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揆教授於民國40年考進母校政治系,次年轉入法律系就讀,57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醫院管理。曾任母校醫學院附設醫院秘書室、總務室、企劃室主任等職,對醫院管理有諸多創新。在擔任臺大醫學中心整建計畫執行祕書時,使醫院新大樓順利完成;在母校公共衛生學系及醫管所授課,培育許多醫管人才。民國85年退休。
求學及改行醫管
韓教授於民國18年出生於中國湖北省應山縣,民國37年大考落榜,因有朋友在臺灣,便到臺灣一遊,未料國民黨戰敗,大陸淪為共產國家,回不了家鄉,就留在臺灣。高中畢業的他,只能先當兵。因為身歷其境,他一心想愛國救民,所以進入母校政治系就讀。但入學後發現不適合,遂轉入法律系,惟四年級時在最高法院庭長課堂上,聽見老師回覆學生關於報載法官貪腐問題,以「風氣嘛!」為由敷衍,感到失望,因而放棄司法。服完兵役後躲到清水中學教書,後轉往救國團工作。
民國54年參與臺大校友會活動時,為當時臺大醫院邱仕榮院長延攬擔任秘書。民國57年獲得「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hina Medical Board, CMB)全額獎學金,赴明尼蘇達大學攻讀醫院管理碩士,兩年後學成歸國,繼續在臺大醫院服務並在公衛學科專任教師,開授醫院管理課。
致力醫管教學傳承
民國61年,臺大公共衛生學系成立並招生,韓教授開設「醫院管理概論」課程,內容條理分明,而且務實,故深受好評。日後因應研究所的成立,陸續加開「醫院問題處理」、「醫院建築規劃」與「診斷組合(DRG)支付制」等課程。他早期授課時,由於國內資料有限,便以在美國所學和自己的實務經驗作為講授內容。當時臺灣的醫院管理尚在啟蒙階段,法令、制度皆不完備,他的學生日後進入衛生署,便參考老師的講義草擬管理醫院的法令條文草案。
在教學及行政工作之外,他最主要的一項「外務」就是衛生署的「醫院評鑑」,30年來,臺灣600所大小醫院已走過400所,因此他的課程加入了很多臨床實際問題,且講授內容與時俱進,讓修課學生深受啟發,日後在醫管領域也都大有發揮、成就傑出。
臺大醫院二、三事
民國50年代,韓教授在臺大醫院開辦院內報紙,每星期一發行一份鉛印簡訊。一個偶發事件令他至今仍心有餘悸。那次發行日正好是先總統蔣公誕辰,為祝壽,通訊首頁套上紅字,並公告醫院按例將發壽桃之事。幸虧他有提前到班的習慣,不到8點進入辦公室,看見《院務通訊》上的大紅字印著「慶祝蔣總統誕辰,在大廳發放壽械。」械有棺材之意!韓教授趕緊衝出辦公室,將剛發出的十幾張追回,剩下的全部銷毀。雖是無心之錯,但在那個時代可是大不敬,甚至可能危及性命。
還有一件事令他難忘就是員工告他「十大罪狀」。臺大醫院建於日治時代,許多電路管線老化,經常跳電,擬更換全院的變壓器與電纜。他探勘完成後,發現部分變壓器與電纜仍堪用,為節省開支,決定留用,也經電機技師蓋章、電力公司審核通過。然因新舊混用,一個月內發生5次爆炸,造成院內大停電,醫護人員怨聲載道,匿名控告黑函滿天飛。臺大組成專案小組,監察院也派員調查,半年後無事結案。
民國57年,醫院討論要進行亞洲首例的活體換腎,雖然媒體連番報導,社會普遍關心,但因為涉及法律問題,猶豫未決,韓教授寫了篇專論登報,強調法律應與時俱進,移植與否醫德問題大於法律問題。幾天後醫院決定進行手術。移植成功後,臺北市20多位醫藥新聞記者,聯合訂製30幾面銀牌送給所有參與的醫護人員,當中有一面就是送給他,令他與有榮焉,珍藏至今。
還有一件創舉是讓臺大醫院在民國67年完成電腦發薪,成為臺灣第一個電腦發薪之機關。那時韓教授從美國唸書回來,當時美國已使用電腦發薪。每到月底他看見出納組將醫院大廳一隅半封閉起來,開始為數千位員工數鈔票、裝袋、保管、裝袋、發放,20個人要忙上好多天才完成,不僅耗人力,也有安全之虞。所以向魏炳炎院長提議用電腦發薪,根據在美國所見所學,協調資訊單位設計系統,並排除體制障礙如「蓋章具領,還自己設計新的薪資通知單,沿用至今。
