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建之緣起

臺大的前身─臺北帝國大學於1928年4月成立之時就有理農學部,其生物學科就是原動、植物學系的前身。其主要任務除培育臺灣生物科技人才外,又調查與研究臺灣及東南亞各地之天然資源與利用。1938年3月,生物學科又分設動物學科及植物學科。於1945年臺灣光復後分別改制為動物學系及植物學系(同時設植物學研究所),這是臺灣生命科學高等教育最早成立的系所,師資及設備亦最完善,培育出許多生命科學的人才。

經過幾十年的時空轉移,1980年代生命科學開始突飛猛進,這兩個系所不斷擴增教師及學生,研究設備亦更新,使原有的研究設施已不符合實際之需求,空間又嚴重不足。中央研究院陸續成立生命科學相關研究所,以充沛的研究人力、新穎的設備及充裕的研究經費;加上清華大學等新成立之大學紛紛成立生命科學系,使本校動、植物系在大學入學考試之錄取排名一路下滑,造成重大衝擊。1988年8月,我接任植物系(所)主任之初,每天都以如何提昇競爭力,解決空間嚴重不足及設備老舊等問題而煩惱。

1989年9月下旬的一個上午突然接到我的老同學郭光雄教授(當時是理學院院長)的電話,告知當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任的李崇道先生有一筆經費想在校總區找一塊土地興建試務大樓,因此就與郭光雄教授商討大考中心大樓是否可與動、植物學系一起規劃興建綜合大樓。得到李崇道先生的認同後,於是就開始草擬興建大樓計畫,這是籌建新館的美夢有重大突破的第一步!同年12月下旬,本校以興建「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館及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綜合大樓」向教育部提出興建申請案,並於1992年度預算中獲教育部同意編列建築經費新台幣六億三千三百萬元。但在行政院經建會重大工程審查本案時認為本館之名稱太長,建議改用「生命科學館」,這使本館名稱終於定案。

1993年7月21日舉行生命科學館動土典禮。

 

籌建過程與完工

本大樓原先是以女生第八及第九宿舍現址為興建地點,並以規劃地上7層及地下1層,總建築面積8,500坪之大樓編列預算。但因女八、女九宿舍搬遷計畫無法完成,使本大樓興建地點又改為男九及男十宿舍。由於新址之土地較小,無法依原計畫興建,仍改為地上12層及地下1層之高樓建築,增加開放空間及景觀綠化,使總建築經費增加到新台幣七億元。這是本校校總區第一棟高樓新穎科技型大樓,改變了本校新風貌!其間,我們的工作團隊,包括郭光雄前院長、動物系前主任陳秀男教授、林曜松教授、譚天錫教授(前考試委員、大考中心總務處長)、陳進呈前技士、及黃世孟教授等不眠不休的到處奔走,爭取經費,推動興建。另外,三個單位的互信、分工合作、校友的支持及劉瑞生教授(前立法委員,現任宜蘭大學校長)的鼎力協助,才能使本大樓在短期之內由夢想到實踐,完成生命科學館,特別要感謝他們的奉獻!

本館規劃期間得力於黃世孟教授(當時擔任本校校規小組召集人)的鼎力協助,完成「建築設計條件書及建築師設計公開徵選章程」等,於1992年10月下旬完成建築師評選後由譚一川建築師獲得設計及施工監造權;土木工程部分則由天太營造工程公司以新台幣四億三千萬元得標。

1993年7月21日上午8時由陳維昭校長主持動工典禮,這是陳校長接任本校校長後主持之第一棟高樓建築物,象徵著臺大在陳校長維昭領導下邁向國際一流大學發展新紀元的開始!由於當時本校每年建築經費日益困難,加上當時有許多重大工程都在同時施工,因限於經費,使工程進度稍有延遲,終於在1997年底完工,並於1998年11月15日本校校慶當天正式落成啟用,前後歷經五年四個月。

