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日是世界環境日,也是臺灣第一個立法通過的環境節日。臺大在這一天舉行98學年畢業典禮,李嗣涔校長勉畢業生,享受了臺大資源最豐富的黃金5年,要有為全體人類幸福做最大貢獻的大志。

無獨有偶,前校長陳維昭教授在臺大醫學院113週年院慶演講,也以「楓城精神」統攝臺大人在研究、教育、創新與關懷社會所樹立之傳統。超越排名及SCI,以利他為終極,此乃臺大之所以為臺大。

所以,本刊新闢「臺大發明家」專欄。不忘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抱負及理想,林江珍教授發明了抗SARS「奈米矽片」和專攻H1N1的「銀彈900」。而張之威教授研究奈米碳管,期覓得更高效率之散熱材件,以降低對石化燃料之依賴,從而節能。都是臺大透過研究的利他精神發揚。

本期「研究發展」聚焦在更多奈米材料的成果。林唯芳教授成功利用巨磁阻材料有效調控吸收光譜,可運用於生物探測器,以提高其解析力。上海世博臺灣館以一襲發光舞衣,吸引了全球目光,陳文章教授的發光奈米纖維研究告訴您如何織就這身智慧衣。蓮花何以能出污泥而不染?原來是上帝應用了奈米技術,葉安義教授指出奈米已無處不在。

電波研究在臺大擁有60年歷史,吳瑞北教授詳述研究室之成立,從電離層到變分電磁學的過程,以及如何掌握微波與毫米波領域之先機。

柔縉這次寫另一種百年老味道-虎標萬金油,熟悉的氣息想必勾起您我兒時印象。八八水災勾起吳誠文年少記憶,與您重溫每個人有過的年少強說愁滋味。

年華老逝,性福不再?劉詩彬醫師教您保健之道,讓銀髮族也能幸福久久。

別讓刻板印象或情緒局限您的想像與判斷,賴聰乾教授教您從經濟學當中萃取所需。

本期「椰林風情」續由蔡淑婷帶您一遊夏日的蒲葵道,而凌德麟教授從椰林大道的變遷歷程觀察,強調其對臺大乃至臺灣具有之歷史意義。


◆ 徵文:消失的地景-永遠的洞洞館

原為人類學系、哲學系和農業陳列館使用的洞洞館,因人文大樓的興建,即將拆除。

洞洞館係1960年代美援補助所建,在1963-64先完成農陳館與農經系/農推系館(農經系/農推系移出後,哲學系遷入),1970年再完成人類學系館。建築融合了中國傳統三合院意象,因此在椰林大道上顯得獨樹一格。

多少年來,多少人類學系、農推系、農經系和哲學系師生在洞洞館出入,猶記得曬陶片、彈吉他、玩飛盤、閒聊天的日子,怎能讓你我的青春歲月隨著洞洞館消失,且將洞洞館的故事寫下來吧!

◆ 文長:2000-2500

◆ 附相關舊照片2-5

◆ 個人簡介300

◆ 個人照1張(非大頭照)

◆ 截稿期:20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