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刻板印象的校園新象
筆者之前曾聽過有些校內成員稱呼舟山路叫做「公園路」,而這條「公園路」,也讓許多久別的臺大校友為之驚訝,總說,「臺大怎麼變了這麼多!」
在七十七年的發展過程中,臺大校園總是表現出莊嚴又硬梆梆的形象,最佳代表就是椰林大道;但舟山路以南的地區,則是一片未開化之地,呈現明顯對比。雖然機能上似乎都足夠,但總好像少了什麼東西。而舟山路對於臺大而言,是一個校園發展的新契機,因為它沒有包袱,可以用不同的角度重建新的校園空間。
圖1 舟山路規劃範圍示意圖
舟山路一直到民國89年7月以前,是台北市的既成道路。民國60年台北市闢建基隆路,74年興建高架橋後,舟山路車行需求銳減,成為駕駛人避免公館圓環大塞車的捷徑、或免費路邊停車場。於是校內逐漸產生共識,市區車流宜回歸為市區一級幹道基隆路,而多年來切割臺大校園的舟山路,為儘早解決道路兩側校園發展失衡,及維護師生來往於道路二側校園的安全,應將舟山路廢道。
圖2 民國88年舟山路空拍照片
自民國86年起,舟山路一案即委由城鄉所陳亮全教授進行整體規劃,當時提出「綠色的生活廊道」成為舟山路現今發展的主題,本校持續進行廢巷工作、一方面陳老師的整體規劃案也依據現況條件陸續修正,因此舟山路於民國89年7月經台北市政府核定廢巷後,立即進行圍牆拆除、綠化、機汽車退出等協調工作。總務處於91年夏天成立「舟山路、瑠公圳整體規劃推動小組」加速辦理,陸續委託金石建築師事務所及皓宇工程顧問公司進行實質規劃設計與施工監造,因此本校得以在舟山路回收後,立即訂下各項改善時程與目標,邁向現今的環境風貌。
圖3 舟山路全區規劃方案(民國91年皓宇工程顧問公司修正版本)
舟山路上第一個改善成果-鹿鳴廣場,就在民國91年4月落成,是第一個永久的改善目標。92年初夏,鹿鳴廣場旁的小小福空間也完成了近期改善;在92年秋天完成了水工所至圖書館段的改善,配合瑠公圳復育計畫和農場合作,亦在舟山路旁、農場邊完成了水源池;今(民93)年春天,圖書館至生機系段及生命科學館段也順利改造完成,整條舟山路的環境改造工作可謂已完成一半以上。其後在二年的時間內,完成了舟山路沿線一半以上地區的翻新。就像最初提案的「綠色生活廊道」構想一般,整條舟山路沿線植樹綠化,是個隨處歡迎行人停留的人性空間。
舟山路規劃案的基本主軸包括:以開放空間縫合破裂校園、綠帶串聯與生態機能提升、充實生活服務機能、保留歷史記憶。首要工作從交通著手,減少不必要的車流及停車後,才有多餘的空間留做其他用途。舟山路的車道統一為六米寬,足夠防救災車輛快速通過,但設計上蜿蜓或高低變化,間接暗示車輛勿開快。車道縮短後釋出的空間,和原來沿線圍牆拆掉後的剩餘空間,整合成更完整、面積更大的綠地或是人行空間,並在人潮聚集的節點設置廣場,讓原本道路兩側極少相互交流的校區與師生,自然地跨越舟山路的界線,因此現在的鹿鳴廣場、工科海洋系與農場間的解說牌小廣場、圖書館後方步道廣場及大草坡等等,就一一產生,沿線栽植樹苗、保留綠帶,連接周邊現有區塊綠地,無形間彌平校園中的空間裂隙,造就校園生態綠帶的雛形。為保留舟山路的歷史記憶,瑠公圳舊圳道重新整治、水源池旁別有意含的設施、刻意保留沿線數片舊牆和原有大樹、安排解說設施等,希望將舟山路上原有的住民、回憶,持續延續到未來。
