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戰後,由於父親自律師老闆安保先生處接收了一批日文法律書籍,讓黃仁安自小即習於與日文和法律圖書為伍。高中時,囿於當時社會期待,遲至高三下他才決心改考乙組,匆忙中考上政治學系,他說還好法學院長韓忠謨教授很開通,讓他在大二順利轉進法律系司法組。
不以法律專業為生涯職志
雖鍾情於法律,惟自認不是考試的料,所以並不打算當法檢律師。「我剛進法律系的印象,是高考只錄取2-4人。我覺得自己不會考試,沒把握,因此一開始就決定放棄,以後走的路也就不一樣了。」同班同學當中,現有1/3在專業領域,均卓然有成,如曾任大法官的曾有田、外交官魏武煉、最高法院院長楊仁壽、前最高行政法院院長張登科、監委陳健民、前立委陳瓊讚等人。黃仁安的選擇雖和多數同儕大相逕庭,可也成了物流界奇葩。
基於對日文的喜好,大一即旁聽大二日語,而且在文學院和法學院兩地跑。文學院的課是外文系第一任系主任黃仲圖教授所開,法學院則是曹欽源教授,曹教授的課還從大一旁聽到大四,就是沒選修。
早年學習環境不比現在,不過能親炙多位法學大家,現在想來十分幸運。如教民法總則的梅仲協教授、教刑法總則的韓忠謨教授、政治系的薩孟武教授、還有文學院講授理則學的殷海光教授等等;上述大家乃戰後自中國來臺。還有許多從日本東京帝大、京都帝大畢業的臺籍學者,如教法理學的洪遜欣教授、教民事訴訟法的蔡章麟教授,只是部分老師在文字和語言的使用上較生澀難解,難免學生翹課多,有的出席率甚至不到1/10,老師也不點名。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國際公法的彭明敏教授,在日本長崎遭受空襲而缺了一隻手的袖子永遠放在西服口袋裡,風度翩翩,後因臺灣獨立宣言被捕;1960年代初的政治氛圍猶是風聲鶴唳。
臺灣研究貨櫃運輸第一人
1964年大學畢業,退伍前兩個月,考進日本勸業銀行。300多人報考,只錄取2名,另一位是法律系學長黃俊彥,後來赴德進修。他說當時法律系畢業有幾種出路,一是教書,月薪約700多元,二是考上司法官,月薪約1,800元,而民間以銀行界待遇最好,月薪約1,700元,外商銀行更高,他的月薪即有3,000元,加上加班、值班,超過4,000元,薪資之優渥讓一般上班族難望其項背,可是他並未因此而滿足。
在勸業兩年多,他學習出口外匯,對臺灣當時外銷日本的產品如檜木、香蕉、竹筍、梅子、漁產等如數家珍,對外貿有了初步概念。他也養成每日閱讀日文報的習慣。然後,他也跟風去考留學考,「只因為環境封閉、白色恐怖…,那個時代大家都想出國透透氣」。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也為了找尋更多的發展機會。神戶大學給了他入學許可證,1968年他赴日攻讀法學研究科。
令人好奇的是,他的研究論文並未選擇指導教授河本一郎先生所擅長的商法範疇,而是專攻與貨櫃運輸有關之國際法。一方面係任職勸業銀行期間,處理出口押匯文件審核而對商業信用狀統一規則及慣例產生興趣,也注意到審核內容因海運貨櫃運輸興起而延伸到貨櫃多式聯運提單;另一方面,當時求學所在地神戶港為因應歐美海運貨櫃化風潮,正大肆擴展貨櫃專用碼頭,他預見貨櫃運輸在全球經濟發展將扮演革命性的角色。於是他以「多式聯運人的法律責任」為題,就有關運送人責任歸屬的相關規範,如羅馬條約、東京條約、歐洲大陸跨國運輸條約等,做進一步的釐清。談及此,他感謝河本教授的寬容,同意讓他以自選的題目完成碩士論文。
此外,在日本唸書期間曾接受日本「扶輪米山紀念獎學會」的獎學金資助,並獲得神戶東扶輪社的照顧,得以無後顧之憂順利完成學業,也讓他感念至今。
