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完臺大85週年校慶後,當晚即與校內主管同事一行9人,前往芝加哥參加由當地Chicago Council及3所大學──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和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共同舉辦的大學校長論壇。
11月的五大湖區已有相當寒意,氣溫接近零度,走在北國大地的校園裏,落葉繽紛,重重疊疊。有時風起,捲起層層葉片,秋葉旋轉中,像極一群身著暗紅裝扮的舞者,在寒風中散發最後的能量;蔣勳曾經說過「北秋的落葉是種奢華的禮物,彷彿所有的樹葉都知道已是告別的時候,它們要做最後一次生命徹底的揮霍。」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教授們則開玩笑地說:「因為秋天過後,一整個長冬都只能待在研究室裏,所以他們只好將全部能量注入研究中。」或許因此造就了在五大湖區畔的這三所大學,排名分別位居第9、25、30名!大地之能量與萬物間互動移轉的機制,誠然不虛!
主辦單位芝加哥全球事務理事會(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是一個成立91年的公共事務組織,透過舉辦活動和會議的對話模式,邀請國際領袖與學者將國際觀點帶入芝加哥,同時也藉此將芝加哥對國際議題之意見輸出至全球。其中最重要的系列就是芝加哥論壇,每年舉辦超過150個公開議程,讓廣大民眾了解當今國際發展和議題。本次會議即屬於該論壇之一,而與芝加哥3所主要大學合辦。
本次會議主題為「Global Urban Challenge」,主要係以聯合國2011年之研究報告所述,預估2050年左右,全球將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會居住於「大都市」(Urban)。然而檢視目前全球之各大都會,無論在實體建設或社群服務機制皆欠缺足夠的準備以應付未來可能出現的新需求,這絕對會是人類社會的大挑戰。而大會主題的副標題「the Role of Research University」也清楚標舉研究型大學有責任設法解決人類未來問題,聚焦於討論研究型大學如何扮演好推動的角色。所以由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及伊利諾大學3位校長聯名邀請大學聯盟校長們參加會議。本次共有全球28所著名大學與會,臺大是第一次受邀,某種程度也代表臺大的研究實力受到肯定,所以國際處特別重視這次機會。適逢校慶週期,遂由學術副校長本人率團與會,同行代表還有財務副校長湯明哲、國際長張淑英、電資學院院長郭斯彥、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生農學院教授張俊彥、城鄉所所長黃麗玲、國際處林淑靜及張華玲,另本校之工學院前副院長,現借調在華府的科技組組長周家蓓亦飛來參加盛會。
大會活動為期3天,幾乎每天都是從早餐會開始,至深夜的晚宴,所以有很長的討論時間。主辦單位依據未來大型城市可能面臨的關鍵問題,分成Urban Education、Urban Health及Urban Vitality等3個議題進行討論,很具體地點出人口集中後所衍生之基本難題。本校詹教授及張教授亦分別在Urban Health及Urban Vitality發表演說,詳細議程及演講題材皆在網頁(http://goo.gl/9BvGhN及http://goo.gl/O3UBVw)可見,不在此贅述。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天開幕特別開放給媒體及Council Member、贊助團體等參加,3位校長都親自參與論壇,分別就研究型大學(Role of Research University)對未來的挑戰發表看法,他們不約而同的強調大學的存在是希望對未來世界有impact,強調如何帶動、影響學生“Think”以及“Social Impact”,堪為國內衝刺邁向頂尖大學的學校思考。他們認為辦學理念就是要“Connect Education with future life”,投資在高等教育就是“Funding Future”!
