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玠揚與蔡松霈,臺大化工博士。兩個6年級男生,2005年成立德典公司,賣自家保養品Neogence2010年,亞洲最大美妝通路「莎莎國際」入股,意謂著從臺灣走向東南亞,2012年進入中國。不出幾年,Neogence已在前述地區華人圈建立品牌,現在進行式是向歐美和中東市場進軍。

當年因為研究室學妹想要DIY調配保養品,出於好奇也DIY,但沒想到博士畢業後創業專賣自家產品。他們很認真看待這份醫美事業,要讓人更健康更美的事業,賦予自己社會責任。『讓你美麗,也讓地球美麗』不只是口號,在他們的產品找不到當紅的馬油或蝸牛萃取液,包裝使用可回收材質不過度包裝。他們老實說,這是在臺大10多年造就出來的影響:對地球好的就該去做。

實驗室2人組默契佳

1993年,兩人同時進入臺大化工系讀書,由於學號連號,做實驗被編在同組,從大一起兩人就「形影不離」。念碩士班的指導教授不同「暫時分開」,攻讀博士時又同入謝學真教授門下,同窗10多年,也因此培養出絕佳默契。「我們通常是最快完成實驗、最早離開實驗室的一組。然後去小小福買塊雞排充饑,吃飽了回實驗室看同學,發現有人還在做。」謝玠揚說,他們用分工來爭取時間。蔡松霈附議:「他蠻有開創性的,點子多,是實驗室的總管,每到寒暑假就會大興土木、忙得不亦樂乎。即使畢業多年,回到實驗室還可以看到當年的“影子”。」

謝教授當時還是副教授,研究經費有限,有一年爭取到新空間和經費,師生合力規劃建立無塵室及新實驗區。他們跟著謝教授參與組織工程研究,謝玠揚的題目是聚麩胺酸及幾丁聚醣複合生醫基材之製程探討、性質改良及制放應用,蔡松霈做的是以胺基酸修飾幾丁聚醣/膠原蛋白複合基材之製備、特性分析及其在組織工程、生物反應器之應用。雖說研究論文和創業內涵相關性不大,不過,做研究操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有極大助益。

謝玠揚說,「化工系在工學院被戲稱為最不務正業的系,因為許多人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和本科不相干。其實化工系的課很務實,教分析、量化、生產,也就是將理論化為實際,進而大量生產、商業化。這個過程對我們的創業是相當有幫助的。」的確,蔡松霈回想「大四有門課『程序設計』,就十分具有啟發性。老師把學生分組,每組給一個project讓學生解答。我記得我們的作業是蓋一間萃取無咖啡因咖啡的工廠。透過“蓋工廠”, 就可以把以前學過的單元操作一個個應用上去,還要學習評估和規畫,包括蓋工廠所需的土地、資本和員工等等,這對創業的人來說是很好的練習。」

博士創業專賣保養品

換句話說,化工領域與民生最相關,從早期「顯學」石化業、紅透的半導體材料,到他們念書時生技業竄出都是。而他們決定念研究所也是志在生技,因為「在實驗室一天做出來的東西可以立刻應用在生活中,這是最有魅力的地方。」謝玠揚如此說。他們的創業就是從化工系的實驗室開始,動機是媽媽的一句話。

2002年,臺灣興起保養品DIY風潮,看到學妹也在讀牛爾的書,他們跟學妹說學化工的做化妝品配方,可以做得更好。於是集資2,400元買了原料和瓶罐,調配出第一批保養液,送給親朋好友使用。結果反應奇佳,爭相索取,於是他們訂了個工本費價碼,開始量產,100萬元創業金就是這樣來的。

2005年,謝玠揚取得博士,首先面臨就業選擇。一來書讀得很久了想轉換跑道,二來自覺不適合呆在象牙塔,所以傾向創業。只是這不符父母的期待,即使母親是產品的愛用者,也不願意拿到博士的兒子去賣保養品。「所有人聽到後的第一個表情是,你腦袋壞了嗎?」這讓他掙扎許久,還去應徵助教,結果當然沒錄取,因為他並不想出國深造。在不容許自己浪費一年的情況下,9月和蔡松霈,還有認識多年的洪志淳醫師和張建屏藥師共同創業,加上10多個親朋好友兼愛用者出資相挺。直到2010年小有成績後,法人機構入股,順勢將產品推向國際。

Neogence積極開發新品,激勵買氣,很快就成為莎莎在星、馬、港銷售第一的臺灣醫美品牌,2012年進一步將合作重心延伸至中國市場,展店500家。但回首來時路、創業的頭一年多,謝玠揚嘗試接觸了當時所有美妝通路可都四處碰壁。直到2006年,得到Payeasy青睞,以試用為號召,一舉擄獲消費者芳心,3個月營收破百萬,從此打響了知名度。

