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1950水牛隊時代,臺大橄欖球校隊(1953年迄今),臺大醫橄(1985年迄今)。

2004年的《遠見雜誌》,曾訪問過臺大橄欖球校隊的前身──水牛隊(圖1)。記者寫道「每年十多萬名考生,大約只有四千人能考進臺大。這四千人在參加社團時,只有不到十個人會選上橄欖球,最後只有不到五個人會打到畢業,然後就一輩子脫離不了橄欖球。」

這些人包括剛過世的中研院院士羅銅壁(當年我念大學時的教務長)、前行政院政務委員薛琦、還有現任行政院長蘇貞昌。

記者沒寫到的是,當年大學聯考近十萬考生,只有大約一百個人可以考進臺大醫學系,其中一些人不怕吃苦,並愛上橄欖球。因為人生正如橄欖球,橄欖球不是圓的,永遠無法預測下一刻會滾到哪一個方向去。而這些人,現在都變成了患難與共的兄弟。

我很榮幸身在其中。

兩年前,我和臺大醫學系橄欖球隊的老骨頭,也是同學的洪禹利、蔡德成,去拜訪我們碩果僅存的臺大橄欖球前身、水牛隊的前輩──耳鼻喉科徐茂銘教授。此行目的正是追本溯源、探聽古老的逸事。這些事情不寫下來、前輩如果沒說,再過十幾二十年可能就為人淡忘了。

徐茂銘教授來自羅東中學,見證過二二八年代的動亂。當年全臺只有四所高中有打橄欖球,分別是建國中學(黑衫軍)、淡江中學、宜蘭羅東中學、台南長榮中學。徐教授的二哥徐茂德曾是羅東高中橄欖球隊的隊長,在耳濡目染下,對橄欖球也有很大的興趣。

臺灣本來沒有橄欖球運動,是日治期間,由日本人松岡正男在1913年傳入,而臺灣橄欖球之父陳清忠(圖2),在就讀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學時加入橄欖球隊,參與過大正七年(1918)的第一屆全日本橄欖球錦標賽,贏得了首屆冠軍,隔年擔任該球隊隊長,後來回臺任教,接任淡水中學校長,因為他的努力,讓橄欖球運動在臺灣傳播開來。當年台北一中(今建國中學),很早就有日籍教練和球員成軍,終戰前有一位學生何良二,是當年班上唯一的臺籍學生,加入了橄欖球隊訓練。在日本戰敗離開後,學業成績優異的他考入臺大醫科繼續就讀。

在日本人離開後,橄欖球能繼續在臺灣這塊土地發揚,其實臺大橄欖球隊的源頭──水牛隊功不可沒。

光復初期,臺灣的橄欖球隊其實屈指可數。民國35年6月2日,在現今台北新公園運動場(今二二八公園入口右側,現已改為樓閣水池),舉行了一場臺灣光復後首次的公開橄欖球比賽,這場「虎隊」和「鳥秋隊」球賽的結果,「虎隊」以16:0的比數擊敗了「鳥秋隊」。當時的「虎隊」以淡中OB為班底組成,而「烏秋隊」方面,有台北大同中學、宜蘭羅東高中以及新竹的淡中OB加入。新公園運動場上之戰,「烏秋隊」在連輸三場比賽之後,很不甘心,於是到隔鄰的臺大醫院,揪臺大醫院蔡滋浬前輩(1917-1981,曾任臺大及高醫解剖學科教授、中山醫學院校長)幫忙,蔡前輩就找到了當時已經是橄欖球好手的何良二前輩想辦法。討論再三,於是組成了橄欖球隊(後命名為水牛隊),公推蔡滋浬為隊長,林維新老師為副隊長(醫師、飯店董事長),葉雲峰教師任經理(後來進洋航業公司經理),並邀集許多臺大醫學院師長加入。

水牛隊當時是因「烏秋隊」的朋友在激將計之下成立,以蔡滋浬、何良二及林肇基(臺大醫學士,後移民澳洲)等前輩為核心,隊中還有江萬煊(後來任臺大醫學院泌尿科主任)、陳定堯(後來任臺大及北醫病理學教授)、林茂(婦產科醫師,後任台南醫院院長),原本只是要一挫「虎隊」的銳氣。於是成軍三個月後,就報名了參加第一屆臺灣省全民運動大會(民國35年10月25日,地點在臺灣大學),在預賽中以壓倒性的比數,擊退了台中隊及台南隊,但在總決賽中以些微之差,以5:0的比數敗給虎隊(台北市隊),獲得亞軍。

