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指出「溫故而知新」(為政篇),本文從機制管理的角度來探討孔子對於「禮」機制的想法,「禮」是一個組織的作業與互動機制,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也。」(堯曰篇)

有界德性

筆者於72期第58頁指出,有界性之釐清是根本性問題,例如有界理性、有界效用。另一舉世關注的是有界德性之釐清。

孔子洞察到,某些美德行為(如恭、慎、勇、直)一旦超過合理範圍,會有不良作用,他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篇)孔子認為「禮」的一項功能即是確保它們在合理範圍內。

孔子也洞察到,美德行為有其盲點,並認為經由學習才能消除這些盲點,陽貨篇記載︰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

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   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因子路勇於為善,基於愛徒心切,孔子對子路耳提面命︰如果只愛好美德而不愛好學習,會因不完全了解其中道理而受蒙蔽。「六言六蔽」是孔子當時的成語,「六言」指六美德,即仁、知、信、直、勇、剛;「六蔽」指六蒙蔽,即愚、蕩、賊、絞、亂、狂。

導引

 「禮」是合宜的行為準則或經合理化後的標準作業程序,具有導引功能。孟懿子曾向孔子問孝,孔子回答說:「無違。」有一次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樊遲這回事,樊遲追問孔子「無違」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篇)

孔子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他主張「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並指出「孝慈,則忠。」(為政篇)

孔子明白告訴孟懿子,依禮而行是行孝的入門。

向上提升

孔子說︰「君子上達。」(憲問篇)向上提升是君子持續追求的目標。

孔子並認為,博文、約禮乃向上提升的兩個重要手段,他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顏淵也讚美孔子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子罕篇)

顏淵向孔子請教「仁」,孔子答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追問細項,孔子補充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篇)顏淵與孔子這段問答反映孔子的一項思維︰「禮」有助於內化為「仁」而使人向上提升。

以農為主的封建制度下,所有資源幾乎被貴族壟斷,平民致富的機會少之又少,正如孔子所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篇)這句話多少反映當時的背景。當貧、富並非操之在己時,如何面對呢?就此問題,子貢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孔子答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學而篇)

孔子認為「貧而樂道」與「富而好禮」才是精益求精的做法。

演進與可預測性

機制的形成有其傳承及與時俱進的一面,孔子指出,他遵從周禮,因周禮參酌夏、殷禮,內容更豐富、完備,他說:「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篇)

孔子認為機制的本義歷時不變,但外在的形式會與時俱進,而未來的演進軌跡可由過去資料推得。孔子於回答子張的疑惑「十世可知也?」時,明確指出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篇)

從眾乎

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篇)

由於演變未必合宜或往合乎需求的方向發展,孔子提醒學者宜從基本價值、機制的目的、實際需求等來詳加檢視。孔子特舉兩例並分析說︰

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子罕篇)

關於第一例,在價值上孔子偏好「儉」甚於「奢」,誠如他說:

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述而篇)

故對於「麻冕」與「純冕」(黑絲織成的禮帽)之抉擇,孔子基於成本考量,選擇後者。

關於第二例,臣對君的拜見禮,傳統上是「拜下」(先拜於堂下、再拜於堂上)、現行做法是「拜乎上」(直接拜於堂上),孔子認為拜見禮在於體現恭,而後者是驕縱行為,故他選擇傳統禮。

孔子另以他的前、後期學生在禮樂方面的風格為例,他說:

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進篇)

前期有質樸之風,後期則富於文采,與後期相較、前期像樸野之人,但後期文勝質、並非孔子心中所謂的文質彬彬,若採用,孔子選擇前期。

組織指標

孔子認為,「禮」是一個組織的主要維繫力,也是一個地區的文化進展指標,他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八佾篇)

孔子也認為,「禮」是公權力的象徵、「禮」的鬆散程度反映了一個組織的衰弱程度,他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孔子為魯國的衰弱而感嘆說:「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季氏篇)

參賽者內質

八佾篇記載一則子夏(原名卜商)與孔子的有趣討論︰

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答說:「繪事後素。

子夏有所領悟地反問說:「禮後乎?