建物之特色及其內部功能

生命科學館外觀宏偉,設計新穎,不只是一棟兼具大學入學考試試務及生物科技研究的智慧型大樓,更是本校校總區之新地標之一。

一、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大考中心主要之任務有下列五項:辦理學科能力測驗與指定科目考試兩項入學測驗;研發各學科新題型與題庫發展;光學讀卡服務與成績使用服務;教育宣導與推廣服務,辦理說明、研習、研討會議;興趣量表施測服務與出版品服務。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使用之範圍包括地下1層(除停車場及公共設施空間外)及地上1、2層,總面積約1,500坪左右,包括地下1樓:該中心部分有大型圍場,可容約65人,含命題室、作業室、住宿盥洗室、試卷輸送等設備,加上各項保全設施,這是每年全國各項學測及大學入學指定考試試務之重鎮;地上1樓:大廳(含服務及銷售櫃檯)、辦公室、試務作業室、簡報室及出版庫房;2樓:首長及主管辦公室、顧問室、辦公室、大小會議室、圖書館及休閒室等。本校與該中心簽訂使用二十年合約,目前該中心每年支付約新台幣三百五十萬元使用費給本校,增加本校校務基金的收入。大考中心每年辦理各項試務、試務之改進、技術提升及服務等,成效良好。其貢獻都普遍獲得國人的肯定,使興建本大樓之第一項任務都順利達成。

二、生命科學院生命科學系及相關研究所

生命科學院於2003年8月1日正式成立。生命科學院之辦公室設在12樓,生命科學系及動物學、植物科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生態及演化生物學等四個研究所分別設在3樓及5樓。

在規劃興建本館時就以能符合現代生命科學相關領域之教學及研究所需之實驗室及共同儀器室為設計規劃。本大樓屬於智慧型科技大樓,全棟採節省電力之半中央空調系統,各單位視實際需要再使用空調系統。另外每間實驗室都有充裕的電源、高品質之排氣系統及新式之光纖網路等。

在當初規劃時,3樓及9至12樓原歸植物學系使用,4樓至8樓則原歸動物學系使用,各佔約3,000坪。為了避免上課學生跑到高樓層干擾實驗室之研究,又可減少電梯之使用頻率,因此規劃低層之3至4樓作為系所辦公室及教學用之教室,學生實驗室及系學會辦公室為主。3樓有生命科學系及植物科學研究所辦公室、視聽教室(約可容納80人)、會議室、兩間教室及學生自習室等。

地上一二層及地下一層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剛成立時因找不到空間可供該中心辦公及各種教學用之實驗室,因此特別由原植物系使用之3樓及11樓約150坪暫借給該中心使用。在3樓有生技中心辦公室、生物技術核心實驗室;11樓有細胞及組織培養室及生物晶片等教學用實驗室,設計及設施新穎、空間寬敞。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已培育出許多生物技術人才,包括一百餘位臺大醫院醫師及生物科技產業界研發人員。生物技術學程所開授之課程,每年有一千餘人次選修,其開授課程之品質(含實習課程)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之肯定。

4樓主要有教室、學生實驗室及生命科學系系學會。5樓有動物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及漁業推廣委員會的辦公室。7樓至12樓都屬各領域研究實驗室,每單位約40坪(含教師研究室)。在本館內之一個生命科學系及四個研究所的教師都依不同領域分散在不同樓層。由於相同領域的教師都在同一區域,因此設有許多不同的共同儀器,可互相支援使用。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研究所需之儀器設備都非常新穎、高科技及多樣化,在本文中不易用簡短的文字就可清楚陳述,但歡迎大家光臨生命科學館各樓層參觀,一定會領悟到生命科學的奧妙及發展之神速。

生命科學院於2003年8月1日正式成立。陳維昭校長(右)及林曜松院長主持揭牌儀式。

 

生命科學館及舟山路景觀之新風貌

在三十多年前,原名基隆路之舟山路是台北通往基隆之重要道路。舟山路北側的圍牆是校總區南邊的界線,當時呈現一片純樸的農村景色,因舟山路南側有農學院的試驗農場,沿途僅有幾棟較大的建築物─地質館、僑光堂及男生第九及第七宿舍,曾經住過男九及男十宿舍的臺大人至今仍留有許多當年住宿時的美好記憶!然而如今這些老舊的宿舍已被一棟12層樓高的生命科學館取代,圍牆也拆除了,原基隆路早已改名舟山路,並成為校內道路,使校總區的各單位更融為一體。現今的舟山路上聳立一棟美輪美奐的生命科學館,配合周圍優美的景色及生態池,象徵著臺大追隨著時代的巨輪而進步。生命科學館不但孕育出生命科學院的誕生,更為我國培育出更多優秀的生命科學人才的搖籃。歡迎臺大人,不管是在國內外,隨時回臺大來重溫學生時代的歡樂,感受臺大最近十年來努力追求卓越,邁向國際級大學的努力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