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

文 • 圖 / 鄭雅文、鄭峰齊

本書探討先秦至唐代的復仇觀,為跨學科、跨領域、跨文化之研究,運用經傳、史書、經生之詮釋、儒士之論述,以及古注、類書、地志、冥界小說等資料,透過歷時性考察,兼採宏觀與微觀方式,省察傳統「五倫復仇觀」的源起及其歷代境況與嬗變之跡,探索復仇觀在人類演進過程中的社會、文化意涵,並與不同文化的復仇觀相互映照。全書涉及復仇理論、復仇風氣、復仇現象、復仇觀及其嬗變、復仇觀與法律的互涉、禮法衝突、鬼靈復仇等,乃當前探討復仇觀視野較為多元、全面的專著。

作者李隆獻教授現任臺大中文系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為經學、史學、敘事學、禮俗、文化、現代小說。著有《晉文公復國定霸考》、《晉史蠡探-以兵制與人事為重心》、《經學通論(修訂本)》(合著)、《群經概說》(合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合著)等,及學術論文數十篇。近年研究論題聚焦於兩方面:一為「復仇觀」,撰有論文15篇;一為「先秦歷史敘事」,撰有論文近10篇。

《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全書分6章:第壹章<「五倫復仇觀」的源起與嬗變>,以復仇觀確立的關鍵時期(先秦至漢代)的儒家經典為對象,追溯、分析此一觀念的起源與確立過程。中國的復仇觀受儒家思想影響,逐漸發展成為超越血緣復仇的「五倫復仇觀」。其次就不同時代的儒家經典,考察其對復仇的觀念與態度,並與《春秋》三《傳》進行異同比對,「餘論」則舉例略論西方的復仇觀,「結論」則作中、西比較。

第貳章<先秦至唐代復仇型態的省察與詮釋>論述先秦至唐代復仇型態的諸面向與典型案例,分析、歸納復仇事件的發展為6階段:從復仇動機、對象、方式到地方官吏對復仇的態度、中央政府對復仇的態度、時人/史傳對復仇的評價。後三階段涉及儒家復仇理論、人情常理與法律之間的往互辯證。

章<兩漢復仇風氣與《公羊》復仇理論關係重探>,旨在釐清《公羊》「復仇理論」與兩漢復仇風氣的關係,進而理出漢代復仇盛行的各種原因。

第肆章<兩漢魏晉南北朝復仇與法律的互涉>,就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嬗變之跡以及官方的法令規範與執法態度、輿論所反映的復仇觀與復仇與法律互涉的相關問題等進行省察與詮釋。

第伍章<隋唐時期復仇與法律的互涉>,探討隋唐復仇現象/復仇觀及其與法律的互涉,透過三個關鍵案例徐元慶復仇案例與陳子昂議及柳宗元〈駁復讎議〉、張琇兄弟復仇案例、梁悅復仇案例與韓愈〈復讎狀〉,作實際的考察探討。

第陸章<先秦至唐代鬼靈復仇的省察與詮釋>,透過先秦至唐代具有代表性的鬼靈復仇案例,分析動機、方式、特色,及其與天道、冥府、報應等信仰交涉的情況,探索民間復仇觀的具體樣貌。附錄以日本古典文學為重心,管窺日本復仇觀的淵源與嬗變之跡。

【文摘】

唐代的鬼靈復仇事例,據筆者粗略翻檢,計得四十三例,若加計五代,則有七十一例。 唐代的鬼靈復仇,不論復仇的對象、動機、方式,乃至其所呈現的民間信仰或復仇觀,大體不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範疇,唯「報應觀」益趨明顯。如張鷟《朝野僉載.榼頭師》載:

梁有榼頭師者,極精進,梁武帝甚敬信之。後敕使喚榼頭師,帝方與人棊,欲殺一段,應聲曰:「殺卻。」使遽出而斬之。帝棊罷,曰:「喚師。」使答曰:「向者陛下令人殺卻,臣已殺訖。」帝歎曰:「師臨死之時有何言?」使曰:「師云:『貧道無罪。前劫為沙彌時,以鍫剗地,誤斷一曲蟮。帝時為蟮,今此報也。』」帝流淚悔恨,亦無及焉。

則事例的特別處在強調輪迴後仍受制於因果律。榼頭師前世誤殺曲蟮,今生即為曲蟮轉世的梁武帝所誤殺。即使榼頭師前生無意中誤殺蚯蚓,且今生修行極為精進,依然無法逃脫因果。在因果關係中,一命償一命,無分貴賤,亦不論動機之有無,只要種因,必定收果,民間信仰的報應觀由此顯然可見。

——節錄自第陸章第五節「鬼靈復仇的轉折:唐代鬼靈復仇的省察」

 

 

書名:《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

[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Vol.8

作者:李隆獻

出版時間:201212

責任編輯:紀淑玲

ISBN978-986-03-4628-2

定價:400


出版中心聯絡方式

電話:(02)2365-9286

傳真:(02)2363-6905

http://www.press.ntu.edu.tw

臺大門市:總圖書館B1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