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冬天了,在這樣的季節裡,有花可賞的木本植物固然少了些,但被西風染紅了、黃了的葉並不比花朵遜色呢;再加上熱鬧繽紛的冬季草花,臺大校園的冬天,可一點都不冷清喔!
【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茶梅Camellia sasanqua】
首先登場的,正是被列為世界名花之一的山茶花,在椰林大道的兩旁分隔島上、以及行政大樓前左右兩側,都有為數不少且樹齡頗長的山茶花植株。其中有一部分還是當初與杜鵑花、龍柏一起從陽明山上移居至此!從這個季節,山茶花讓椰林大道的色彩很不一樣,不再只有綠色,更有柔和的粉紅與深紅點綴其中,而且能一直延續到春天呢!
『山茶花』又名茶花,原產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地,自古為傳統名花,傳入歐洲後,亦為西方人士所珍視,被公認為最美麗的花木之一,故享有「世界名花」的美稱。臺灣的山茶花最早為1645年荷蘭人引入,以後又陸續從華南和日本引進。山茶花葉面濃綠具有光澤,花姿美色豔,且變化豐富,其花型有單瓣(花瓣一輪)和重瓣(花瓣多輪)之分,其中重瓣花是由於雄蕊亦特化成花瓣的緣故;又因「雄蕊花瓣化」的程度不一樣,同一株山茶花可能具有多種花型變化,這或許是「九曲」、「十八學士」等品種名之由來。另山茶花別名曼陀羅樹,故金庸《天龍八部》裡的「曼陀山莊」所培養的正是千百種的山茶花。
山茶花的花期為冬至春季,花期頗長,因此南宋詩人陸游曾詩詠「東園三日雨兼風,桃李飄零掃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其實,臺灣在中、高海拔山區亦有原生種的山茶花,如臺灣山茶花(鳳凰山茶Camellia japonica var. hozanensis)和能高山茶(Camellia nokoensis)等;前者尤具觀賞價值,惟目前栽培仍不普遍。此外,新竹縣民倒對山茶花情有獨鍾,特選山茶花為縣花。
『茶梅』亦原產於中國大陸和日本等地,最早於1700年由華南引入。茶梅屬於廣義山茶花的一種,但植株、葉片和花朵均比一般的山茶花小一號,可能因其單瓣品種較多,花型、花色和大小較近梅花,故名「茶梅」。茶梅通常比茶花生長速度快,故花期亦較早,約秋至冬季。綜合歸納茶梅和山茶花之分辨要點如下:茶梅是灌木、分枝多,花朵較小,嫩枝、葉脈和葉柄均具短絨毛,生長快速,花期秋至冬季,花頂生,開花凸出葉表,但花瓣早落;山茶花是喬木,主幹明顯,枝葉光滑,生長緩慢。花頂生或腋生,花謝後花瓣與雄蕊同時脫落。
臺大校園的茶梅分布在校門口、傅園、小椰林道(綜合教室對面)和醉月湖東北方等處。
【聖誕紅Euphorbia pulcherrima】
聖誕紅是葉片姿色遠勝過自家花朵的植物,也因此她那鮮豔碩大的苞片常喧賓奪主的被誤認為是花,她也是年節氣氛濃厚的應景花卉。早期引入的聖誕紅高性品種僅適於庭園栽培,臺大校園有幾處栽植傳統的聖誕紅,入冬之後即綻放出其深紅的苞片,告知人們年節將近的好消息;印象最深刻的是位於舊植研大樓(現為臺大校友雙月刊辦公室、心理輔導中心等單位)的門口栽有數株,可惜現已經被移除了!目前僅剩教職員宿舍區還可欣賞此類景觀。然而,傳統的聖誕紅雖逐漸稀少,經改良過的聖誕紅矮性品種卻日益普遍了,此種聖誕紅不僅適於盆栽,且開花時可長期擺於室內欣賞,葉與苞片均不易脫落,目前已成國內最大宗的盆花種類。因此在冬季時,我們仍可在臺大校門口、行政大樓、新總圖等多棟建築物入口處或室內欣賞到她的芳蹤。