創世聯倉運成就多項第一
1970年取得學位後返國,隨即被交通部延攬,進入運輸計畫委員會擔任海運及貨櫃規劃工作,1973年借調至交通部航政司港務科,同時在基隆海洋學院兼授「貨櫃運輸」課程。多年的公務員歷練,結識不少海運界人士,從中得悉貨櫃運輸前景看好,「1969年前後,在國際海運貨櫃化浪潮的推湧下,臺灣的陸上貨櫃運輸也出現以拼裝車之克難方式零星營運的情況。當時,我在交通部時就知道貨櫃生意很好,臺灣南北跑一趟超過3萬元,加上我的個性不適合當公務員,想轉換跑道,覺得貨櫃是個機會」。於是在1974年7月創立世聯倉運公司。這是桃園縣第一家貨櫃運輸公司。
就在公司成立之際,全球能源危機也尾隨而至,導致貨櫃運輸由頂峰的榮景慘跌,當時一個拖車頭一週拖不到一個貨櫃,他以低廉價格趁機收購。創業初期,只有一位專職行政人員,辦公室不到50坪,還權充停車場及住家,他則是「校長兼撞鐘」,凡事親力親為,從機械維修、耗材採購、司機調度到會計出納等全攬。未久景氣好轉,車輛數也有增加,只是營運之初,中古車性能差又不懂運輸管理,加上貨櫃運輸事故風險高,讓人疲於應付,故他亟思轉型,而於1978年興建約363坪的石棉瓦簡陋倉庫,增設倉儲業務,從此開啟多角化經營。
世聯倉運公司自1974年創立,走過臺灣高度經濟成長及做為世界工廠的年代,歷經幾次遷址擴張,始有今日之規模。他以3個10年作說明:1981年,從50坪陋室遷至楊梅埔心永平路,擴大至400坪RC廠房及700坪停車場;這也是他第一次自行規劃興建營運基地。1991年,再次擴廠並遷至幼獅工業區,除了辦公場所及維修保養場,還擴建4,000坪停車場。2001年,靠著博覽群書及觀摩國內外業者所累積的心得,於楊梅幼獅工業區內自行打造臺灣第一座現代化、自動化,也是他理想中的國際物流中心。
此後,在他勇於不斷自我挑戰的個性帶領下,與世聯的員工同心協力創造了許多業界第一的紀錄,如引進避震及恆溫濕控制貨櫃、興建特殊氣體專用倉庫、取得國際物流中心執照、防火標章認證、公共危險物品存放許可、導入INFOR WMS倉庫管理系統、AS/RS自動化倉庫等。對此,他謙虛的表示,因為不斷創新,故在機會來臨時得以及時把握,很多時候是水到渠成;「天助自助」是世聯能夠在業界常保領先的關鍵。
期臺灣作東亞物流HUB
經過30多年發展,貨櫃運輸已步入斜陽產業,他說自2006年起貨櫃運輸業已無利潤,許多同業是靠家族經營硬撐著,2008年金融海嘯更是雪上加霜,同業面臨重新洗牌。「臺灣因產業外移,貨櫃量一直在下降,1990年代初期,世聯一個月的貨櫃運輸量達5千個以上,現在不到3千。」
2001年世聯取得國際物流中心執照後,正式邁向第三方物流服務領域(3PL service provider),客戶包括高科技/電子通訊產品、汽車零組件/工業產品、醫藥保健品/化妝品、化學品/危險品、菸酒/網路購物商品、出版品暨文件/家財保管、精品/民生消費品,國內外企業客戶達200家以上,現有正式員工約200人,彈性派遣人員30~50人。
為提升臺灣物流產業的競爭力,他在2003年獲選中華民國物流協會理事長後即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日本、中國、泰國、越南等國家進行雙邊合作或觀摩研習,並成功爭取到2011年國際倉儲物流協會世界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Warehousing and Logistics Associations,簡稱IFWLA)年會的主辦權,同時擔任IFWLA的第一副會長。針對臺灣腹地狹小,物流服務需求有限,未來發展堪慮的問題,他主張將營運市場擴大至中國及東南亞地區,並效法荷蘭與新加坡分別為歐洲及南亞物流中心,讓臺灣成為東亞物流的HUB(樞紐)。
