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四年前,我在一場研討會中即指出,我國缺乏一貫的高等教育政策,教育部放任國內大學倍增,又逐年減縮大學經費,一旦臺灣加入WTO,勢必不敵大陸、歐美等地區大學強烈的競爭,加以少子化的趨勢,屆時一定會有大學倒閉。當時報章媒體以頭條大幅報導,教育部卻說:十年內不可能有大學倒閉。
部長換太快 政策跟著變
才不過四年,言猶在耳,如今部分大學缺額已非常嚴重,今年大考三科總分更不到七十分就有學校念,每況愈下,再這樣下去,很快就有大學要倒閉。臺灣社會少子化等因素對大學招生的衝擊,早可預見,但教育部非但沒有未雨綢繆,這四年光是核准新設或升格的大學還超過二十所。
臺灣高等教育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教育行政的不確定性。部長換得太頻繁,每位部長各有不同的理念與措施,往往原本已經確定的政策即隨之轉變。不像日本,其文官制度甚為健全,恁誰來當教長,對教育政策的影響極其有限。
除此之外,臺灣的高教政策還受到非教育因素干擾,如行政院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原本擬定有學費調升計劃,只因民眾反彈,教育部即無法堅持原則;才信誓旦旦表示不再新設國立大學,卻因選舉考量,又核准宜蘭、聯合等大學成立。
憂國防役 影響高級人才培育
大考總分創新低,讓教育部長杜正勝以為學生素質降低了,憂心大學高中化、研究所大學化,我認為也不盡然。以臺大為例,好的學生還是很好,但確實有部分學校的老師直指學生程度差到不知該怎麼教,但這些學校又不敢輕易讓學生退學,因為擔心沒學生,沒有收入,學校會倒閉。
就對臺大學生的觀察,由於社會多元化,需要學習的東西也變多,學生把時間分配到各種不同事物上,讀書時間的確比較少,但不能說他們的素質都變差,只能說他們比較容易分心,不過另一方面,取得資訊管道多,學習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了。
反倒是,國防役人數不斷增加,令我感到憂心。很多原本可能出國留學的資優生被安置到產業界服國防役,一旦他們習慣多薪、穩定的工作環境,自然不願再多費工夫去留學或讀博士;長此以往,對高教品質會有負面影響,加上實施以來一直受到質疑的公平問題,政府有必要儘速檢討國防役政策,作適度調整。
理想的高教 分級分工
大學教育的普及是國家社會實力的表徵,但在擴充數量同時,如何兼顧品質?臺灣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專科都想升格為學院或進而升格為大學,科技大學又想變成綜合型大學;大家都是臺大,可行嗎?臺灣需要嗎?我常舉美國加州為例,加大系統由九所頂尖大學組成,次為州立大學,最後才是社區學院,三者各司其職,互通有無。
加州這種「分層次的高等教育」,似是較理想的高教制度。而臺灣一味追求齊頭式平等,將導致人才培育失衡。以台北工專(現為台北科技大學)為例,早期畢業生比普通大學生搶手,在改制為科大後,教學內容趨近一般大學,原來的特色模糊掉了,養成的學生可能反而不像以前那麼契合企業需要。
上述的例子顯示,「去技職化」是不對的!社會需要不同層次、專長的人,不可能每人都是經理,更非所有學生都適合一般的大學教育。為扶植技職校院健全發展,政府應建立完整的分級證照制度,賦予不同專業技能、待遇和社會聲望;我要強調,技職校院絕對有存在價值,其所培養的人才在職場上有一定的競爭力。
歐陸許多國家都很重視技職教育,如荷蘭的一般大學約只十所,卻有五十多所技職院校;而德國專業技師的收入,遠高於一般大學畢業生。這些國家在發展高深學問的同時,其技職教育和一般大學教育並行不悖。
所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前提是建立分級制,分工培養各階層所需人才。至於公、私立大學比例,並無一定準據,以目前我公立大學學生約佔兩成多來看,可再適度增招,但資源不足的問題需先解決。
國際競爭 惟賴資源挹注
除了質量失衡,臺灣高等教育另一大危機來自國際競爭。10年前,在亞洲地區,臺大只落後東京、京都等幾所日本名校;去(2003)年,上海交大公布全球大學排名,臺大在兩岸三地中居冠,最近公佈的2004年排名,臺大雖然領先,但政府再不增加高教投資,臺大遲早會被追趕過去。
十二年前我剛接任校長時,政府對國立大學學生的投資每年每人約新台幣廿一萬元,迄今(2004)只剩十二萬元,還不到東京大學的十八分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的十分之一、韓國漢城大學的四至五分之一,如此緊縮高教經費,要我們怎麼和別人競爭?