當時,最難克服的是院內「輿論」壓力,除院長支持外,其他主管同仁幾乎都反對。當時韓教授委任在總務室任職之江東亮(公衛系B63級,現任母校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條列電腦發薪之優點與「缺點」,指出:「電腦發薪就喪失每月領薪後點數鈔票之樂趣」、「電腦發薪後,通知單明細備載,薪水一目了然,配偶就能全部掌握」等等,刊登在院訊上。
臺大醫學中心整建
韓教授在開授「醫院建築規劃」課程時,以臺大醫院整建計畫為主軸,輔以擔任各大醫院建築案件評比委員,以及30年來擔任400餘家醫院評鑑委員的經驗,讓同學很快的抓到醫院規劃的重點。
韓教授上課時常引用一句俗語,讓同學記憶深刻,例如對於醫院的整建,韓教授會說「官不修衙」,因為整建過程需要協調各種人事物,稍一不慎就有失職之虞。醫院整建期間,由於廠商內部糾紛,大樓外裝延遲了兩年,而內裝廠商為了要早點請款,貿然施作隔間與裝潢。所幸在有內裝無外裝的兩年間,颱風過境不入。
醫院整建經過10年規劃再加上10年建設,終於完工,但完工並非代表完成。醫院沒有試運期,一啟用就要收病人,而且臺大醫院一定住滿,剛啟用缺失難免,結果被媒體抓包大作文章,當時新任的戴東原院長一度出面解釋,才平息。
韓教授以院為家的精神也讓學生們印象深刻。民國70年休假帶家眷於丹麥旅行時,看到電扶梯若無人使用時會自動停止的設計,節能省碳,回國後,便要求建築師在連接東西院區的地下道採用此種設計,於民國80年啟用,首開臺灣先例。
浪漫與傻勁的養成
回顧這一生從事醫院實務與教育工作,多少都帶有一股浪漫和傻勁,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其實都是來自於幼兒和青少年時期的經歷。
他回憶3、4歲時,一群孩童在晒穀場上排排坐,玩遊戲,邊唸著:「點指斑斑,腳數南山,南山大斗,一升二斗,豬吃馬吃,太陽早吃,每人大哥,各縮一隻狗花大羊腿」,數到誰的腿,誰就得站起來表演。講到這裡,他的臉上洋溢著幸福滿足之情。
但9歲時,考取了30里外的初中須住校,入學時,獨自揹著一床大棉被,赤足徒步前往,突然大雨傾盆,淋得一身濕,還腳滑跌落至水坑,險些滅頂。由此可看出他天生有拼勁,也才能在沒有增加預算的情形下如期完成整建,也因此獲得行政院的獎章。
韓教授參加公衛學院師生餐敘時,經常會高歌一曲,原來從兒時起他就愛唱歌,練就一副好歌喉。日本侵華時,抗戰歌曲風行,例如<太行山上>有句「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每唱起這些歌曲他總是熱淚盈眶,愛國情操澎湃。初中時愛看武俠小說,大學則迷上世界名著,因此待人處事,除秉持正義的傻勁外也有浪漫情懷,難怪在醫院服務常有創新之舉,又能不懼批評的堅持下去。
鶼鰈情深豐富人生
韓教授與夫人感情很好,夫唱婦隨,每回赴外縣市演講、開會或做醫院評鑑等,師母亦陪同前往。師母天性善良、謙讓、隨遇而安,婚後專心相夫教子,陪伴韓教授到各地,雖未參與公務活動,也能滿足她的好奇心,常在寒暑假結伴出國旅遊,走過60幾個國家,豐富見聞。
韓教授不論是在醫院管理或對學術鑽研,都有相當的心得,因此退休之後勤於著作,已出版《闖進醫療叢林:醫管歲月四十載》、《醫管理論與實務》,及《論病計酬DRG原理》等書;目前與另一學者合著《醫與醫院:個案講故事》,傳承知識與經驗,嘉惠更多學生和專業人士。
圖説:
圖1:民國57年亞洲首例腎臟移植手術成功,獲醫藥記者贈送之銀牌。攝影/楊銘欽
圖2:民52年韓教授與當時為女友的夫人,攝於基隆海關大樓。
圖3:民81年與受指導論文之臺大研究生合影。
圖4:民84年主持全國性DRG研討會,衛生署長張博雅致詞。
圖5:民98年與長子全家攝於陽明山氣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