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大學,代表的最高指標學府,五十餘年來作育英才無數。根據2003年的一項評比資料,臺大在世界各大學中排名第190,在所有華人大學中則名列第一。目前擁有十一個學院、四千位教師、三萬名學生的臺大,並不以此為滿足,正在眾多領域中更加辛勤耕耘,奮力向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目標邁進。
相較於其他大學,臺大最可貴之處不在其「大」,而在其「全」。無論是電機資訊、生命科學、環境工程、醫學、農學、管理、社會科學、人文藝術,臺大在每一領域中均有一流的人才、卓越的表現。然而無論在任何領域,高度的人文素養實為不可或缺。
這在當今科技掛帥、經濟第一的今天,顯得更為迫切需要。當前社會急功近利、國際間不擇手段的強取豪奪,造成資源分配不公,人心惶惶不安、各處戰火亂不熄,可以說都和人文素質低落有關。即以而言,要造就富而好禮的社會、達到族群平等互相尊重的理想境界,首先需要有優良的人文教育。
為有效提昇人文學術的研究水準,凝聚師生研究能量,整合教育資源,加強外國語文教育與藝術教育,增進知識分子的人文素養,以回應社會的殷切期望與實際需求,臺大文學院的長期發展目標是在原有的深厚基礎上,擴充成為包含文學院、外國語文學院、藝術學院三個單位的「人文學園」,並建立綜合性的人文研究中心,期望藉此提昇臺大整體的人文素養,邁向卓越,進而成為以至國際人文研究的重鎮。
就文學院現有單位、系所、課程、人力而言,上述願景並非遙不可及。但就現有空間、資源而言,調度運籌已感困窘,談何擴充、發展?有鑑於此,為了追求卓越,將研究教學提升到更高水準,如何獲取合理資源,加強競爭能力,是當前臺大文學院同仁共同面臨的迫切課題。為了突破現狀,創造新的發展契機,臺大文學院在校方大力支持下決定規劃興建多功能的人文藝術大樓,徹底解決空間窘迫問題,這是面對國內外強大競爭,開創新局面的重要一步。
臺大文學院現設有十四個單位,其中外國語文學系、日本語文學系、語言學研究所及服務全校的文學院語文中心、視聽教育館,富有語文教學的實務經驗,並規劃逐步設立其他重要的外國語文學系,以成立國內最佳的外語學院,培養優秀的外國語文人才,從事理論與實務工作,大幅度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在藝術領域方面,臺大文學院現已設有戲劇學系、音樂學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在研究及教學上均有優良表現,具備發展為藝術學院之基本條件。唯目前極度缺乏合乎理想的展演、訓練空間及專業教室,有待逐步補充完全。
至於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均為基礎學術科系,扮演維繫文化傳承的重要任務。在從事學術研究教學之外,另與文學院其他系所共同承擔大量的全校性共同課程、通識課程;以九十二學年度為例,此等服務性質之課程共開授四百班以上,所須師資與研究空間龐大。
人類學系是當前國內培養人類學、考古學後繼人才的重鎮,擁有眾多珍貴的民族學、考古學標本文物,亟須合乎一流水準的儲存及展示空間。圖書資訊學系則結合傳統的圖書館學與現代多媒體資訊產業,才能為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經濟提供最佳服務;這方面的人才訓練,也需要有足夠且先進的設備與實習場所。九十三年度新成立的文學研究所將能使本土文學的傑出表現作學術研究,並促成國際化。