日前,政府計畫在五年內投入五百億元,達到至少一所大學在十年內進入世界一百名內,同時至少將十五個系所或中心提昇至亞洲排名第一。大方向是正確的,但仔細核算,即使一年一百億都只給臺大,每位學生獲得的資源仍然不如漢城大學。更何況,日、韓及大陸早就在推動類似計畫,光五年五百億根本不夠,應該還有第二期、第三期不斷延續下去。臺大若連亞洲的大學都比不上,遑論世界一流!
再者,國內大學教師薪資缺乏彈性,難以延攬優秀人才。香港大學教授平均薪資是臺灣的四倍,高級人才還有額外補助;韓國的先進科技學院(KAIST),今年則更請來與崔琦同獲諾貝爾獎的Laughlin擔任校長,年薪高達六十萬美金。我明年就要卸任臺大校長,校方即使開放國際徵才,恐也聘不起諾貝爾獎得主當校長。
臺大以自籌款設置講座教授,一年至多只能多給五十萬到一百萬元的額外待遇,也因此有些人才就被挖角到中研院當特聘研究員;如果臺大連國內的競爭力都不夠,還談什麼國際競爭力。
大學評鑑 汰劣存優
日前本人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學術界流傳一句話:「中國大陸是在社會主義的環境中,用資本主義的方式辦教育;臺灣是在資本主義底下,以社會主義的方式在辦教育。」北大特聘教授,可以比照他們在歐美的待遇支薪,而我們呢?教育部在資源和制度都應再鬆綁。學雜費的調漲權限即為其一。
要不要限制學雜費調漲,和政府投資教育多寡有關,現在政府既無力挹注經費於教育,就應鬆綁學費政策。國立大學或許仍應適度限縮,而私立大學則無須管制,交由市場機制來汰換。由於現有私大為數過多,如果學費太高,辦學又不好,遲早會被淘汰,而如果辦學績效佳,不愁沒有學生,收費較高並無妨,美國長春藤名校即是最佳範例。唯有對私立大學徹底鬆綁,才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出現臺灣的哈佛、史丹福。
在制度方面,建立大學評鑑制度則為當務之急。雖然近年大學評鑑結果招致部分大學不平,引起社會輿論,不過為維持大學品質,更為了提供學生選填志願參考依據,建立大學評鑑制度乃當務之急。相信透過大學評鑑及其資訊透明化,可以有效解決目前大學良莠不齊的問題,從而促進良性競爭,讓國內高教環境更為健全。
結論
我國高教發展質量失衡,問題癥結在教育政策不連貫、教育投資不足,以及未建立分級、分工制度等,導致所有大學都以臺大為發展之目標,迷失發展方向。總結解決之道:(1)建立大學評鑑制度,以公開、公正原則,淘汰劣質大學,促進良性競爭;(2)建構高教分級體系,多元發展,鼓勵技職校院,發揮專業特色;(3)投資教育應有一持續性的規劃與策略;(4)現行國防役可能影響高級研究人才培育,有待重新檢討;(6)教育為百年大計,教育政策應一以貫之,不應隨人事之更替而輕意變動。如此才能精進大學整體素質,也才有國際競爭力可言。(原口述刊於《聯合報》2004年8月16日/A10版/林怡婷、張錦弘報導,本文略作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