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走進普通教室、共同教室,或系館的教室時,總有彷彿回到學生時代的魔幻感覺,看見大家習慣的座位,想起少不更事的我們發生過的趣事,還有老師們在台前講課的風格,都像只是昨天才發生的事,歷歷在目。每位回到母校臺大任教的老師,必定常會有這樣的感受吧!身為「菜比八」的助理教授,我常問自己,有沿襲老師們的優良傳統嗎?有比以前的老師更進步嗎?然而,隨著迎來研究、教學、服務的各種壓力,真的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漸漸地也忘了做學生時的青澀、想法與抱負。天狼星死後,鄧不利多校長對哈利波特曾這麼說:「年輕人不懂老人的想法和感覺,這是理所當然。然而老人如果忘了年少時的種種,那就是他們的錯。」我發覺,在給學生們最大限度的自由下,要引導他們走過我們走過的路,經歷新的考驗,追求學術的真理與價值,成了為師者的終極課題。

博士班時期指導教授林讚標老師和學生在南投蓮華池林試所賞櫻時合影。

 

我很慶幸自己就是在這樣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下成長茁壯的。我的指導教授林讚標老師是一位興趣廣泛,而且勇於嘗試各種新事物的學者。林讚標老師在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拿到植物生理博士,回國後繼續從事植物生理與生化的研究,同時也將觸角伸向分子演化的領域。他的研究鑑定了臺灣愛玉的澱粉水解酶,更利用分子演化的多樣性證實了臺灣植物在冰河時期的避難所就在林口台地一帶...等。在臺大服務的最後十幾年間,林老師更開啟了模式植物阿拉伯芥的逆境反應研究,在解決糧食危機的熱潮下與分子生物學當道的年代,踏進了競爭激烈的植物分子生物領域。但這些都不及他對臺灣野生蘭的熱愛與貢獻。林讚標老師早在就讀碩士班時,直到林業試驗所服務期間,就發現了許多新種野生蘭,並出版了《台灣蘭科植物》三冊。雖然在往後的二十幾年間,他都忙於植物生理與分子演化的研究,但在我進入實驗室就讀碩士班前,老師又因為偶然的機緣,重回野生蘭的研究領域,即使退休後亦然,近年更出版了《台灣蘭科植物誌》與《台灣蘭科植物圖譜》兩本巨著。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在林讚標老師退休前完成了碩士班與博士班的訓練。老師很少會緊迫盯人地看著我們做實驗,但他也會不時老生常談似的說一些人生金玉良言。”Publish or perish!” 大概是以前他常掛在嘴邊的話。相對於言教,身教大概是林讚標老師帶給我們這些晚輩最大的啟示。因著對森林及大自然的熱愛,做研究之餘,時常帶著我們四處遊山玩水,烏來、福山、觀霧、拉拉山都曾有過我們的足跡。在我跟隨老師期間,常見有人帶著野生蘭樣本來拜訪老師,接下來老師就會埋首於解剖顯微鏡前觀察,並將野生蘭的各種特徵描繪下來。有時聽到哪裡的野生蘭罕見地開花了,老師就跋山涉水深入山林親自到訪,鑑定觀察、拍照後並帶樣本回實驗室描繪。如果不是基於對野生蘭的熱情,以及對臺灣這片土地的愛,我想很難有人可以像他這麼努力地堅持著。雖然林老師不曾將他描繪與鑑定野生蘭的技能傳授給我們,但看到他這樣不計代價為學術付出,仍然深受感動。

帶領學生在惠蓀林場參加臺灣植物年會。

 

當了老師以後,才開始體會到許多以前所不知道的酸甜苦辣。以前姍姍來遲進到課堂,有時還會翹課,現在不但準時,甚至還會提早來教室。以前在外頭嬉笑玩鬧的時候很怕遇到老師,殊不知現在頂著老師」的光環在校園吃飯或是閒晃也會害怕遇到學生。以前以為老師們都很愛很期待聽學生們進度報告,現在當了老師以後想到學生們會呈現什麼樣的報告還會有些緊張。以前覺得老師們講課都輕鬆寫意,現在課前都熬夜當「備課漢」,苦思每張投影片要準備什麼樣的梗和笑點才能不讓學生打瞌睡。回想學生時代,真的是最自由且無拘無束的人生時段了。仔細回想,很慶幸當初老師們給自己最大的自由選擇自己想要走的道路,對比現在的自己,反而覺得自己給學生太多的限制了。剛從博士後的訓練回臺大任教,往往會將把碩士班的學生也當成博士後研究員來看待,畢竟在臺灣大專院校的主要研究人力是碩士班學生,所以很努力地塞給他們很多工作,希望他們成為我的即戰力。但也因為這樣,他們無法從頭開始摸索,闖出自己的道路。

還記得收了第二年的碩士生以後,實驗室學生變多了,題目也變多元了,漸漸無法細微地掌握每個人的進度,只能先著重在主要的課題加快腳步。但卻發現,有時候被「忽略」的學生更能有發揮的空間,做出出乎意料之外的好結果,並且有別出心裁的新見解。欣喜之餘,也讓我開始反省自己帶領團隊的方式,是否只要遠遠地看著就好,而不是急著想要自己希望的結果。經過了四年多,學生們不斷有好表現,實驗室向心力凝聚,對我這個老師真的是最大的犒賞。與其說我教給學生們許多東西,不如說我從學生身上獲得了更多的回饋。因為他們的努力付出,研究成果得以持續前進;因為他們的陪伴,研究的過程有歡樂有感動;因為他們的青澀,我學會了耐心與韌性;因為他們犯錯,我學會了用更好的教導方式並建立更多防範措施。這讓我想起我的博士後指導教授說的一句話:「一個學生的成功往往不是因為老師的教導,而是因為學生自己想要不停地努力追求目標而達成的。」(本專題策畫/生命科學院鄭貽生副院長&生農學院王淑珍副院長&資訊管理學系蔡益坤教授&物理治療學系鄭素芳教授)

 


鄭梅君小檔案

最後一屆植物系進入臺大就讀,以生科系畢業,並繼續於臺大植科所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畢業後獲得國科會博士後千里馬計畫,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進行博士後研究,兩年後獲得國科會愛因斯坦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全額補助並回臺大任教,現任生化科技系助理教授。近年開授的課程有「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逆境植物學」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光植物生理、植物逆境反應機制、以及轉譯作用機制。榮獲臺大勇源拔萃學者講座、三次教學優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