴史》、許世楷《日本統治下の台湾 : 抵抗と弾圧》等書,和煦的陽光、謐靜的午後、歡樂的笑聲,還有探索知識的喜悅,數十年後的今日回想起來,真是令人懷念的美好時光啊!
當前大學教師工作忙碌,可以給學生的時間有限,與此相較,很難想像當時曹老師願意投注在學生身上的時間。雖然我們選修的課程只有三學分,但曹老師除了每週五下午授課三小時、每週末指導我們日文閱讀,並且另找時間進行史料考察活動。在曹老師安排下,我們有了臺中史蹟與史料巡禮,記憶中,我們曾到臺中圖書館了解該館所保存的戰後報紙期刊;到霧峰中興新村的臺灣文獻委員會,看到一個個布袋裝著、尚未整理的臺灣總督府檔案;又到日治時期成立的中央書局、棚邊書店,感受悠遠的文化氣息。另外,也曾到北投拜訪早期出版人高賢治先生,他所創辦的「古亭書屋」是少數蒐集、出版臺灣史料與研究的重要書店。修習曹老師的這三個學分,實在是受益匪淺。
由於臺大政治所以行為主義、民調計量為主,並無臺灣政治史研究教師,所以我請求曹永和老師擔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感謝政治所的彈性規定,讓我得以完成自己有興趣的研究方向,而我也因此成為曹老師第一位完成碩士論文的指導學生。
曹老師指導學生的方式也與一般論文指導教授不同。曹老師並不曾與我討論論文架構與內容;當我每完成一章提交給他,老師也不曾批閱、或找我meeting,可以說是完全放手讓我自己去探索、構思與撰寫。曹老師的指導方式是,把他所擁有的學術人脈與資源介紹、移轉給學生。在曹老師的引介下,我陸陸續續熟識學界師長,並獲得各種協助。
我的碩士論文主題是日治時期臺灣文化協會的結成與分裂,曹老師帶著我拜訪剛從日本東京大學返臺的中央研究院張炎憲老師。張老師在日本以臺灣文化協會政治社會運動為題取得博士學位,並且與翁佳音老師剛剛獲得連溫卿所撰的日治時期政治運動手稿、正在進行解讀中。張炎憲老師同意讓我閱讀連溫卿文稿、作筆記,並可在論文中使用,這在歷史學界是極少有的例子。發掘新史料是歷史研究的重心之一,一旦獲得新史料才有機會開拓新課題、修正前說、提出新觀點,所以史學界通常不願與人分享新史料,何況是像我這樣的初出茅廬的碩士生。但是因為曹老師的引介、張炎憲老師的寬宏大度,竟然讓我使用尚未出版的連溫卿手稿,進而使日治時期政治社會運動中左翼人士的觀點得以呈現。若不是這兩位學術先進的提攜,我的研究之路無從開始。
作者陳翠蓮教授與曹永和老師合影。
1980年代臺灣史研究正在起步,許多對臺灣史有興趣的青年學子拜在曹永和老師門下。曹老師極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別進行荷治、清領、日治、戰後等各時期不同領域的研究,刻意避免所有學生集中在某一時期、某些課題。他不僅教導學生們研讀日文、荷蘭文,並協助學生前往荷蘭、西班牙、日本、美國等地取得博士學位,奠定臺灣史研究的架構與格局。曹老師認為應該使學生們投入臺灣史各個時期的不同領域,才能使臺灣史研究不斷茁壯、發展。在曹老師的鼓勵下,日後,包括原住民研究的詹素娟、早期臺灣史的邱馨慧、陳宗仁、李毓中、鄭維中、查忻,清領時期的林偉盛、李文良、張隆志,日治時期的鍾淑敏、陳俐甫,臺灣文學領域的黃美娥、文化史的三澤真美惠等人,都成為後戒嚴世代臺灣史研究的重要成員。
1990年代,曹永和老師的學生們陸陸續續從美、日、荷、西、臺等地學成,分別在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我們再度開始到曹老師家一起讀書討論的活動。這時期的活動稍有不同,多是研讀新著作,討論研究新取向、新觀點、新課題。也是從這時期起,每年十月曹老師生日,大家會一起為曹老師慶生,這是大家最開心的時刻,因為又可以回到同窗共聚的快樂時光。
和曹老師相處,還有一個深刻的感受。我自己投入學術工作後,才發現「文人相輕」情況嚴重,學術中人互看不順眼、相互競爭、甚至為敵,並不少見。但是和曹永和老師互動的經驗並非如此,曹老師為人謙遜、木訥內向,不曾聽過他批評某位學者、或與某人不快,多是自我要求居多,其所反映的修養與胸襟,十分難得。儘管曹老師平時不多言語,但若問到學術議題,他則可以滔滔不絕、旁徵博引,令聞者滿載而歸。同窗張隆志(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援引《禮記・學記》形容曹老師:「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誠有以也。
曹永和老師晚年獲得許多學術肯定,包括1996年獲得吳三連獎人文社會科學獎、199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99年獲得臺灣省傑出臺灣文獻獎終身文獻貢獻獎、1999年榮獲行政院文化獎章、2002年榮獲荷蘭皇家勳章、2009年得到臺灣大學名譽博士學位、2012年更榮獲日本政府敘勳授章等等。在此同時,曹老師與家人也自1999年起陸續捐獻大筆資金成立「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獎勵東亞海洋史、臺灣島史的學術研究、史料譯述的出版與相關學術活動,近年來擴大補助「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等臺灣史推廣活動,更選拔與出版優秀青年學者碩博士論文,不斷在深化、優化臺灣史研究環境上做出貢獻。
自學有成的曹永和教授,受到國內外的肯定與推崇,學術巨擘的身影龐然;但做為曹永和老師的學生,永遠記得他耐心引領學生、對知識的熱忱、以及謙遜自持的一面。感謝曹老師的引領,更希望以老師為典範,自我惕勵。
陳翠蓮小檔案
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曾任自立晚報記者、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系主任、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戰後臺灣政治史、日治臺灣政治史。出版有《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一九五○》、《百年追求卷一.自治的夢想》、《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台灣》、《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