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堅院長於2011年8月接任公共衛生學院。在臺大醫學系實習時對精神醫學產生興趣,1986年獲教育部「精神醫學」學門公費補助,赴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行為科學研究所深造。由於沒作過住院醫師,也沒有科學著作,所以先取得行為科學的碩士學位,赴美後獲莊明哲教授首肯加入其研究團隊。一年後轉到流行病學,在雙主修碩士後進入流行病學博士班,專攻精神遺傳流行病學。4年獲博士學位,續在莊教授研究團隊任博士後;半年後夫人也自波士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兩人一起返國工作。在波士頓6年半期間,參與莊教授龐大研究團隊工作,廣泛涉獵自己專攻主題之外的學問,從鉅觀的人口健康到微觀的分子遺傳,讓他有基礎可以用更宏觀的角度來審視個人研究主題「精神分裂症」。此外,研究生時代透過研究計畫的撰寫與申請、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及研究伙伴的互動與合作,更學到寶貴的實務技巧,對日後的學術生涯助益甚大。
參與公衛教育體制變革
1992年博士畢業,於博士後任職期間的1993年2月獲母校聘任為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講師。不久醫學院陳維昭院長當選臺大第一任普選校長,同年8月公共衛生學院成立,他也改聘為副教授。1997年升等為教授並代理所長,一年後正式接任。在二任6年期滿後,短暫休息一年,於2005年受新任院長江東亮教授延攬擔任公共衛生學系系主任兼副院長。6年任滿後,於2011年接任院長。在這20年的任教時間裡,剛好見證了公衛教育新體制的誕生。
公衛學院成立後,在當時教育部擴張高等教育的政策下,每年向教育部申請成立一個新的研究所,到2001年時已從2所增加至6所。透過新所的成立,公衛學院得以增加師資(4員1工)。但這個成長方式到預防醫學研究所要成立時有了變化,因教育部的政策轉向緊縮,僅能新增一名員額。因學院階段性的目標已達成,於是展開第二階段的發展,即系所重整。此階段的工作有幾個重點,一是讓全院每位專任教師一半職缺在系、另一半職缺在所,並以學系為主聘的新制。二是完成流行病學研究所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兩所的合併(改名為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以及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與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兩所的合併(改名為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而環境衛生研究所和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已採聯席會議,朝整合方向繼續努力。從結果來看,對學生利多於弊。以學系主聘的制度,讓公衛學院的課程設計與開授,從學士班、碩士班、到博士班,可以更連貫,減少各行其事的現象。其次,性質相近的研究所合併後,學生的課程選擇與彈性也增加了。在這整個過程裡,由於他自第二個10 年起接任院級主管,因此得有更多機會實際參與公衛教育體制的重大變革。
核心課程的調整與確立即是其一。為因應新時代社會需求的挑戰,與江院長合力爭取美國公共衛生教育委員會(Council on Education for Public Health, 簡稱CEPH)的課程認證。美國CEPH為避免次領域專業發展導致疏離,經過長久的檢討與改善,而建立五大核心能力認定之架構,極具前瞻性。此五大領域分別為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領域、生物統計領域、環境健康科學領域、社會及行為科學領域、以及健康服務管理領域。為了這個目標,公衛學院逐年漸進調整,完成五大核心領域之規劃,並開設全國第一個學位學程,授予強調實務能力養成的公共衛生碩士學位。
學程雖獨立招生、亦授學位,但無單獨之員額編制,而是仰賴院內各系所協力經營。開辦初期由賴美淑教授、季瑋珠教授分別擔任學程主任。之後改由公共衛生學系主任兼任,因系主任同時是副院長,可以發揮居間橫向聯繫、協調之功能。此模式經多年運作,已漸趨成熟,並在現任學程主任蕭朱杏副院長任內加設二位學程副主任,以加強該學程的統合功能。
力求五大核心平衡發展
在副院長任內,協助江東亮院長進行組織改造,整合資源使用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打造新時代的公衛教育。
2011年8月接任院長後,陳院長持續調整課程體質,力求五大核心平衡發展,特別是在生物統計領域、社會及行為科學二方面,他認為仍需多所著墨。他進一步說明,臺大沒有統計科系,缺少系統課程。幸好這幾年來在統計教學中心劉仁沛主任努力下,公衛學院的生統領域之教師也大力支持,終於促成統計碩士學位學程的誕生,踏出臺大統計研究整合的第一步。待將來運作成熟,可望轉型為實體研究所。二是研究發現越來越多健康問題都是肇因於不良生活習慣,如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抽菸、過量飲酒、缺乏運動和不適當的飲食已被證明為當代人四大致死元凶。為符應國民健康需要,學院計畫成立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專研如何有效改變國人行為、促進健康,並為建立一健康國家培育所需優秀人才。
