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27日,占地140坪、重達2千噸的臺大藥學系館搬家了,從四周環繞楓香樹的老家向北滑動了22.57公尺,移到徐州路與林森南路交會處。這是臺北市第一件老屋搬家,為的是讓出舊址興建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暨醫學研究大樓。斥資1400萬,採用up-down工法,利用同步千斤頂將建築物拉起後,置入鋼管,遷移至新址後,施築混凝土將其固定。整個遷移定位工程歷時將近一年(1999/4/21-2000/4/15)。期間還經歷了921大地震,幸好當時有預作補強,否則後果不堪想像,第一屆系友陳瓊雪教授回憶說:「可見得這棟建築是註定要被保留下」。國際會議中心落成啟用後,兩層樓的舊藥學館與之並立,更突顯其久經歲月的古樸之美。
臺北帝大1930年代建築
這棟兩層樓建築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代,前身為日赤醫院第六病房,日赤醫院是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的實習醫院。1936年1月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改制成為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及附屬醫學專門部,同時改建部分日赤醫院,將第六病房後方實習室拆除,重建RC結構淺色面磚的2層樓房作為藥理學教室,於1937年6月15日完工。這種淺色面磚建築與校本部文學院、理學院、臺北市中山堂及臺北高等法院為同一時期建築。
1953年藥學系成立之初,第一任系主任孫雲燾教授曾提案興建藥學大樓,建議由美國經合總署及臺大各籌款15萬美元於醫學院區內或原熱帶病研究所舊址(中山南路5號即教育部大樓現址)興建,但美方只允諾出資5萬元,而臺大也因自籌不足而作罷。就在校舍苦無著落之際,當時醫學院院長杜聰明兼任藥理學科主任同意將藥理學科前面一棟樓房騰出作為藥學系館,藥學系則將校方所撥經費增建部分房屋。據陳瓊雪教授表示,藥理科的李鎮源教授曾告訴她,當年藥理學科將四分之三的空間都撥給了藥學系。
進駐30年的克難系館
也因此不難想像早年藥學系在教研空間和設施之克難。前系主任王光昭教授回憶初回母系任教時,即曾提及實驗室空間的簡陋與克難拼裝實驗設備的過程,「教室都沒有冷氣設備,兩節課下來全身溼透」,「因為是準備室所以沒有實驗台等設備,只好把兩條活動式的長桌勉強當做實驗台,其他就利用外面的學生實驗台。」,「向校方要求新教師回國專案准了新台幣七萬元,因此趕緊叫中華路開店的振興儀器行訂製兩台旋轉式震盪機…,不足的儀器、藥品東借西借或要來…在化學系倉庫找到一些Pyrex之玻璃管…一些溶劑…也都購買工業級然後自己蒸餾純化以降低成本。」不過,也就因為必須動作做實驗,學生學到的都是紮實的真工夫。
1962年設立系圖,過程也是極克難。當時藥學所已成立,由於醫學院圖書館有關藥學專書不多,為了配合藥學教研發展的需要,也為了提供學生較好的讀書環境,在經費闕如的情形下,硬是撥出一間實驗室作為圖書館。書櫃及桌椅是系友捐助,圖書由孫雲燾教授等人補充,還有熱心家長和旅美系友捐款購買,總共收集到1千多冊書籍,期刊10餘種,系圖就在師長校友的齊心協助下開館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集合式實驗室的回憶
1973年進入藥學所的曾誠齊回憶,剛進實驗室時猶如新兵初上戰場,自謙是K書才考上藥研所,對於「怎麼做無水反應及減壓蒸餾,就只能由大二有機化學實驗的記憶中去思索及想像了。幸好陳世芳(與他都是陳瑞龍教授指導的研究生)…合成技巧卻也是第一流的。在他的協助下,終於讓實驗工作順利開展。另外,張錫福學長在實驗操作方面也幫我許多忙,而與同班的孫紹文和吳晉之間的彼此切磋討論亦有極大助益。這種集合式的研究環境在目前各教師研究室壁壘分明情況下之研究生恐怕是無法想像的。」由於空間實在有限,只好在系館東側2樓設置一間大型實驗室,除了王先生(系主任王光昭教授)的研究生外,其他研究生全都集中在這一間大型實驗室裡做實驗,即或各自專攻不同,因在同一個實驗室,有機會觀摩實習,乃至互相幫助。
大夥兒朝夕相處,在生活和情感上自然也打成一片,最令曾誠齊懷念的一件事就是:「每到午休時間,系館唯一有冷氣的儀器室就成了我們的最愛。不記得是誰的靈感,我們開始在儀器室以牌會友。…偶而也有大四的專題生會加入我們的牌局。」宿舍前的網球場和包含撞球間的小操場就是實驗空檔的戶外休閒。年少輕狂,那些年,當然也做過一些荒唐趣事。「不記得是誰牽的線,藥理學科抽完血的兔子進了我們的鍋裡,大夥兒就這麼圍起爐來吃起火鍋,沒料到消息很快走漏出去,隔天王先生大發雷霆,把帶頭的講師徐人英狠狠的罵了一頓。藥理學科緊鄰藥學系館,平常研究生之間的互動並不是很頻繁…。」這些故事都在舊館發生,是系友們生命的一部分,於今經由舊館,讓所有系友產生了聯繫,化為美好的回憶。
2013升格為專業學院