會中,芝加哥市長Rahm Emanuel,在開幕時發表演說,強調教育理念是要讓“Every child sees the energy of the city and be part of the future.”,充分展現芝加哥論壇的風格,透過這個平台,將芝加哥市的理念和理想向外界傳播。
3天的活動,分別在3校校區舉行,3校校長也都熱情地在校長官邸或校區內Faculty Lounge設宴款待與會來賓。或許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類似的活動因而特別有感覺,也為了記住這初次的悸動,我特別紀錄一些感想與有志共同提升臺大以及臺灣的大學教育的朋友們分享。
首先,我感受到一流大學如何看待世界的格局,這3所排名都在前30大的頂尖大學,非常認真的看待2050年可能的世界困境,思考如何整合力量、探索可能的知識突破,積極以知識達成對未來世界的貢獻。對照在臺灣所見,我們似乎終日耗費精神為生存而戰,只著眼於現在的問題,而且希望明天就能解決。作為教育工作者,也許我們可以站得高一點,想得遠一些。研究型大學該扮演帶動社會進步的啟動者,以知識份子的高度,帶動社會更深遠的格局與視野。
第二個深刻的感想是,主辦單位非常善於整合各界資源。這次活動貴賓將近70位,必然要動員甚多人力和資源,而從會場資料顯示,活動有相當多的贊助者,不但出錢出力,也分別在重要的議程中扮演積極參與的角色,非常活絡的「廣結善緣」。這是國內大學較弱的一環,臺大也是如此。常聽到許多人抱怨這個不足、那個不夠,好像理所當然就該有人把轎子準備好,等著上坐。張羅資源原本就是件辛苦的差事,不過也是執行力的表現,更是創業家精神的表徵,如何有效以願景凝聚、匯集資源,是我們該學習的。臺大擁有相當多的校內外資源,我們都衷心地希望有效彙整,以產出對社會更大的效益。
大會後,我們一行繼續往南訪問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香檳分校(UIUC)是臺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標竿學校,也是臺大國際合作的重點策略夥伴學校,因此我們特別多待兩天分頭與該校相關單位會談。在我的相關專業領域,我與電資學院郭院長一同參觀高速電腦中心,這是當年網頁瀏覽器的發源地。也參觀50年前LED的發明實驗室,主人雖已遠去,但滿室各國政要參觀的照片,以及當年發明的一些器材依舊在,仍令人肅然起敬。我們還參觀了能源中心的“Smart Grid”計畫。這幾個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專業實驗室,相關題目在國內也都有人做,而且也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及創新技術,但以智慧雲網(Smart Grid)為例,國內大多是展現一些獨立之元件,或部分簡單的連線功能,成果就以這種智能電表能做多少偉大的智慧型控制帶過。而該中心的實驗室,幾個直立櫃的伺服器真實的模擬小型城市的輸配電系統,完全商業化的網路Gateway,真實呈現感知電表訊號流向與雲端數據主機的整合,最末端是實驗室實際操作,包含品質、硬體、控制軟體的智慧型電表,所以最終的展示耗能端,雖然一樣只是燈泡、電風扇,但內涵的技術是一完整的複雜控制系統,技術的價值不言而喻,很清楚看出研究的紮實程度,以及為何他們能有原創性,又能有高度的技術impact!建置這樣的實驗環境當然所費不貲,然而我又看到,實驗室的牆上高掛著每一件設備的贊助商大名,不少貴重儀器,其實是捐贈來的。我深深覺得,他們真的是展現“有視野的研究先鋒,高舉願景大旗,號召有資源者,出錢出力為夢想而做。”「眾志成城」應該就是這種感覺,我深深為這種研究的氛圍和態度所折服,而這是臺灣所欠缺的!
後記
此次訪問芝加哥,很榮幸承蒙大芝加哥地區臺大校友會的熱情接待,特別是會長李盛灝博士(1969級臺大醫技系學長)及其夫人羅慧貞(也是臺大學姐)招待團員至其家中用餐,更在我們剛到的前兩天,全程陪同,大家都非常感激。訪問團也專程赴駐芝加哥臺北代表處拜訪,承蒙代表處葛葆萱處長及教育組陳幗珍組長接待,並帶我們鳥瞰芝加哥市。他們都是臺大校友,很敬佩他們工作的努力,也非常感謝他們的招待。當天遭逢芝加哥區受龍捲風襲擊,最年輕的團員─華玲在機場苦等我3小時,辛苦她了,這篇感想一方面也是呼應華玲在回程車上的心聲。經歷6天參訪、會議,大家坐上由香檳分校往機場的包車,趁閉目養神前請大家講講感想,並整理整理後續的追蹤事宜。國際處的淑靜、華玲忍不住發難,直言臺大在全球頂尖大學競爭中仍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國際處是學校對外的窗口,也是重要的界面,直接與全世界各個大學接觸,感觸自然特別深刻,對學校和同仁愛深責切。我能體會同仁在外拼戰時,心裏有多期待背後有卓越研究成果的支撐,有優秀的教學、行政的奧援。我的禿筆一時記不了華玲慷慨激昂發言的一、二分,但深信若我們能經常省思格局、整合資源,以紥實的態度做事,在不久的將來必能承擔一流研究型大學對社會該有的貢獻角色,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具思考能力的未來領航者!(2013年12月24日)
圖説:
圖1:臺大訪問團與UIUC接待師長全體。
圖2:臺大訪問團於UIUC Quad。
圖3:芝加哥臺大校友會於僑教中心舉辦85校慶慶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