孔子高興地回答說:「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依據錢穆所著《論語新解》的詮釋精神,詩經這段話的意思是︰輕巧的笑容、酒窩迷人,美麗的眼睛黑白分明,在美麗的內質上,若再施以素粉,更加奪目絢麗。孔子提示子夏,繪畫是先着五顏六色來彩繪內質,再以白色來裝飾,經孔子提示後,子夏聯想到「禮」是一項裝飾或附加價值,須奠基在內質之上。

孔子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陽貨篇)「禮」有其內質,「玉帛」僅是「禮」的媒介、形式,。

從德性面來看,「禮」的內質是「仁」,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篇)「信」是「仁」之一重要特性,孔子關於信的想法,請參考74期之介紹。

從理性面來看,「禮」的內質是「義」,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篇)另八佾篇記載︰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奧(房屋西南角)神雖居主位、但竈神卻握有資源,當時衛國權臣王孫賈或許想招納孔子,意有所指地提問那句話,卻被孔子拒絕。「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正說明「禮」須奠基於「義」。

調和

「禮」的一項功能是調和參賽者的競爭性或角色上的差異性,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篇)「揖讓而升下」指比賽進退場時相互敬禮,「而飲」指比賽後再次進場舉杯對飲,該儀式在於體現參賽者的恭敬與謙讓態度,藉以調和參賽者的競爭性。

關於代理人與委託人

從機制的角度來看,君臣關係中的君是委託人(Principal、臣是代理人(Agent;監督者(治理者)與被監督者關係中的被監督者是委託人、監督者是代理人。

孔子認為,委託人要依「禮」使喚代理人,他於回答魯定公的提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時明確指出「君使臣以禮。」(八佾篇)

孔子更認為,代理人即使被賦予公權力,當使喚委託人時,完善的做法是依「禮」,他指出「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靈公篇)前兩個「之」指監督(治理)之道、後兩個「之」指被監督者。

敬讓態度

孔子指出,「敬」是「禮」的本義,他說:「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篇)又「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指出,謙讓是「禮」的精神,他說:「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里仁篇)

孔子也指出,「敬」是孝的基本態度,他於回答子游關於孝的提問時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提醒,在執行上,要注意和顏悅色,他於回答子夏的提問時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篇)

孔子定理

關於互動抉擇,孔子提出了「恕」原則;關於互動影響,孔子提出了「正己」原則;這兩個符合誘因性原則,深刻而廣泛地影響人類。「恕」原則已於前文(70期)從抉擇捷思(Heuristics)的角度介紹過。

定理

若以定理方式來陳述,「正己」原則如下,稱為孔子互動影響定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語出子路篇,「其」指監督者。

推論

孔子互動影響定理有下列推論︰

推論1(a)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b)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不民服。

推論2(a)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b) 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推論3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推論4子欲善而民善矣。

推論5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推論6(a)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b)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

推論7︰舜的「無為而治」效應來自於「恭己正南面」。

推論說明

推論1(a) 出自顏淵篇,樊遲向孔子問「知」,孔子回答︰「知人。」因樊遲不明白,孔子進一步闡述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還是不明白,辭退後巧遇子夏,並問他那句話的意思,子夏舉例解釋說︰「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孔子於回答魯哀公的提問「何為則民服?」(為政篇)時,提出推論1(b)

推論2(a) 語出子路篇,樊遲向孔子請學稼與為圃,孔子指出該推論。孔子於憲問篇提出推論2(b)

推論34皆出自顏淵篇,季康子患盜,求助孔子,孔子提出推論3。季康子向孔子請教為政的方法:「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提出推論4來反駁他的想法,並補充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孔子於泰伯篇提出推論5於回答季康子的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為政篇)時,提出推論6(a),並於衛靈公篇提出推論6(b),前兩個「之」指監督(治理)之道、第三個「之」指民(被監督者)。推論7出自衛靈公篇,孔子讚美舜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待續)

 

賴聰乾小檔案

現任臺大工商管理系暨商學所教授。1960年次,18歲前住在嘉義,之後6年,在(早期)人煙稀少的清大校園,過著有些與世隔絕的生活,服完預官後,猶豫該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學科學系、UCLA電機系或史丹福大學工業工程系(現併入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攻讀博士,後來選了史丹福,轉眼結束5年如夢幻般的校園生活,旋即在本校工商管理系暨商學所任教迄今,期間(19981999)在麻省理工學院作業研究中心客座一年。目前的研究重點是,使用穩定度方法來處理不確定下最適資源配置。另一方面,隨著年齡增長,對管理與決策思維的研究漸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