聖誕紅原產於墨西哥,於1898年和1901年引入臺灣。我們平常所欣賞的聖誕紅的「花」其實並不是真的花,而是由綠色葉片所特化成的苞片,真正的花為集中在苞片基部中央的一粒粒小球狀構造,每一個小球含代表一個雄花或一個雌花。聖誕「紅」並不是只有紅色苞片,還有粉紅、淡紅、乳白、乳黃等色的苞葉品種,然而「聖誕紅」是一個特定名稱,並不是僅有紅色苞片者稱聖誕紅;因此白色苞片者應稱為白(苞)聖誕紅,而不稱「聖誕白」。聖誕紅因在歐美地區常在聖誕節前後盛開,故名之「聖誕紅」或「耶誕紅」,又名「一品紅」、「猩猩木」。臺灣因氣候溫暖,聖誕紅開花較早,正常花期約在11月中、下旬即開始,因聖誕紅是短日性植物,若想將聖誕紅提早在雙十國慶時開放,則需事先進行短日處理(即從下午6點~翌晨8點時遮黑布)連續45~60天;而在秋冬季節若聖誕紅處於晚上有路燈等光照處,則聖誕紅開花轉色不良或不開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聖誕紅全株有毒,吃食莖、葉易引起嘔吐、腹瀉;乳汁會引起皮膚紅腫發炎,對眼睛亦有相對的傷害,需嚴防小朋友不慎觸食。
【九重葛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九重葛原產於南美的巴西、秘魯和阿根廷一帶,臺灣最早是由馬偕醫院的創辦人馬偕博士於1872年自英國引入。由於九重葛是原產於南美的紫茉莉科植物,故又稱「南美紫茉莉」。九重葛最漂亮、搶眼的部位,其實並不是花瓣,而是保護花朵的苞片,平常所認為的「一朵花」實際上是由三片苞片所組成,每一苞片內各著生一朵乳白色的小花;由於每三片苞片合生一個小單位,故九重葛又名「三角梅」或「三角花」。至於大陸方面則因其苞片為葉子所演變而來,且形似葉子,故稱九重葛為「葉子花」。
九重葛為馬偕博士引進台灣。
九重葛在每一節上常常會會長刺,很多人以為長刺的九重葛就不會開花,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九重葛的「刺」,就是其「花」的變態。刺在發育初期,頂端有一生長點,當環境適合開花時,生長點就會進一步發育,形成苞片和小花;但若環境不適合時,生長點就會枯萎凋落,而只形成一支尖刺。九重葛通常在強的光照,溫暖的溫度和較短的日照下最有利其開花,若日照不足或夜間照光條件下,常導致枝葉茂密徒長,不易開花。因此在臺灣以中南部生長的九重葛開花情況較佳,幾乎一年到頭均神采奕奕,花開滿枝,尤其屏東的太陽是很有名的,難怪九重葛會成為屏東縣的縣花。
臺大校園的九重葛分布在行政大樓中央庭園、醉月湖西側和北側、社會系館和花卉館等處。
【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青楓Acer serrulatum】
變色葉植物為北半球溫帶地區的主要植物之一,屢成廣大純林,每年秋冬落葉時節,色彩繽紛,常吸引無數遊客登山賞景。其實在臺灣平地,只要冬季氣候夠冷,同樣可以欣賞到美麗的變色葉景觀。葉子變色的成因受植物遺傳組成、環境因子及化學反應等因素所左右,當短日的秋天來臨,氣溫降低,葉子減少了葉綠素(綠色)的製造,原有的葉綠素亦遭破壞,類胡蘿蔔素(黃色、橙黃色為主)即佔為優勢,黃葉逐漸顯現。晚秋或入冬之際,類胡蘿蔔素逐漸分解,葉柄基部又產生離層,因醣類大量堆積的結果,醣類與花青素原體結合形成紅色的花青素,紅葉於焉形成。