在亞洲,臺大是最接近標準而可以被CEPH考慮接受認證申請的大學。經過幾年的努力,CEPH終於同意今年3月派一位副主任到公衛學院進行諮詢訪視,讓公衛學院可以在8月前提出申請。「當然這離正式通過評鑑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但是這個過程讓我們深入檢討現行教育制度的設計,尤其是學生核心能力的養成是否落實是最大關鍵,這跟教務處最近推動的『成果導向的教學』方向上是一致的。」陳院長表示,將來若能正式通過CEPH評鑑認證,對本國學生參與全球衛生之就業及招收外籍學生都是利多。通過CEPH認證後,臺大公衛學院畢業生等同具備美國教育體系的資格,就業選擇更多元,有助於進入跨國性組織工作。這對東南亞地區的學生將更具吸引力。
公衛學院目前雖然有外籍博士生的招收名額,但過去都由各所自行辦理,學生修課規定完全按照本國學生學制規劃,所能招收的外國學生有限。所以,2013學年度起,院將各所外籍博士生名額集中,請各所增加一項共同主修領域「全球衛生」。透過院課程委員會規劃共同必修課,再由各所依專長分擔這些全英文授課必修課程的開授。如此,全院可以共同分擔全英文授課之必修課程,而每個課的修課學生數目也不會過少。至於個別學生的博士論文研究,才由各所相關專長領域的教師指導。預計今年9月開始PhD Program Global Health,整體規畫的課程設計可望吸引更多鄰近地區國家學生來進修。
原先在第一期邁頂計畫要求下,大學部人數逐年提高10%,從30多人增加到近50人。惟為生師比及教學品質考量,幾年後向下微調至45人。不過基於對聽障生、腦痲生和原住民生的重視,這些名額並未減少。目前全院學生數維持在大學生180名、碩士350人、博士生210人左右。師資則逐年增加,主要是補齊待聘教師,加上原占教師缺之助教轉約聘、而將缺額改聘專任教師。另外,部分計畫可以增聘專案助理教授。在2012年新聘教師多達10人(7位專任、3位專案)。全院現有48位專任、6位專案,未來將持續增聘師資,以提升教學品質。
以實證研究貢獻社會
公衛學院之所以能增聘專案助理教授,係本院教師的研究計畫件數及經費都增加,不因執行邁頂計畫而鬆懈。過去5年的統計顯示,一位老師平均一年有2.5件計畫;來自研究計畫之預算占該院總預算的比率逐年增加,目前已超過50%。這從SCI/SSCI學術論文發表上也可窺見一二,除了每年總篇數逐年增加,發表於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超過5之期刊的論文數目也逐年增加。表示學院教師之研究能凝聚於重要且受重視的主題上,論文發表之品質隨之提升,也因此受到國際學界重視。易言之,該院教師之研究成果逐漸擴大其對社會的影響力。
回顧臺大公共衛生的學術成果,陳院長表示,過去主要在流行病學方面,如陳拱北教授對烏腳病、甲狀腺腫大的防治。今天這個領域持續有重大成果,像是透過重要世代的長期追蹤和精細分析,在病毒性癌症的防治頗有建樹,如于明暉教授團隊以病毒量及病毒類型預測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之風險,該論文發表於JNCI後成為高引用論文,也讓病毒量檢測變成臨床重要檢測項目。此外,陳秀熙教授推動的社區整合式篩檢的一系列研究受到國際學界重視,特別是他們最近發現利用免疫生化測得之量化大便潛血篩檢,可以提升大腸直腸癌的預測,成果發表在Lancet Oncology並獲得該刊以社論專文評論。在環境與職業衛生方面,詹長權與鄭尊仁等教授在空污與疾病關係的研究,促使環保署比照美國制定細微懸浮粒 (PM2.5) 的標準。這些均是近年該院教師所推動極具關鍵性的概念和技術。
在健保政策的研究上,公衛學院教師一向著力頗多。除了早期健保制度的參與,之後有賴美淑教授領導對二代健保的規劃。但因涉及不同團體利益,並未獲全盤採納。在黃煌雄等委員的「全民健保總體檢報告」出來之後,江東亮前院長與黃委員合作,進一步針對第三波健保改革舉辦一系列大型研討會,藉以凝聚社會共識、協助衛生署推動相關改革。對此,陳院長補充解釋,美國推動單一保險多年,仍有高達3千萬人未納保,除了國會議員和其代表利益團體外,還加上政治意識的爭辯-採行小政府或社會主義的全民式,及其歷史文化因素等(如美國槍枝暴力嚴重,係源自西部拓荒擁槍自重積習難改)。「大學研究的任務是蒐集客觀資料,以為有力佐證,至於如何利用,是立委和政府部門的責任。對學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將利弊分析清楚,不讓政治人物在過程中有操控的空間。」
以上都是公衛老師們提供實證研究基礎,從而對社會做出的具體貢獻。惟一般民眾似乎所知不多。他謙言這是做為院長要努力的,要更有組織地推廣學院教師的研究成果,讓社會廣為瞭解。他認為哈佛大學的作法可為借鏡:「他們有3、4種固定出版刊物,像每週出版的Focus會採訪幾位教授,以較通俗性文章來報導他們研究對人們的影響。公衛學院將來希望也能有類似的固定出版刊物,遇重大議題則召開記者會,提供輿論關鍵觀點」。臺灣的媒體跑科技線記者都是初入門的新人,缺少專業累積。將來或可反向思考,由學界自行設計相關學程,有系統培養人才,為大眾健康發聲。
推動公衛師拓展職場
談及培育人才,在副院長任內與江東亮院長承接國衛院之公衛人力發展之規畫研究,發現近10年職場生態有所變化。以臺大公衛系來說,每年有6成大學畢業生報考研究所,絕大多數繼續在本科就讀,部分轉至微生物、生化、免疫等基礎醫學,或環工、法律所,加上男生服兵役,其實只有10%直接進入職場,大部分念完碩士才會面臨就業問題。調查發現,碩士以上就業者在公部門人數減少,增加了私部門兩大區塊,一是大型企業環安衛部門,主要為改善工作環境體質,從而衍生博士自行創業,引進新技術與產品;這在過去鮮少見到。另一是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的應用,為藥廠臨床試驗或委託公司做新器材之橋接式試驗,包含行政稽核、臨床實務協助、生物統計分析等,以取得衛生署上市執照;這是近年新興的就業機會。
