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許多人都有相同的感嘆,臺灣的新聞媒體不成樣。甚至有臺大校友告訴我,真想把電視給砸了!氣憤之情溢於言表。

無奈,人們的怒氣最近又像山洪一樣,爆發了!剛剛過去的人間三月天,媒體在所謂「雙屍案」與「醃頭案」的報導上,再度展現其「高超」的推理及演技,不僅隨意臆測案情,直接將犯罪嫌疑人當成罪犯,並且在新聞節目中以戲劇手法模擬犯罪經過,栩栩如生、唯妙唯肖,讓人以為演出者就在現場目睹事件經過。

更嚴重的是,有些媒體工作者大言不慚地為自己辯護,指純係報導檢警的偵辦狀態,無須遵守「無罪推定原則」;強調其報導所採行之現場重建的模擬手法已行之多年,何罪之有。似是而非,不只顯示我們的媒體工作者心中僅以收視為念,甚且已偏差至為離譜。身為在媒體服務的「前媒體工作者」,心中有難以言喻的痛。

我的媒體生涯已25年,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個行業的良窳,自己不能完全脫離干係;這個行業的毀譽,亦無法全然置身事外。何況,現在不只在大學的傳播系任教,還在多個非營利組織推動媒體品質的提升,看到媒體被人嫌厭、斥責,實無冷眼旁觀的權利!

很多人會疑惑,既然媒體訂有自律規範,何以發揮不了自律的功能?作為民主政治裡的「第四權」,本賴自律以免於政治力的不當干預,但臺灣的媒體自律一再失效,其原因不只在於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更是政府失靈(government failure)下的產物。我們的商業媒體不但無法透過自由市場競爭、提供優質的新聞產品,也無法藉由政治力的良善規劃,讓公共利益獲得最大的保障,此非政府失靈又是甚麼?

面對市場與政府失靈的局面,許多公民團體及有心人士近年屢有呼籲,要求制定妥善政策,導引商業媒體步入正軌競爭,同時透過壯大公共媒體,平衡商業媒體的缺陷。但政府卻動也不動,因此包括許多臺大校友在內的朋友們決定另闢蹊徑。

且讓我從幾個國外的故事說起。

今年2月美國奧斯卡電影獎頒獎,除了李安獲最佳導演獎之外,最佳紀錄短片得獎作品「控訴」(Inocente),由Sean FineAndrea Nix夫婦導演,記錄加州一個無家可歸、但夢想成為藝術家的15 歲女孩Inocente Izucar,雖然遭到父親的無情家暴,並與媽媽及兩個弟弟流落於收容所,一度想偕同母親跳河自盡,最後在藝術的天地裡找到生命的出口。此一紀錄片反映了非法移民的惡劣處境及不與環境妥協的生命樣態,別具意義的是,這也是第一部透過群眾資助(crowdfunding)模式製作而得到奧斯卡獎的影片。

「群眾資助」是美國乃至全世界近45年來所興起的一種資金籌措模式,其做法是經由網際網路向大眾說明資金籌措的目的,並以不同的回饋方式,尋求小額資金贊助。美國的KickstarterIndiegogo可以說是目前最夯的群眾募資平台,而「控訴」一片即是藉由Kickstarter募得拍攝經費,總計得到294名網友52,527美元的支持。事實上,本屆奧斯卡獎的競賽中,除了奪金的「控訴」以外,另外還有兩部經由Kickstarter平台募得拍攝資金的影片-「Kings Point」與「Buzkashi Boys」,亦同時獲得提名。

讀者可能好奇,究竟此種募資平台能夠得到社會上多大的支持?以2012年為例,Kickstarter全年共得到逾220萬人次,近3.2億美元的資金,支持18,000個以上的創意提案,其中在影片類的提案就有5,790萬美元的贊助款。至於另一個群眾募資平台Indiegogo2012年的贊助項目與資金亦有大幅成長,光是一個博物館的籌建計畫就獲得137多萬美元,刷新了贊助紀錄。不過,大家更想知道的是,這些平台是否支持新聞報導類的提案?答案是肯定的。