因為臺大學生許多熱血男兒就在臺大場邊加油,這種一球之憾引恨落敗,卻微妙地激起了臺大學生同仇敵慨的氣氛。在當時獲得訓導處張泉和先生及京都大學出身的葉世真先生的協助下,於臺大張貼公告,募集有興趣練習橄欖球者,於新公園集合。結果當場居然來了近四十人,因人數眾多,於是必須經過跑步速度測試,才能成為正式的選手。這時李卓然(後來任臺大婦產科教授,圖3)、吳建堂(醫師、文學家,筆名孤蓬萬里)、林憲(後來任臺大精神科主任)、陳主仁(後來擔任臺大內科醫師)、宋潤德、黃國慧、黃國俊等在校學生紛紛加入,平時利用現在法學院操場演練,而由江萬煊(後來任臺大醫學院泌尿科主任),林文士人(後來任臺大醫學院病理科主任),何良二(後來臺大耳鼻喉科醫師,自行開業,圖3)等共同負責新進球員的訓練,積極布局,展開所謂的「獵虎行動」,並延請病理科教授葉曙博士擔任臺大橄欖球部總部長(即總教練),葉曙教授是臺大病理科的開山前輩,同時也是足球健將。

一個月之後,在第一屆臺灣省橄欖球錦標賽時,終於再次遭遇台北市隊,並一舉擊潰對方,終場以33比3大敗台北市隊,一雪前恥。台北市隊(虎隊)由臺灣橄欖球之父陳清忠領軍,陣中多是淡江中學的名將,但當時並未達陣,僅靠一罰踢得分。

水牛隊命名的原因,據說是因當時看到蔡滋浬教授在雨中奮力打泥巴仗,那拼勁就和民間常見的水牛一般,因此命名「水牛隊」,以有別於另外兩隊活躍的「虎隊」、「烏秋隊」(烏秋又名烏鶖,是一種兇悍的臺灣常見鳥類,而在其領域內為保護鳥巢,若是有烏鴉或鳶出現,則必將牠追擊逼退為止)。其實早期打橄欖球的球員非常帥氣,在網路上可以看到柯子彰、陳清忠前輩年輕時穿球衣的照片。在最光榮的年代,他們上場打球時,場邊總是會有一大群女師專、女中的女粉絲觀戰加油。

水牛隊成軍不久就拿下全國社會組冠軍,後來所向披靡,在連拿下四屆全國冠軍後,由於學校並無經費或聘請老師,加上醫師離開醫院進修或自行開業,有的在學學生畢業進入社會,終於無以為繼,而在民國39年(1950)劃上句點。

徐茂銘教授在民國42年就讀臺灣大學醫預科時,常搭校車到校總區打球。剛進入學校時,當年臺大的校橄才剛正式成軍(水牛隊嚴格來說不算是臺大校本部成立的橄欖球隊),當年沒有錄影帶或其他教學資料,用的是唯一一本日文橄欖球教科書。那時不像現在可以在場邊替換球員,場上的球員只能出不能進,不論太累或受傷都不能遞補。陳秋江教授、江萬煊教授、林憲教授等人,當年都是活躍於校橄的好手,這些老師我們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從來不知道他們這麼硬骨頭,是打橄欖球的。在學生時代,我們都曾聽說臺大有三大刀,一個是心臟外科洪啟仁教授,一個小兒外科陳秋江教授,還有一個耳鼻喉科徐茂銘教授。這三個教授共同特徵,是刀藝精湛、專挑困難的刀開,救人無數,另一個就是他們都生女兒。洪教授和徐教授都生了五個女兒,陳秋江教授我就不清楚了,徐教授的三女兒徐莉萍是我的同班同學,也是耳鼻喉科。五女兒現任職於成大一般外科。

臺大醫橄在我們這屆(B74級)發起,和學長(B73級)一起組隊,1985成軍參加學校15人制的新生盃(上學期)和校長盃(下學期)大賽,剛開始沒有老師帶,大家自己買書摸索,一開始當然被各個強系痛宰。那個年代打橄欖球的人很多,動物系、植物系、數學、植病…都是強隊,幾乎可以從開學一直打到學期結束。