由於當年藥學大樓用地被教育部借牌興建使用,遲未歸還,迫使藥學系侷促在這棟兩層樓建築足足30年,直到1984年,藥學系成立40週年前夕,遷入基礎醫學大樓12及13樓,空間不足的困擾才獲得緩解,而各研究室所需儀器設備也得以逐漸充實趨於完善,在藥劑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品動態學、臨床藥學等研究領域都有跳躍性的成果表現。
2013年藥學系創系60週年,師資從創系之初 12名迄今有20名,未來將增聘至32名專任教師,而教學課程也從藥學基礎科學擴大到並重臨床與社區藥學、社會藥學及藥事經濟等領域,朝向多樣化發展。8月如期升格為「藥學專業學院」,全院並遷入由第13屆校友許照惠博士捐建的水森館(結構量體:B1F/5F,總樓地板面積2753坪)。預定於2014年將學制全面改為6年制(2009年始設6年制,與4年制並行)。目前每年約招收50位學生,研究所招收24名碩士班及8名博士班研究生,臨床藥學研究所招收10名碩士班研究生。首位專業學業主任顧記華教授表示,感謝師長前輩們蓽路藍縷的艱辛,得以有今日臺大藥學規模,未來要培育更優秀的藥學專業人才,讓臺灣的藥學環境更健全,民眾有最安全的用藥環境。
持續進行中的故事
舊館在1998年為臺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性建物,藥學系師長和系友們都期待能設置博物館,作為藥學系歷史的活見證。2000年曾有北美校友有感於藥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捐贈款項欲做為修繕藥學館之經費,後因故未能真正進行修復之工作。自當年至今,此藥學舊館日顯殘破,曾整修過之屋頂亦已開始漏水,醫學院與藥學專業學院均希望近期內能將這棟歷史建築加以整修、活化,除了使醫學院區保存的二棟歷史建築均能好好保存外,亦使醫學院區能多一些歷史人文氣息,歡迎關心的校友們提供具體意見及實質協助。
參考資料:
[1]林吉崇,1995,<院校懷舊1895~1995年>。《臺大醫院壹百年》209-232頁,臺大醫學院出版。
[2]臺大藥學系五十週年特刊,2004,《藥學半世紀 濃濃楓城情》。臺大藥學系出版。
[3]顧記華,<臺大藥學 一甲子傳承>。《景福醫訊》30卷第10期,13頁。2013年10月。
圖說:
圖1:舊藥學館,前身為醫學系藥理學科。建於1937年。為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最後一批校舍。
圖2:舊藥學館一景。藥理學科移撥給藥學系使用時增建部分房屋。
圖3:舊藥學館中央樓梯。
圖4:舊藥學館二樓走廊。
圖5:鳥瞰舊藥學館。伴藥學系師生走過30年。
圖6:1988年臺大藥學系慶祝創系30年,以系館為封面。
圖7:旅外校友所辦刊物也以系館為封面。
圖8:民國50年代做實驗的情景。兩兩一組作實驗的課特別多,但不論是照學號排,或是自己找伴,絕不可能兩個男生一組。據說是顧媽媽(顧立霞教授)定下的規矩,系上男生少,因而是寶貴的「資源」,千萬不可浪費地兩人成組,要多點機會「照顧」女同學。
圖9:第3屆大三時(1958)男同學演出話劇。據說當年醫學院的傳統,迎新晚會照例由藥學系三年級同學擔綱演出一齣話劇作為壓軸。但藥學系男生少,要從中挑出幾位能上台演出的男演員,煞費苦心。僑生同學的國語通常都帶有鄉音,經常咬舌頭,第16屆同學回憶,那年將女主角的名字「秀芝」念成「瘦雞」,把台下的觀眾全笑翻了。
圖10:第27屆回憶:1979的今日我們帶著眾人欣羨的眼光進入了臺灣第一高學府「臺大」,我們這群從天南地北匯集而成的天才班共有48人,夾著比前幾屆藥學系各班男生較多的優勢,我們這一班不僅是系運動會的長勝軍(榮獲連續四屆冠軍)更在當時的系主任陳春雄教授,導師王光昭教授及許松勇副教授領軍下,榮獲當年臺大新生杯男子籃球比賽季軍。當然啦!靈魂人物的班代更是功不可沒!我們這一班歷年來的班代表有書翠、子堅、阿鄧、魁堯、阿廖、銘能、良信及阿牛(曾憲華)。
圖11:第7屆畢業校友在舊藥學館前團體畢業照。
圖12:舊藥園俯瞰。藥園3遷,最早時在宿舍區,包括藥圃、蔭屏暖室等共種有超過200種藥用植物,空中鳥瞰排成一「藥」字形狀,但後來因枝葉茂盛就看不太出來了。
圖13:整理藥園要穿上「工作裝」。1959年。
圖14:1979年因擴建宿舍,藥園移至舊館前。由園藝系凌德麟教授設計,包括溫室、苗圃、蔭屏、自動灑水器等設施。整地前先把水泥地敲掉,但土地不肥,不好種植物。圖為1978年出版之臺大藥圃手冊。
圖15:台大舊藥學系館遷移相關位置圖。資料來源:臺大搬遷計畫公文
圖16:舊藥學館遷移工程,是臺北市首例建築體整體遷移定位工程,採用up-down工法,向北移動了22.57公尺。
圖17:耗時近一年,於2000年1月27日完成定位。
圖18:70多年的舊藥學館從教學研究功成身退。攝影/彭玉婷
圖19:楓城最古老的房子之一。與國際會議中心大樓為鄰,更突顯其歷史價值。攝影/彭玉婷
圖20:舊藥學館外綠意盎然,老房子如何活化再利用?令人期待。攝影/彭玉婷
圖21要放在文章最前第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