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是畢業的時節,傅鐘前的鳳凰花再度歡送畢業生邁向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而7月,也是蒲葵道最美的時刻,沿途阿勃勒的黃色花穗映照在夏日藍天下,鮮艷的色彩伴隨著高溫與蟬鳴,平日擾嚷的校園開始放暑假了。

說起阿勃勒的花海,原分所到化工系這一段路可說是最佳的賞花景點。阿勃勒最討喜之處,莫過於一成串如風鈴般、垂掛於枝梢上的鮮黃花朵。花瓣將落時,隨風紛飛,如細雨般飄落,所以有個英文名為「黃金雨」(Golden Shower Tree)。

阿勃勒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枝梢上那一條條又黑又長的豆莢了。阿勃勒的花朵凋謝後,會長出綠色長長的豆莢,要經過一年的時間才轉為黑色,所以經常可以看到阿勃勒樹上同時掛著今年的花串和前一年的豆莢。這些豆莢硬而脆,小朋友可以拿來玩耍當武器,還有老師拿阿勃勒的豆莢當「愛的小手」呢。不過這黑色豆莢的內部,是瀝青狀黑色黏質果肉,落地的果莢一旦被車輾過,總會在路上留下一塊塊黑色黏呼呼的膠狀物、又很難清洗,這個特性就有點惹人討厭了!

對照蒲葵道以往的老照片,只見平房和幾棵椰樹,和現今景觀差異頗大。在現今原分所位置上,是一棟磚造平房,那是早期的化學館。舊化學館建於1950年代初,有6間學生實驗室和可容納百餘人的大講堂,之後30多年,一直是臺大人基礎化學實驗的上課地點。舊化學館在1980年代拆除,館內的四支白色水泥柱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原分所新建時將這四支柱子融入新建築中,即今浦大邦講堂外的四支白色柱子。化學系劉廣定老師在<從四根柱子談永續發展-懷念與感謝昭鼎兄>一文中提到:「當時原分所籌備主任張昭鼎教授,將舊化學館裡那四支西洋式的水泥柱,拆下保管好,將來當作新建築的一部分,代表一件歷史的傳承,也表示原分所和化學系兩個單位的合作。」校園的歷史軌跡、還有前人們對於未來的期許,已融合在這片阿勃勒花海間。

除了舊化學館,蒲葵道還有很多很多臺大人的回憶,也讓人不免有物換星移的感慨。許多臺大人的大學生活在這條路上來回穿梭:現在的樂學館,以前是夜間部辦公室和教室(夜間部已於2007年停招);樂學館對面原本是籃球場,下課後總可見到一群人在此鬥牛,不論輸贏,最後大夥兒到新生南路對面的台一牛奶享受冰涼的紅豆牛奶剉冰,或是到小福買個飲料,天南地北地聊到夕陽西下。這可是學生時代的小小幸福呢。

走過球場,一旁就是普通教室了。大約從1955年開始,原本二層樓的普通教室已經矗立於此,是棟充滿南洋風的建築,後來拆除改建成為5層樓,就是現在的普通科目大樓。算一算,普通教室陪伴了臺大人50多年了!在研究所報名尚未網路化以前,普通教室的地下室也是研究所報名、或是研究所錄取後報到的地方,那種緊張、不安、喜悅、驕傲的心情,是否曾讓您難以忘懷?

相較於椰林大道的莊嚴、舟山路的綠廊景觀,幾十年來蒲葵道似乎是更貼切校園日常生活的空間。這篇文章是否勾起您求學時代的回憶呢?歡迎您趁著暑假、阿勃勒的花季,回母校走走吧!

 

圖說:

圖1:蒲葵道和網球場(攝影/謝瑞雄)。

圖2:原分所前的阿勃勒花海。

圖3:這就是蒲葵道,左為化工系館,右為舊化學館(校園規劃小組提供)。

圖4:阿勃勒果莢。

圖5:舊化學館建於1950年代,座落於原分所現址(校園規劃小組提供)。

圖6:1983年拆除舊化館,以興建原分所。白色柱子即為舊化館遺跡。

圖7:現在的樂學館,以前是夜間部辦公室和教室(校園規劃小組提供)。

圖8:蒲葵道旁原來的籃球場。

圖9:早年兩層樓的普通教室,充滿南洋風(攝影/張耀文)。

圖10:2008年整修後的普通科目大樓,有5層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