後來本班同學洪禹利(進臺大骨科,圖4)、魏昌國(進臺大外科)為了更加精進,進入校隊後練就一身了精湛的球技,也帶動我們全班(包括女同學)打橄欖球的風氣。到我們大四那年,醫橄第一次拿到全校總冠軍(圖5),而臺大校橄那一年(我們兩位同學也參賽),則同時打敗勁敵陸軍官校,拿下全國乙組冠軍。陸官校隊更視為奇恥大辱,回到學校後,全隊理成光頭,從校門開始用爬的進學校,向全體師生謝罪。

醫橄蟬聯學校多屆冠軍,前後風光了10多年。最後校總區因為年輕一輩的學子,熱愛的運動變為棒球、籃球、網球等,15人制的比賽辦不起來,改成7人制,因參加隊伍太少,校總區連續幾年沒辦比賽,醫橄也因此中斷。

兩年前有一天,臺大醫橄老骨頭例行球聚,剛好在球場上碰到臺大橄欖球隊的黃金教練莊國禎教練,他是當年前國手、日本職業隊、也是我們國家隊的前教練,練習後,一起到附近餐廳聚餐。

我們當中有人是外科教授,有人是三鐵高手兼教練,有的是常上新聞的地方首富。大家聊到現在的教育。教練說,他從不相信所謂「愛的教育」,他的子弟兵該訓練、該處罰,一定紀律分明。我跟他說,現在學校這一套不管用了,只要對學生兇一點,馬上被投訴教學部,我們上課也不敢點名。這教練應該是「你兇、我比你更兇」,球員的知識體力都遠遠輸他,所以對他心服口服。席中教練也給我們看了很多軟片時代各報社記者所拍,他在國際賽中衝鋒達陣的老照片。

教練跟我們說,打橄欖球的隊友會變一輩子的朋友。因為在賽場上沒有個人的英雄,成功都要靠所有的隊友一起付出。

看看我們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大一的醫橄剛成軍,兩位同學進入校隊苦練,在大四那年終於拿下全校冠軍,後來蟬聯冠軍很多年,現在大家都是一輩子的朋友,在醫界也互相幫忙。去年前年更挑戰了醫界中的強者「北醫隊」,兩度平手,獲得了對手的尊敬。

總之,臺大校橄的源頭,原來是在醫院這裡由師生組成的水牛隊(1946-1950),後來校總區橄欖球隊正式成立(1953),而臺大醫橄,由我們B74同學創立(1985),現在仍承接水牛隊前輩奮戰的精神,還持續不斷的奮戰不懈。還有,醫橄的靈魂人物洪禹利醫師,公子現在也是臺大醫學系,也打校隊,現在也積極帶領新一代的醫學生,要重振當年醫橄在學校的壯舉。

施景中小檔案

臺大醫學系1992年畢業
現為母校婦產科副教授及產房主任

圖說:
圖1:臺大校橄的招牌。
圖2:陳清忠(1895-1960),臺灣台北人。父親陳榮輝牧師(又名陳火)與嚴清華同為馬偕的學生。他在就讀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學時加入橄欖球校隊,參加大正七年(1918)日本第一屆橄欖球賽,該年同志社大學球隊取得了首屆冠軍。陳清忠畢業後返臺,於母校淡水中學擔任英文老師,並成立校隊推廣橄欖球運動,發起「臺灣省橄欖球協會」,因對臺灣橄欖球的推廣有所貢獻而被稱為「臺灣橄欖球之父」,由於他在淡水中學(今淡江中學)成立臺灣第一個男聲合唱團,也被稱為「臺灣合唱之父」。(照片提供/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圖3:臺大水牛隊第一代前輩李卓然教授(左1),一生充滿傳奇,後來任母校婦產科教授,專長子宮頸癌根除手術,作育英才無數,於多年前過世。(本照片出自黃思誠教授主編之《臺大婦產科百年史料輯錄》,由醫局同仁提供,謹此致謝。右1為何良二前輩,後自行開業)。

圖4:現今醫橄的共同創始者洪禹利醫師(中立者),後任母校骨科醫師,目前自行開業。另一共同創始者為魏昌國醫師。

圖5:當年全校比賽後合照。筆者在前排左2(淡紫色球衣),左1為吳耀銘教授(臺大外科),後排中立(張嘴笑者)為骨科張至豪教授(目前金山分院院長)。

圖6:2019年,於訪問第一代臺大橄欖球隊前輩徐茂銘教授(左2,母校耳鼻喉科教授主任退休)留影。徐教授示範當年水牛隊前後輩隊友打招呼的方式。左起: 洪禹利醫師,徐茂銘教授,施景中醫師,蔡德成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