『楓香』為臺灣原生植物,廣泛分佈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地區,為次生林及溪岸地之優勢樹種。亦分佈於中國大陸秦嶺及淮河以南和海南島以及越南北部。楓香亦有人稱為楓樹,而楓樹又被誤稱為槭樹,其實這是一場由來已久的誤會,例如臺灣著名的賞楓景點--奧萬大,令遊人競相爭睹風采的其實就是楓香,並非楓樹。此兩者由於葉形相似(均為掌狀裂葉),加上秋冬季落葉前葉片均易變紅,所以自古就已生混淆。事實上,兩者分辨並不困難,楓樹隸屬於楓樹科(原為槭樹科,現在應改為楓樹科Aceraceae),葉片對生(即一個節上長有兩片葉子),果實為翅果,好像長了兩片翅膀;而楓香則為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葉片互生(即一節上只長一片葉片),果實為許多蒴果聚合而成的球狀聚合果,表面密生星芒狀的刺。此二者名稱之所以混淆不清,其來龍去脈可參見臺大植物系退休教授李學勇所撰之<楓與楓香辨正>一文(http://tnl.org.tw/article/taxa/maple/maple.htm),即可豁然開朗。
楓香木材可供樑柱、家具、樂器、火柴棒等,且楓香段木素為種植香菇、木耳之良好素材。因樹脂具芳香、可提煉楓香脂,作為線香或口香糖原料,並供藥用,可祛痰、活血、解毒和止痛。另大陸福建有以楓香為梨樹之砧木者,據說可增進梨的香味。楓香因樹形優美且為多用途的植物,故被選定為基隆市的市樹。
楓香是少數在平地仍具有四季變化的樹種,觀察其葉片的變化即可探知季節的轉換。春天的楓香,新芽枝頭爭相萌發,是一抹的嫩綠;夏天的楓香是一樹濃綠的生意盎然;隨著氣溫漸漸轉涼,秋風在無聲無息中將葉片加以改裝,染成一樹繽紛的黃與紅,將秋天點綴的更富詩意;經過這樣的生理變化後,代表這片葉子即將功成身退,已到了落葉歸根的時刻,可讓踏著滿地紅(黃)葉的我們更深刻感受到冬天的氣息。
雖然臺大冬天的楓香沒有奧萬大的美,但在西風的薰陶與低溫的催化下,她那一樹樹黃紅交織的蘊染,卻是讓臺大的冬天更添繽紛與詩意的不可或缺元素。臺大校園最具特色的楓香道在農化新館與女五宿舍之間的小徑兩側;而在電機館通往辛亥路側門的道路也逐漸形成楓香道(而且在電機館北側、社會系館前面還特意「加重」栽植)。近來,學校管理單位經常在新建築物旁大量種植楓香,最代表性的例子是新聞所與國家發展研究所(原三研所)的東邊廣場、以及新體育館的東邊廣場各種了三排楓香行道樹。此外,體育館南側與研一、二舍前亦有幾株高大的楓香樹。
『青楓』別名「中原氏掌葉槭」,特產於臺灣,分布中、低海拔地區。青楓屬楓樹科落葉大喬木;由於枝條及幼樹幹皮呈綠色,故稱之,為臺灣平地最常見的楓樹種類。葉對生,掌狀5~7裂,基部心形或截形,長6~10公分,寬8~10公分,具鋸齒,兩面平滑;葉柄長3~5公分,葉片於晚秋轉紅。花序繖房狀聚繖花序;花小形,花被片4~5數。翅果熟時黃褐色,翅長1.8~2.5公分。
臺大校園的青楓並不多,您可在舊總圖東側和志鴻館前面等處欣賞到,尤其志鴻館前的青楓已紅得很漂亮了呢!
【欖仁Terminalia catappa&小葉欖仁Terminalia mantaly】
欖仁是一種不需強調花朵,就能吸引人們目光的樹種,因為她的葉片跟楓葉一樣擁有豐富的色彩變化,文學院正門兩邊就有一整排很美麗的欖仁樹,傘形樹冠往前延伸形成一個蔭涼的好場所。此外,行政大樓西側、新總圖與農藝館之間、以及思亮館前也均有成排列植的欖仁樹可供臺大人欣賞;當您在冬季行經上述路段時,記得停下腳步、仔細瞧一瞧,那一整排或一整片的欖仁,傘形的樹冠轉成紅色了沒喔!
