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律動下的科學邏輯——蔡振家教授新作《音樂認知心理學》

文╱曾双秀(臺大出版中心編輯)

音樂與現代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心情低落時,來首療癒型歌曲可撫平沮喪不滿,或參加搖滾音樂會,隨著震耳欲聾的音樂搖擺、盡情吶喊;假日午後,與知心好友三五人共享美食,Bossa Nova輕靈滲入細胞,疲乏頓消。音樂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們是如何感受音樂,知覺音樂,進而認知音樂?除了人造音樂,您可知道,其他動物也具有類似的音樂行為,甚至會創作歌曲?您可知道,我們常視為音樂天分的「絕對音感」,其實不是渾然天成,也能經由訓練而得,且與藝術成就並無必然關係,甚至有時還會成為學習音樂的絆腳石?而一些自閉症患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獨具音樂長才,其實與大腦有關聯。

臺大音樂學研究所蔡振家教授長期鑽研大腦與音樂之間的關係,繼《另類閱聽》探討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後,再度廣泛吸收國際最新的音樂認知相關研究,以平易近人的筆調,寫就《音樂認知心理學》一書。蔡教授從神經科學與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介紹何謂音樂認知心理學及其最新趨勢,讓讀者了解此一新興研究領域不是象牙塔的產物,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譬如說,廣告音樂之所以深入人心,連帶商品因音樂旋律而被大眾記憶,除了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和古典制約理論的作用之外,主導動機(Leitmotiv)音樂技法(如旋律、節奏、和聲、樂器與音色組合)等變奏,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影像與音樂兩相搭配下加強閱聽者的印象。

你是否曾受到一段熟悉的音樂所牽引,而墜入回憶,勾起快樂、哀愁或心動等情緒?這是因為音樂引發了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進入了該記憶的情境與情緒之中。這種自傳式記憶往往包含了鉅細靡遺的感覺經驗,且通常牽動的情緒與人際互動有關。那麼,大腦又是怎麼運作,受音樂的引發而召喚記憶呢?作者依據腦造影實驗的結果指出,受試者在聽到熟悉的音樂時,背側中央前額葉(統整社會事件中的記憶與情緒)與顳中回後方區域(跟概念表徵相關)會隨之活化,當受試者被要求根據曲名回憶音樂時,也是如此。

本書從日常的音樂現象出發,探討其背後的來龍去脈,包括為什麼我們會跟著音樂起舞及扭腰擺臀、為什麼音樂合奏可以促進互助、什麼是音樂即興、當從事即興演奏時,神經機制有什麼變化。作者蔡振家老師以其跨領域背景,引領讀者穿越行為表象,抽絲剝繭,為我們解開其所牽涉的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美學與心智科學知識。

「『游牧』騁懷,吟嘯徐行」是蔡教授為學的最好註腳。他的求學之路相當特殊,大學畢業於臺大物理系,碩士轉讀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赴德深造取得柏林洪堡大學音樂學博士學位,跨領域的學術訓練使其兼具科學邏輯思維與音樂美學素養,奠定「游牧」的堅實基礎。

蔡教授自在出入醫學、藝文、音樂領域之間,勇於試驗學科間迸發火花的可能性,在學術的分水嶺開闢新議題。他說:「音樂是聽覺的提拉米蘇」,音樂巧妙組合了腦中層層交疊、各有作用,卻又彼此配合、協調運作的神經網路,增進人際之間的互助,協助克服生活難題。如果您對音樂何以有此魔力能左右人們的情緒而好奇,如果您有興趣認識鳴禽的二重唱與舞蹈,如果如果……,請隨著蔡老師一塊兒游牧騁懷吧!

 

書名:《音樂認知心理學》

作者:蔡振家

出版時間:20139

ISBN978-986-03-7724-8

定價:280


臺大出版中心書店
 校總區書店:
地址:臺大校總區圖書館地下一樓(10617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2365-9286
傳真:(02)2363-6905
營業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8:30~17:00(例假日休息)
 水源校區書店:
地址:臺大水源校區澄思樓一樓(10087臺北市思源街18號)
電話:(02)3366-3993分機18
傳真:(02)3366-9986
營業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8:30~17:00(例假日休息)
 校史館書店:
地址:臺大校總區校史館二樓(10617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3366-1523  
營業時間:9:00~17:00(週二及國定假日休息)
 http://www.press.ntu.edu.tw
 線上購書:博客來/三民書局/國家書店


延伸閱讀

《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蔡振家著

本書探討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嗓音異常)的關係,因為這些疾病跟表演藝術的關係較為直接。全書寫作深受薩克斯的多本著作所影響,兼顧病理、生理、藝術評論,以及社會文化敘事,內容可分為4大範疇:藝術家的疾病、病態的美學、生理學與病理學、閱聽行為與社會歷史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