回饋孕育他成長的埔心
他以王貞治帶領大榮鷹隊連奪3年太平洋聯盟冠軍以及兩次日本第一為例,與同仁互勉,以世聯35年來所建立的口碑,以及紮實的物流經驗、優秀的團隊和跨國營銷能力等優勢,足以通過此次金融海嘯的考驗進而壯大。自稱物流達人隊總教練的他,要與CTW(世聯倉運)隊員共同邁向臺灣物流第一。
出生在新竹,二次大戰空襲時曾疏散到竹東、橫山,也住過中壢、楊梅。1948年,父親為著一家11口生計,舉家遷至埔心火車站,頂下戰後蕭條、生意清淡的一家鐵路運送店,這才安頓下來。身為長子,即使年幼,也得配合貨車抵達時間在深夜裡起身應門、幫忙搬貨。20多年後,他創辦世聯,以另一種面貌延續父親的運輸事業。在他為世聯所設定的經營理念當中,有一則是「報答社會、報答地球」。為紀念父母、也感謝這塊生養他的土地,他將事業總部落腳在埔心,並於1998年設立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鼎力贊助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更親力參與地方文史調查與出版,今年世聯成立35週年,他將以新書發表會的方式作為慶祝。
如同黃仁安董事長在新書序文<划向我心所愛的深處>中寫道:馬偕博士在“Far From Formosa”一書中,以「波動的森林」描述其從埔心台地所看見的景象,而130多年後,站在同樣的高度俯瞰這個富庶的平原,對於馬偕博士當時心中的感動與讚歎,他終於體會了幾分。回首60多年來,從勤苦的孩子,到學有所成、成家立業,他感謝造物主的賞賜與看顧,也感謝世聯同仁齊心打拼,讓他在埔心的耕耘獲得滿滿的回報。
小百科:何謂「多式聯運」?
依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多式聯運公約(U.N.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 of Goods, 1980)的定義,所謂多式聯運係指以至少兩種不同的運輸方式,由多式聯運人將貨物自一國境內運送至另一國境內某地點。亦稱「複合運送」,一般以貨櫃為媒介,結合鐵路、水路、公路和航空等傳統的單一運輸方式,組成一個連貫的運輸系統。聯合國雖訂有國際公約,但並未通行,因此目前國際間關於複合運送之賠償仍無明確之法律依據。
圖說:
圖1:面對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愛棒球的黃仁安以王貞治帶領大榮鷹崛起的傳奇,與世聯同仁共勉,要創造臺灣物流業的傳奇。(攝影/彭玉婷)
圖2:韓忠謨院長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志趣,讓黃仁安如願從政治轉系法律。圖為韓院長以學無止境勉畢業生。翻攝自1964年畢冊。(提供/黃仁安)
圖3:從小與法律結下不解之緣,黃仁安卻不以法檢律師為志業。翻攝自1964年畢冊。(提供/黃仁安)
圖4:不斷引進最新最好的倉儲設備及管理系統,規模雖是中小企業,黃仁安總能在物流業界保持領先。圖黃仁安解說Demac自動化倉儲系統。(攝影/彭玉婷)
圖5:自比為世聯的校長,與世聯同仁一同學習與成長。圖為與同仁及家屬合影。(提供/黃仁安)
圖6:事業有成,不忘回饋地方,更親力參與文史工作。圖為黃仁安與埔心文史工作者討論。(提供/黃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