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4年-1915年,臺灣最重要的農業老師,是藤根吉春。
1904年,他擔任「台北農事試驗場」第一任的場長。
1905年,他開始在試驗場設立學校,教導許多的農家子弟,成為臺灣最早一批的農業專家,如台北家畜檢查長──楊漢能,淡水場咕咾組合長──潘龍光等。
藤根吉春(1865-1941)生於日本岩手縣盛岡市。這裡是奧羽山的支隴,山多,平原耕地很少。居民大多從事畜養乳牛或伐木業,或是在沿海地區捕魚,生活窮困。早期這裡屬於伊達政宗(1567-1636)的領地,藤根吉春的祖先,大多是伊達世家的世襲武士。他寫道:「家訓是戰場是武士的歸屬,戰死是武士的榮譽。」、「武士的教育是親躬實踐,在困難的時期能夠筋肉勞動,是最好的清涼劑。」
他小時愛讀《水滸傳》,自許「將來要到偏僻之處,當梁山泊好漢。」
梁山泊的好漢社團
1880年,他進「岩手縣盛岡農學校」的獸醫科。1883年畢業,他身體矮壯,滿臉鬍鬚,雙頰微紅,經常穿草鞋,走路昂首闊步,長相頗似蝦夷族。他本來想到北海道最北的蝦夷族村落當獸醫,認為那無拘無束的地方,最像梁山泊,可以實踐理想。家人勸他身為盛岡的武士,在明治維新時代應該當軍人,日後才有發揮。同年,他前往東京築地唸「海軍兵學校」。
他與軍校中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如山田新一郎、佐藤友熊、尾田信直等人,組成「壯士流」社,經常詩論要去哪個地方成為梁山泊好漢。後來,他們都來臺灣擔任農業試驗所的教師。課餘,他們在野外插根「壯士流」的大旗,在旗下喝酒,或找不順眼的人打架。
快畢業時,他們與一群海軍士官打了一架,把他們痛扁。畢業後,他想以後分發到海軍服役可能會被修理,加上當時海軍兵學校的學生可直升東京帝大,他又想到了他的獸醫夢,便轉往北海道唸「札幌農校」。
畜牧場與觀光合一
1889年,札幌農校畢業,被派往「真駒內種畜場」任職技師。負責研究寒帶地區種牛、種羊、種豬的畜養,牧草的栽培,飼料的改良等,這時他顯出管理長才。1891年,他升任場長,首先開創性的將種畜場開放當成觀光場地,幫助營運,後來成為札幌非常著名的「羊ケ丘展望台」。
1893年,他工作之餘,擔任札幌農校「畜牧與肥料學」講師,讓學生來畜牧試驗場上課與實習。1894年,他結婚。
前來臺灣
1895年10月,日本攻占了臺灣,外務省招聘日本技師前來。他一聽到消息,認為這是符合他梁山泊好漢夢想的時候,便申請前來臺灣。他的家族、同事都認為他瘋了、努力挽留他,而他的妻子剛懷孕,卻願意與他同行,渡海到臺灣。
1895年11月,他帶著妻子前來臺灣。由於他有「軍曹」的軍職,總督府以為他還當軍人?他說不是。又問他是來當治安警備官?他也說不是。總督府不知道他來臺灣做什麼,就派他去拓殖局當最低階的技工,派他擔任原住民土地調查員。他先將妻子安置在拓殖局宿舍,妻子生產後,他才與同事森真藏前往宜蘭,一直走到南澳。
部落經營
他們在南澳原住民的部落住了幾個月,他後來寫道:「總督府的官員,以為我們已經被原住民吃掉了。其實我們與原住民喝酒、吃肉,比手畫腳,其實他們是一群熱情、篤實的人。」他回來後,首先向總督府提出原住民部落應該發展「畜牧」、「農業」與「觀光」,他是第一個提出原住民部落可做觀光的人。
將試驗場與教育合一
1896年6月,柳本通義前來擔任產殖課長,才發現他的職員中有這個高手。1897年,他委任藤根吉春擔任「台南農事試驗場」的場長。1901年,新渡戶稻造前來臺灣,請他試驗新蔗種。他什麼工作都接,將過去育牛、豬的種的經驗,轉移給甘蔗育新種。1904年11月19日,柳本通義與新渡戶稻造請藤根吉春前來擔任「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場長。
1905年,他首先聘請專家,讓「農事試驗場」開班授課,給「一年制」的學位證書。他將農事試驗場轉兼學校。後來成為「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與「台北帝大」所在,就是從此開始。他提出:「臺灣必須經濟獨立,才能改善民生、普及教育。若想經濟獨立,要先培養農村中堅人才。
優秀教師的前來
1906年,他出版《臺灣農友會報》,向農民介紹國際農業新知。1907年,他到原住民部落,鼓勵派人前來就讀,他認為「只有教育,才能提升地位。」1910年,他出版「農事試驗場特別報告」,向農友介紹試驗場的研究成果,這些報告成為臺灣最早的本土性研究報告。