Kickstarter為例,去年就資助了包括六大洲在內的許多新聞工作者的提案。Kickstarter在今年初特別整理、公布了去年獲得最多贊助的幾個提案,其中包括一個專門報導與探討有關建築與城市規劃的獨立電台節目,共獲得5,661人所提供的17萬餘美元,刷新了新聞類提案的最高贊助紀錄。還有許多跨國性的調查報導也獲得支持,例如一位記者為了探尋一種每年造成數千名貧苦農民致死的神祕傳染病真相,計畫從尼加拉瓜追蹤到斯里蘭卡,結果獲得100人共9,000美元贊助。

此外,許多公民記者的提案也在該平台上得到贊助。如蘇丹南部努巴(Nuba)地區的公民報導團隊-「努巴之眼與耳」(Eyes and Ears Nuba),將內戰期間受到該國總統Al-Bashir殘害的努巴人民實況向世界宣達,結果有約400人提供45,000美元給該團隊,藉以建立一個多媒體的網站來傳送他們的新聞資訊。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Baltimore Brew網站,係由專業新聞工作者Fern Shen, Mark Reutter結合10多名志工所推動的社區新聞網站,他們需要經費來擴充未來的營運,包括聘僱一名業務經理,結果也獲得約300人近25,000美元的贊助。

其實,美國不只存在此類綜合型提案的群眾募資平台,2008年上線的Spot.us網站,更是專門提供新聞報導類提案的非營利募資平台。此一網站已成為其他國家仿效的對象,充分顯示在全球新聞業營運模式面臨崩解及轉型的時代,各民主國家的有心人士正探尋可能的新營運模式,特別是不受政治力與經濟力左右,能實現新聞作為一種公器的營運模式。

臺灣在多位臺大校友及教師的參與下(包括臺大新聞研究所教授林麗雲、林照真,臺大經濟系畢業校友、也是獨立媒體新頭殼網站董事長蘇正平等),也在進行此種新模式的探索,而且有了不錯的開始。取名為weReport的調查/深度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已於2011123日正式上線,截至今年3月底止,已有355人次捐款,贊助22項報導提案,其中有多項提案的作品獲卓越新聞獎的入選與PeoPo公民新聞獎的得獎肯定,而平台所獲得的贊助款已超過260萬元。

所以,對臺灣新聞生態不滿的人,除了批評以外,還可以有其他方法來推動新聞改革。有句話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我們可以採借為:「與其責罵壞媒體,不如資助好新聞!」付費支持優質新聞的時代已經來臨。(本專題策畫/新聞研究所林麗雲教授)

延伸閱讀

[1]胡元輝編 (2012)。《公眾委製新聞的時代來臨:weReport調查報導平台的意義與展望》。臺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2]羅世宏、胡元輝編 (2010)。《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全球經驗與臺灣省思》。臺北:先驅媒體。

[3]胡元輝 (2012)。<網路再造調查報導新契機?-美國新興非營利新聞組織經營模式的探討>,《傳播研究與實踐》,2(2), 67-99

[4]胡元輝 (2011)。<新聞與民主-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大新聞論壇》,11, 5-17

 

胡元輝小檔案

畢業於臺灣大學地理系、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現任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並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監事、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常務理事、媒體改造學社執行委員、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董事。

進入教育界服務之前,曾於傳播實務界工作約25年,跨越報紙、電視、通訊社與數位新媒體。工作角色始於基層記者,曾任公視與臺視總經理、中央通訊社社長、自立晚報社長、澳洲自立快報社長等職。基於對公民社會與媒體改造的關注,目前除參與相關公共議題的討論,同時積極投入新聞業的重建行動。

編著有《堅持:一個媒體人的真摯省思》、《媒體與改造:重建臺灣的關鍵工程》、《新聞革命進行式:全球崛起的公民媒體》(合著)、《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全球經驗與臺灣省思》(合著)、《公眾委製新聞的時代來臨:weReport調查報導平台的意義與展望》(合著)等書。

 

圖説:

圖1:Inocente紀錄片在Kickstarter平台上提案募資的網頁。

圖2:Spot.us最新提案的網頁。

圖3:weReport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