由此可見,未來私部門將會增加公衛人力的延攬;若有認證的公衛師,則可作為有力的憑藉,讓用人單位更方便選才。所以,在臺灣公衛學會理事長任內,他致力於推動公衛師認證,並由學會先自行於2009年起舉辦核心課程基本能力測驗,已核發4年的考試及格證書。將來公衛師的認證,不在保障工作機會,而是希望可以和會計師、建築師一樣,讓公衛師可以擔任專業簽證,承接公私部門委託案,如環境風險評估、員工健康需求評量等,而且只要公部門出缺,即可名正言順地受聘僱。過去,博士畢業生大多可進入技職教育體系任教;不過近年已趨飽和,未來會有更多人需進入產業界服務,推動專業證照是必然的走向。
發展領航計畫闢新徑
高中時,因為家中的中山醫專學生房客的解剖學書,引起他的好奇,從甲組改考丙組。進入臺大醫學系,因為宿舍裡有很多法律、社會科學領域的同學,讓他關注社會議題。大三主編醫訊,認識更多社會人士,有小說家、評論家,對精神醫學的興趣漸漸萌生。他說,臺大為他展開各種人生可能的方向,供他選擇。到美國讀書,則讓他確定以精神遺傳流行病學為畢生職志。成為人師後,他也以同樣開闊的態度教導學生,「要讓他對自己未來生活有想像,不要局限在眼前。」
投身遺傳流病研究多年,現在,他嘗試找到新的切入點,結合公衛學院不同領域闢新徑,發展領航計畫。「就像基因體學的概念可以應用在圖書館學,利用蒐尋引擎找尋不同世代文字作品,探究其概念的變遷,可稱之為文化體學。」上任後,已結合環衛、流病、與社會行為方面的教師展開第一年的領航計畫。「人類暴露在很多環境中,有輻射、各種化學與生物物質,對健康會產生何種影響?若能找到體內生物環境之標誌,測出累積量,就有可能可以預測疾病的發生。這叫做暴露體學。」他推動暴露體學的概念,結合新科技與公共衛生所收集的社區民眾檢體作對照,希望從中找出複雜疾病的高風險因子,就可及早啟動預防機制和採取治療措施。這是暴露體學於公共衛生的另類應用,是否能成功,引爆研究高能量,令人期待。
陳為堅小檔案
現任: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學歷: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1988-1992)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行為科學及流行病學碩士(1986-1988)
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1977-1984)
專長及研究興趣:遺傳學,流行病學,精神疾病,臨床醫學
經歷:
教職:臺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2011-迄今)、副院長(2005-2011)、公共衛生學系系主任(2005-2011)、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1997-迄今)、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1997-2004)、副教授(1993-1997)、講師(1993)及博士後研究(1992-1993)
參與學術單位:臺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2005-2010),臺灣流行病學學會理事(2002-迄今),臺灣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會員,Member,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win Studies,Member, International Genetic Epidemiology Society
獎勵、獎章:
- 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2010-)
- 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3年期, 2007-2010)
-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2003-2006; 2009-2012)
- 青杏醫學基金會第11屆青杏醫學獎(2000)
- 國際青商總會第35屆十大傑出青年(1997)
-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勵-甲種(1993-2000)
圖說:
圖1:導正國民生活習慣、打造臺灣成為健康國家,陳為堅院長表示這是臺大公衛學院要為社會做的貢獻。(攝影/彭玉婷)
圖2:在美國跟隨莊明哲教授(左1)鑽研流病學,確立未來學術志向。
圖3:公衛學院的功能性架構:學群、研究所、學位學程、與學系的相互關係。
圖4:臺大公衛學院2012年7月25日全院院教職員於三峽的一處民宿,以咖啡圓桌跑桌會談方式舉行Retreat。
圖5:大學時廣泛接觸各領域,不限醫學。圖為陳為堅院長(右3)和大學同學攝於醉月湖。
圖6:2008年暑假與研究室成員登大屯山南峰,中途於大屯山自然公園合影。
圖7:(攝影/彭玉婷) 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