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學院眾多建築中造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要推聯合教學館的圓型教室。雖然現在已經整修為小劇場,不再是上課的教室,但它卻是現在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的醫學院學生最懷念的教室。

1967年醫科三年級的我們由校總區轉移到醫學院上課,解剖學、組織學、生化學……,這些大堂課都在圓形教室上,上課形式也從在校總區的黑板教學變成圓形教室的幻燈片教學。黑漆漆的教室裡前方是一張接著一張光亮的幻燈片,底下則是繁星點點,那是學生抄筆記時用來照明的小手電筒,當年最流行的是三 洋牌可以充電的紅白兩色小手電,當年還沒有「共筆」,學生只有教科書和自己的筆記可以唸,因此上課記筆記還是有其必要,當然也有風流之士,絕不動筆。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圓形教室裡,許許多多此起彼落、忽明忽暗的微弱燈光,彷如夏夜裡的螢火蟲,偶而傳來打鼾的聲音,那是熬夜苦讀的同學與周公的對話。

圓形教室位於2樓,出入要經由教室兩側的半圓形螺旋梯,早上8點鐘開始上課,想坐前排的同學7點半就在樓梯口排隊,以便一開門就搶占前排座位,這樣幻燈片可以看得更清楚,聽講可以更清晰。每天排隊占位的以女同學(尤其是北一女畢業的)居多,我們這些來自中南部的男生若能坐在中後排就滿足了,因此從來不加入排隊等門的行列。相較於女生們的積極占位真是不長進,也難怪畢業時這些女生的成績多名列前茅。只是他們畢業後,頂多做一年住院醫師,就全都直奔美國,為美國人的健康效力,留下我們這些後段班的男生留下來共赴國難,負起服務鄉里的偉大任務。

這些女生們學習態度可謂aggressive,有一次同學圍著老師聽他講解一位病人的病情,我也在人堆中。突然我腋下伸出一個人頭,嚇我一跳,原來是擠不進來的這位女同學,正奮勇穿越人牆。這麼aggressive的學習態度也難怪畢業時可以上台領獎狀。

目前,圓形教室已經整修作為小劇場,象徵著醫學院開始重拾過去輝煌的人文藝術傳統。只是硬體有了,軟體(包括價值觀、教育素養與content)卻仍貧乏。這座圓形教室的造型本就深具特色,羅馬的劇場就是圓形(Coloseum)!加上這裡是醫學院教育史上一個極為重要里程碑,還承載了許許多多校友在學的回憶,轉型成為一個Humanity and Art的據點可說是再適當不過了。希望早日看到在圓形教室裡展開蓬勃的藝文活動,為它帶來新的生命,也為臺大醫學院注入更多元更豐富的人文氣息。

 

謝豐舟小檔案

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1972)。臺大教授,任教於: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婦產科及分子醫學研究所、工學院醫學工程研究所、生命科學院生命科學系、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以及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中心、血管生成研究中心等。曾獲行政院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國科會研究成果傑出獎,以及臺大919395學年度教學優良獎。專長婦產科學、產前遺傳學、胎兒學、周產醫學、高層次超音波及發育生物學等。

 

圖説:

圖1:臺大醫學院眾多建築中造型極特別的圓型教室。

圖2:圓形教室位於2樓,出入要經由教室兩側的半圓形螺旋梯。

圖3:從教室蛻變為小劇場,期待在這裡演出的藝文活動豐富校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