他不斷向札幌農校報告近況,並建議學校推薦「想把北海道農業振興,移植到臺灣的人。這些人要有學識、有經驗、做事有為。」「他們是農業的研究實踐躬行者,因為知道學生學習農學的價值。」1907年,他又出版《臺灣農事報》,介紹較具深度的研究成果,這是臺灣最早的學術研究期刊。
他有一個很特別的看法──「殖民,是為了海外移民」。在19世紀後期,約有三千個廣東的基督徒移民沙巴,20世紀初期,有些苗栗地區的客家人也陸續前往。藤根吉春以農業教育,作為移民在外國立腳的幫助,他寫道:「貧弱地區的農民,與其限制在不良的環境,不如在國外尋求更多的機會與自由。」他為這些移民的農民上課,有些農民出國後,回來看望他,他請他們帶南洋的種子贈給他。
改善臺灣的景觀
藤根吉春將這些種子栽種在不同地方,有些在農業試驗場,有些在嘉義的中埔,有些種在埔里蓮華池,這包括「鵝掌藤」、「洛神葵」、「朱槿」、「黑眼花」、「爆竹花」、「文珠蘭」、「第倫桃」、「錫蘭肉桂」、「棘木」、「大花田青」、「軟枝黃蟬」等。
1910年,他對外推廣,目的在改善臺灣景觀,並推動「植栽樹木成馬路綠色隧道」、「植栽園藝花朵,改善都市景觀」,他又移種大花田青作為綠肥,改善農地景觀。臺灣的平地與都市景觀營造是從此開始。
他多次出國都是去參觀都市庭園與農事試驗所。他也常請外國官員、農業技師前來。他勉勵學生:「要忠誠從業,勤儉治產,成為家人與鄉民信賴的人,不要奢華放縱,怠忽職守,否則受到文明教育,倒不如不教育。」「也不要挾才恃學,驕慢不遜,自縱其慾,最後自害己身,也讓學校蒙羞。」
1915年,他染上瘧疾,辭去工作。回到日本。不久,他又擔任「盛岡農校」校長,直到病逝。
參考資料:
[1]淡溪生,1915,臺灣を去りじ奇傑藤根吉春,新臺灣雜誌,48期,12-14頁。
[2]藤根吉春,1906,農事の改良に就く,臺灣農友會會報,第7期,5-14頁。
[3]藤根吉春,1907,農事試驗場の過去及び將來。臺灣農友會會報,第12期,1-10頁。
[4]藤根吉春,1909,臺灣農業の進步を論す,臺灣農事報,第26期,1-6頁。
[5]木村匡,1915,藤根農事試驗場學監を憶ぶ。實業之臺灣,71期,3-4頁。
張文亮小檔案
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2019年退休)。中原大學水利工程系學士,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水土空氣資源系碩士及博士。研究專長為水質環境與保護、水質淨化現地處理、土壤物理與復育、生態工程、人工溼地維護管理與濕地生態與保育等。
人稱「河馬教授」,因為上帝曾吩咐約伯,你且觀看河馬。河水氾濫,即使漲到口邊,上帝保守使他安然。「河馬教授的網站」http://www.pathippo.net
圖說:
圖1:「羊ケ丘展望台」,北海道第一個開放農場觀光而成就的著名景點,出自藤根吉春前瞻性的眼光。(攝影/吳智琪)
圖2:藤根吉春,「台北農業試驗場」第一任場長。(出自《臺灣農事報》,1908。原件收藏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圖3:藤根吉春出版《臺灣農友會報》,向農民介紹國際農業新知。原件收藏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圖4:1907年創刊的《臺灣農事報》,是臺灣最早的學術研究期刊。原件收藏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圖5:藤根吉春(中)與學生合影,前排:石進源,中右:郭國士,中左:張福忠。從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畢業後被選派赴日留學農學校。(出自《臺灣農事報》,1907。原件收藏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圖6:軟枝黃蟬。為藤根吉春於1910年自新加坡引入。(攝影/李順仁)
圖7:札幌農學校的創校校長克拉克博士塑像,矗立在羊ケ丘展望台,右手指向遠方。(攝影/吳智琪)
圖8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