『欖仁』廣泛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及東南亞、華南、華西及海南島等地;臺灣的恆春半島及蘭嶼亦有野生分布。因生育良好,目前在臺灣各地栽培普遍。欖仁樹因其果實成扁橢圓形,且周邊有龍骨狀突起,就好像是橄欖的種子一般,故名「欖仁」。欖仁樹是典型的海岸林樹種,其果皮堅硬且呈纖維狀,可藉海潮漂流,難怪太平洋諸島及東南亞一帶的海邊均有其足蹤。欖仁是臺灣平地樹種中最能表現季節變化的樹種之一,春天時新葉翠綠,生意盎然;夏季水平輪生的枝葉形成濃密的傘形樹冠;秋冬落葉前,葉色轉成黃色或紫紅色;往後葉片逐漸凋零飄落,終至完全落葉,呈現一片枯寂的景象,只等大地春回又展開另一次新生。欖仁樹的老葉含鞣質,性溫涼,能消炎退火,故民間流行撿拾欖仁落葉泡茶以治療肝病。其樹皮據說亦可止痢和治療腫脹;種子可榨油或供炒食或煮食。
『小葉欖仁』(細葉欖仁)原產熱帶非洲,臺灣是在1966年才由呂錦明氏引入,雖然踏上臺灣的歷史很短,但是這幾年經過園藝家和種苗商,不斷的推廣和增植,小葉欖仁樹已經遍佈在全台各角落,將來還可能更多、更普及。
小葉欖仁與欖仁樹雖然同為落葉的樹種,但是其株幹細、葉片小(且秋冬不太變色或轉成黃色)、外型高高瘦瘦的,頗有仙風道骨的感覺。他的分枝是四向展開的輪生狀,也就是在同一個地方長出多數的小枝。這些小枝幾乎以水平的角度輻射展開,使樹冠成層堆疊,很容易引人注目,其綠美化效果卓著。從夏季到秋季,小葉欖仁樹都是一身翠綠,等到寒冬來臨,他才慢條斯理的把葉子褪光,灰白的枝幹顯得更加清瘦軒昂,教人越看越喜歡。因此近來被台東縣選為縣樹!
臺大校園裡,在文學院西側與工學院綜合大樓(工綜館)北側均可欣賞到成排的小葉欖仁樹,呈現一種精巧細緻的景致,相當值得您駐足體驗一番。此外,新總圖正門口廣場兩邊和後面、農業綜合大樓東側、資訊館北側、電算中心前面、新體育館北側等地,亦均可欣賞到「玉樹臨風」的小葉欖仁。
【臺灣欒樹Koelreuteria nenryi&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臺灣欒樹』是臺灣的原生樹種,而且只特產於臺灣,其他地區不分布,但由於其樹形優美、四季變化強烈、且花、果深具觀賞價值,因此被評為世界級的優異花木,亦被列為全球亞熱帶名花木之一。臺灣欒樹分布於全島低海拔的闊葉樹林中,尤其是陽光強盛的向陽坡地。臺灣欒樹於秋天開滿燦爛的黃色花海於枝頭,花後隨即發育為膨大的紅褐色蒴果,因此在其落葉前可同時欣賞到綠葉、黃花、紅果所構成之三色動態變化的景觀。到了冬季,除了可繼續觀察果實的自然成熟過程之外,落葉前的葉色轉黃更是值得仔細欣賞;尤其如果當年冬季冷鋒或寒流來得早又持久,大多數葉子還停留在樹上,滿樹變黃的葉片猶如重新開花一樣壯觀!
臺大校園內多處可見臺灣欒樹的蹤跡,例如在共同教室旁、農產品展示中心前,和生工系東側門對面各有一株美麗的臺灣欒樹,除了提供過往行人涼爽的遮蔭外,隨著四季的變換,更給予人視覺上的享受。此外,農化系土壤環境化學研究室(農產品展示中心的東邊)前面庭園、生命科學館與鹿鳴堂之間的綠地(鹿鳴廣場)、管理學院前廣場皆有分布,且為數不少。
『無患子』分佈於印度、中國、日本,亦遍及臺灣中、低海拔山區,為臺灣原生樹種。乍聽其「無患子」之名,會讓人有多子多孫、不患無子的聯想,然而,古時相傳以無患子的木材製成的木棒可以驅魔殺鬼,故號曰「無患」,又名鬼見愁;此外,在古時候若有人罹患魚麟癬、紅疹、乾癬等皮膚病,都認為是邪魔附身所致,患者的家人就會用無患子的果實,加水搓揉患者的皮膚,當患者痊癒後,便認為是無患子驅走了邪魔。
無患子為落葉性大喬木,葉為一回偶數羽狀複葉,葉色淺綠,每到秋冬季,準備落葉之前,葉片會轉成金黃色,在蔥鬱的山林中極為耀眼,若能大片栽植,其所構成的金黃色美麗樹海並不亞於楓樹的紅葉景觀。無患子可供庭園及行道樹栽植,亦為寺院廟宇中常見的優良觀賞樹木。除了上述功用外,無患子的果實在早年的臺灣,更是環保又方便的天然清潔劑,那時無患子隨處可見,民眾撿拾其果實,搗碎後捏成團狀,就是可供洗衣洗頭的肥皂了;無患子的果實除了含有皂素外還含有油脂,洗滌器物後會產生光澤,因此亦被珠寶界用來清洗首飾。
臺大校園內,在小福和腳踏車棚之間的草坪有一株無患子,現在尚未完全轉色,並不起眼,待一陣子氣候再冷些,就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了。
【秋冬季草花】
雖然冬天開花的樹木並不多,然而正有一些色彩豐富而婀娜多姿的草花,在臺灣此時的氣候之下,反而愈加豔麗繁茂!您可以在臺大校門口、行政大樓周圍、新總圖前方廣場和醉月湖等處欣賞到他們的千嬌百媚。近來,許多院系館舍(例如社會系館、地質系館…等)也主動進行綠美化,為臺大校園增添更多樣的美麗景色;尤其千萬別錯過臺大校園中的秘密花園-花卉館,這兒有著一場視覺饗宴等著您喔!