由於臺大文學院在人文學科方面的根柢深厚,同仁研究表現執國內牛耳,數十年來所獲各種獎項無數,素為國內外學界肯定。近年教育部特別設立追求卓越計畫,其中唯一獲獎的人文類卓越計畫即為本院歷史系、中文系等同仁所組團隊,在與教育部支持下本校設立了國內唯一的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稍早,行政院國科會把人文學研究中心設置在臺大校園內,即是著眼於就近借重臺大文學院豐沛之研究人力,大量擴充研究資源,提振全國人文學的研究風氣,近數年來研究成果斐然。如今助以臺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更能整合國內人文學界的力量,推動臺大成為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人文研究重鎮。
如上所述,臺大文學院計劃發展為「人文學園」,實擁有多年累積的優厚學術資產。然而,受限於臺大原有校地與建物,文學院各系所館舍均係陸續取得,不僅分散各處,面積狹小,且多已老舊,功能不足。為今之計,首要之務在大開大闔,破舊立新,從速興建多功能的人文藝術大樓,以解決空間嚴重不足問題。若長期因陋就簡,將就苟且,將使一切發展計劃止於空談,無從實現。的人文研究亦將失去蜚聲世界、普為國際肯定之機會。
由於文學院館與舊總圖書館均為歷史建物,早經台北市政府指定為三級古蹟,列為保存對象。後者且亦經校方規劃為臺大博物館使用空間,自無可能轉做其他用途使用。目前解決文學院空間嚴重不足的最佳方策,莫過於覓地重新籌建大樓。經總務處多方協調後,決議拆除舊地理館(在文學院、普通教室後方),重建人文藝術大樓一號館(六層);拆除舊哲學系館與人類學系館(通稱洞洞館,在舊總圖書館左側),重建人文藝術大樓二號館(四層)。兩棟大樓若能順利興建完成,未來進入臺大校門後,椰林大道左側一連串新舊建築均為「人文學園」範圍,空間完整集中,且富有人文氣息,將可成為臺大校園內極具特色的一景。
人文藝術大樓的興建,並不僅為臺大校園增添新建築而已。新大樓建成之後,由於空間問題獲得突破,文學院長期以來面臨的困境均可迅速獲得解決,整體研究、教學績效必可更上層樓。其直接效益包括:
——新增各種大小型教室、大小型研討室、專業教室,適應各種形態之教學需求,提昇教學效果;師生不必再如以往遊走校園,借用校方各種未必合用之教室,或勉強使用文學院僅剩之四間五十人教室。
——新增大量教師研究室與學生研討集會活動場所,提昇師生之向心力,延長師生留校時間,有助彼此互動,亦有利研究與教學;師生不致因無處駐留而四散;目前上課即來,下課即去,無從建立良好的相處形態與歸屬感的缺點將可根本而有效的改善。
——教育部支持的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及九十三年度開始成立招生之文學研究所,均可入駐人文藝術大樓,集中全校人力與資源,協助全國人文學者開展大型集體研究計畫,有利形成具有相當規模、足以吸引國際學者的人文學術研究重鎮。
——外文系、日文系、語言所集中於人文藝術大樓,早已具備外語學院的雛型;專業教室與展演場所以及美術館之闢設,亦為成立藝術學院的理想踏出了重要一步。再加上以舊總圖為博物館之規劃,則無論這兩個學院是否正式成立,臺大提昇外語教學與藝術水準的目標,應可順利達成。
——國際會議廳、演講廳、電腦室、專案計劃研究室等,可增進國際、校際、院際的學術合作與交流,與國際人文學研究密切接軌,藉以提昇國內人文學研究的國際知名度。
綜上所述,從速興建多功能的人文藝術大樓,對於逐步實現臺大「人文學園」的願景,實為最重要的關鍵。尤其重要的意義在於:文學院的發展,不僅關係到大學師生長期人文素質的培育涵養,以造就更多胸襟開闊、品味高雅、氣度恢弘的未來領袖與社會中堅;即使就短期而言,也必大有助於全國人文學術研究的發展,逐步達到國際水準。
因此,至盼校方、校友及社會上關心人文學術、博雅教育之人士,能有寬闊的視野,長遠的目光,慷慨解囊,在興建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使臺大文學院此一五十餘年來最具前瞻性之全面變革計劃,得以脫離「空中樓閣」階段而走向實現。凡我師生,企予望之!(本文完成於2004年8月)(圖提供/洪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