化解危機靠臺大所學

就在網購扶搖直上之時,代工廠欠債落跑,差點因此斷貨,危及信譽。為長遠打算,他們決定自行建廠,2007年第一次對外增資,半年內就把廠房建起來。蔡松霈說,資金有限,沒能做到百分百,不過經過幾次改裝升級,於2013年已取得GMP認證。建廠讓蔡松霈在臺大所學得到充分發揮,讓他頗引以為豪。謝玠揚則要對臺大的通識課程按讚,「當時選修的經濟、管理甚至法學概論的課對我的幫助很大,出社會才知道上這些課的學費很貴,而且師資又不一定比臺大好。所以學弟妹要好好利用學校的資源。」

社團是另一個學習的場域,特別是在人際關係和領導力。蔡松霈說:「先聲明不是反清復明,是遊山玩水。以我參加的新天地會為例,在辦活動過程中召集會議、討論分工,就是公司管理模式的縮影。」所以讀大學不要只窩在圖書館K書,也要參加社團。個性較外向的謝玠揚參加的是書法社和系學會,除了樂趣,「真正學到的是如何相處和做事。以前對《天下》評比企業老板最愛用人才是成大不是臺大,很不以為然,自己當老板以後就明白了,臺大人真的比較特立獨行,但現在社會靠的是團隊合作,不要獨行俠。」

兩人在管理和行銷上真的是門外漢,一路摸索,對他們而言,「管理是一個嘗試和學習的過程」。蔡松霈說:「剛畢業時,還不脫學生的思惟,覺得公司氣氛要像研究室,要活潑、要對員工好、午休兩小時、9點來上班還可以出去買早餐,對管理的概念是從實驗室移植來的。經過這幾年逐漸修正,才建立起制度。」謝玠揚也回應,「我們的制度在初期和其他公司很不一樣,後來發現原來人家的制度和方法是經過好多年試誤,發展趨同。」

至於如何分工,兩人異口同聲說依照個性、興趣和專長彈性應變。「我們認識超過20年,都知道對方比自己厲害的地方,也知道自己比對方厲害的地方在哪,所以碰到事情,心裡有數,誰擅長誰就去做。」原則上謝玠揚負責行銷通路,蔡松霈則管理財務採購及工廠。若意見不同時又該如何?兩人再次異口同聲地表示:「那看誰可以說服誰。吵架時會吵很兇,但確定後就不要再有意見。」

前進的動力來自擔當

公司成立8年,營業額年年創新,已超乎預期很多,完全不受景氣影響。謝玠揚表示因為醫美是民生產業,有其必需性,不過,臺灣的一窩蜂心態及惡性競爭,也讓這個產業有隱憂,逐漸失去其專業形象。「臺灣有個怪現象,可以瞬間把某個觀念大量複製炒作到令人生厭,像幾年前風行一時的葡式蛋塔,大街小巷都是,然後突然消失,現在醫美也面臨類似問題。」為此,他們力圖回歸本質,2013年成立肌膚保養研究院,為消費者做膚質檢測,也藉此個案累積資料供研發使用,三是展開消費者教育,辦博士講堂,推廣正確保養知識,以取得消費者認同,重建醫學美容的專業地位。

Neogence在東南亞已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人或居多數或有經濟優勢,且將臺灣視為流行趨勢中心,對華文圈有一定的影響力。現正計畫進軍歐美和中東地區,以品牌和代工並行,搶占他們口中的藍海市場。理由是亞洲的製造水準不輸歐美,可以技術爭取代工,對中東和南美乃至北美西岸華人比例較高的地區,則可主打品牌。

謝玠揚和蔡松霈將視野拉高、面向國際,也將戰線擴大至全世界,近兩年更陸續增資導入其他科技業作為策略性夥伴,不斷挑戰通路經營的障礙,要超越自己所創造的高門檻。上櫃上市是可見的未來,但他們更願意強調的是企業良心和社會責任。是讀書人也是商人的他們堅持真誠,「每一件事,一定讓你知道。」這在當前食品安全問題連環爆的臺灣,讓人聽來格外安心。

從草創2人組增加到30人、現有70名員工,有員工結婚、生小孩,謝玠揚說現在開始體會何謂社會責任。「當初想,一個月收入20萬,日子過得開心就好。現在發薪水前,聽到員工討論領到薪水後要吃大餐、買iPhone,我很感動,是我們促成這些事、這些快樂的事。為了要在每個月5號按時發薪水,讓大家開心過日子,成了支持我們做下去的動力。這是創業當中最純粹的樂趣吧。」

 

圖說:

圖1:臺大化工博士謝玠揚與蔡松霈,從玩票到創業專賣自家保養品,未滿10年即在亞洲華文圈打出品牌。攝影/彭玉婷

圖2:創業2人組,謝玠揚與蔡松霈從大學起就是實驗室好搭檔。

圖3:2個大男生會接觸保養品,都是因為在臺大的同門學妹。

圖4:蔡松霈表示,他在臺大所學的系統設計,徹底落實在建廠。2013年取得GMP認證,不僅能做自家產品,也有代工能力。攝影/彭玉婷

圖5:Neogence推出新品速度快,完全仰賴這群年輕又有創意的研發同仁。

圖6:開辦「博士講堂」,謝玠揚親自上陣。

圖7:參加國際商展,積極開拓歐美藍海市場。

圖8:謝玠揚說,這創業的路走來,當中最純粹的樂趣之一就是讓員工開心。攝影/彭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