沿著椰林大道往新總圖方向移動,靠著右邊走,過了園藝系館之後,可見到一片試驗田與幾幢溫室,往右前方望去會見到一棟斜屋頂的建築,朝著那個方向右轉,一條美麗的繁花小逕會立刻躍然眼前,各色的草花及觀賞植物綿延成一條花河,必令您流連忘返!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中的非洲鳳仙花、四季秋海棠及彩葉草。
『非洲鳳仙花Impatiens walleriana』
非洲鳳仙花,原產地在非洲,全年開花,但以春、秋冬之際,因為氣溫涼爽,生長迅速、開花最盛,花色繁多,有桃紅、紫紅、白色等,花的背面除花梗外,還有一根「尾巴」,園藝學上稱為『距』,是分類上的重要特徵。非洲鳳仙花生性耐陰,常可在遮陰的路邊或溪溝旁見到其繁茂的族群,成株開花時,茂密的枝葉及花朵會形成美麗的弧度。非洲鳳仙花有個耐人尋味的英名--「Touch me not」,此乃因其果實成熟後會自然開裂,裡面的種子會彈出來,所以若用手輕壓他已成熟飽滿的果莢,就會因外力而開裂,不明究理的人可能當場會有一陣錯愕,還以會這嬌小的植物生氣了,所以噴出種子以示抗議,彷彿在說著:「不要碰我!」,殊不知這是他匠心獨具的繁殖方式,是為了要將種子遠播,以免因擠在同一地方而造成空間與養分的不足而生長不良。
『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cultorum』
四季秋海棠原產巴西,屬於秋海棠科,是多年生草本花卉植物,又稱洋秋海棠、蠟葉秋海棠;亦有人稱「四季海棠」,應屬誤稱,因為海棠花(Malus spectabilis)屬於薔薇科,與四季秋海棠相去甚遠。四季秋海棠變化極多,紅、深紅、粉紅、橙紅、白色等。此外,葉色亦因品種差異而有紅綠、銅紅、褐綠等變化。仔細觀察,會發現同一植株中有的花是四片花瓣、有的是五片花瓣,這是因為四季秋海棠為雌雄同株異花,所以花朵構造不同。若您有興致,可試著辨識一下她的性別,如果找到五片花瓣、有倒三角形的子房(就在花瓣下方)的花朵,那就是雌花;四片花瓣的花朵則是雄花。四季秋海棠常種植於花壇或盆栽,是現今環境綠美化中應用相當普遍的植物材料。
『彩葉草Coleus blumei』
看到彩葉草,就會知道原來葉片也可以有這麼多不同的顏色,真的是五彩繽紛呢!品種眾多、色彩變化豐富的葉片是彩葉草主要的觀賞特色,另外,她成串的紫色小花雖不如葉片顯眼,卻也頗為細緻可愛。彩葉草原生於熱帶地區,如菲律賓、澳洲、爪哇等太平洋島嶼,本省由於氣候適合其生長,加上其生性強健、對環境適應性佳,因此各處可見其蹤跡,在居家環境的美化以及庭園的裝飾上都有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