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COVID-19肆虐世界。臺灣大學作為臺灣第一所大學,本著貢獻於宇宙的精神,責無旁貸的在防疫上承擔起關鍵任務,對國家社會善盡責任。同時,於此創校92周年之際,本校雙雙晉身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HE)及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學排名全球百大之列,在教學、研究、國際化、學術論文影響力上,都大步邁進。11月校慶,也讓我們準備迎接臺大另一個百大──百年大學的未來。我們希望回顧臺大前身──臺北帝國大學的建置理念和學術發展,反思近百年的學術研究與教育工作,探索學校在世界各個領域所樹立之特色、典範與傳承,以及影響力與重要性,因此有「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活動的誕生,並將學者精心研究成果輯錄為論文集出版。

文政學部為2020年論文集的主題。臺北帝大創立之初即設有文政與理農二學部,然究其實,當初偏重實業(職業)訓練的殖民地教育,籌備初始乃以自然科學為主,而經過當時臺灣總督伊澤喜多男爭取,才設立了文政學部。伊澤喜多男認為文學和理學才是學問之根本,故獨排眾議,力求在實業訓練之外,使臺北帝大成為發展臺灣的文化中心。其後不論政權如何遞嬗,這個九十多年歷史的大學仍在歷任辦學者的宏大眼光下,創造願景,堅定向前,最終引領臺灣,建設臺灣,進而貢獻世界。

文政學部截至1945年,先後於哲學、史學、文學及政學等四科,設立了25個講座,以南洋史研究為其最大特色。本論文集則收錄了十三位研究者所寫的十二篇論文,或從哲學先驅如洪耀勳、林素琴和漢詩大家久保天隨等個案著手;或從人類學、法學和小說文學等角度溯源;或從西洋文學、東洋文學、經濟學等講座的歷史發展進行梳理;更或從殖民地大學的本質與脫殖民化歷程探討,內涵多樣,令人驚訝,顯見帝大研究的質量具有極高的水準。更從島田謹二與黃得時師生二人充滿矛盾對立的論述中,我們看見大學教育的價值──培養獨立思考的人才。所謂「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唯有如此,人類才足以面對新局,創造未來。

最後,感謝《臺大校友雙月刊》總編輯吳明賢教授規畫籌辦此一迎接臺大百年計畫,也感謝中文系蔡祝青副教授參與策畫文政學部主題。隨著該學術傳承講座的逐年進行,我們邀請讀者和所有關心高等教育及臺大發展的朋友,一起迎向2028,同誌臺大百年校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