在充實生活服務機能的方面,重心放在改善現有的小小福及鹿鳴堂地區。本來計畫中的鹿鳴堂原地改建中央餐廳的構想,因預算問題無法推動,因此近期改以實質改善小小福的環境品質為目標。過去小小福擁擠又不衛生,於是拆除現地違建,重新安排小吃部及福利社的空間位置,把小小福原來的所在地,騰出做為可遮風避雨的半開放用餐空間,並設置戶外小廣場,讓大量的上下課學生不再塞在狹窄的柏油路上,簡單的植栽設計和坐椅、燈具,原本失去功能的警衛亭改裝為咖啡屋,讓小小福「鹹魚大翻身」,從以前路邊攤的形象,搖身一變成為拍婚紗的景點,和鹿鳴廣場相互對應。當小小福外的燈具點亮的第一夜,有位同學正好騎著腳踏車從同事身旁而過,他唸著「怎麼搞得這麼浪漫?」,引來同事們一陣帶有虛榮感的竊笑。雖然施工和協調的過程中各方難免有情緒化的時候,但相信一切努力都很值得。
圖4 民國89年舟山路景象圖
圖5 同一地點,民國93年拍攝的舟山路景象
圖6 民國91年,小小福原貌
圖7 民國93年,小小福同一地點景觀
舟山路仍然持續向前演化
為什麼說是「演化」呢?因為舟山路每階段的發展並不是完全照著最初的劇本在發展,因為時機而有所不同或達成過去認為不可能的成果。因為時空、需求、預算等條件有所改變,又參與者也有更替,舟山路的改善成果,和最初的規劃內容略有不同,但大致上和最初的主軸相同,分階段逐步執行的方案也終能夠順利銜接,這樣的成果其實是很幸運的。在某種程度上,這代表臺大內部漸漸了解到前期規劃專業的重要性,因此才能讓發展主軸不致變調;但另一方面,臺大成員也了解所謂的規劃是需要按不同的時空條件加以修正才能實現的,沒有不知變通省卻麻煩的心態。綜合這二項因素,舟山路的改造結果超出預期,卻是往好的方向自行前進。
圖8 鹿鳴廣場上有時可見學生舉辦活動
圖9 鹿鳴廣場和鹿鳴堂中間的空間將做聯結,讓展演活動空間更多元
圖10 瑠公圳水源池。
今年,總務處把改善目標集中在鹿鳴堂的周邊,和基隆路四段144巷(通往管理學院的巷道),延伸至管理學院的小教堂,計畫塑造為文化及展演的廊道。目前鹿鳴廣場、小小福、共同教室松樹平台,是學生最熱鬧的地方,也是社團活動展演的主要據點,若能把既有的文化活動拓展至閒置的鹿鳴堂、甚至是管理學院小教堂,而144巷也將進行更新,擴大舟山路的生活及文化層面的內涵。
在長興街校門旁的舊有福華餐廳,即將成為電資學院電機系新館的建築基地,此新建工程案也將包含舟山路底三角綠地的環境改善,也提供公共設施如小餐廳、便利商店、停車場等,協助解決此地區長期缺乏餐飲及民生購物等基本需求,並配合辛亥路校門與長興街校門連通的長期計畫,塑造新的校門口意象。
妥善協調及善用預算,打造舟山路風華
舟山路的成就是許多單位共同協調及牽成才達成的,包括台北市政府的支持、沿線原有使用者的體諒配合、以及全校師生同仁對於施工期間行車不便的容忍。但所謂「萬事起頭難」,當改善工作漸漸收效,沿線單位也越來越有參與配合的意願。相對於最初連拆圍牆都抗議四起的回憶,現在沿線系所反而催促校方儘快完成該系所附近的環境改善,這樣的改變及主動參與,舟山路才有現在的成果。另外,也因為城鄉所陳亮全老師、園藝系造園所蔡厚男老師、城鄉所同學的持續給予專業建議,專案推動小組的各位教授的熱心參與指正,工程顧問公司及施工單位不計成本配合,及本校相關同仁勉力協調(尤其在寒暑假期間眾人休假時,反而努力趕工程進度的營繕組同仁們),舟山路在四年的時間,就進行到了最初規劃案中的長期方案,並符合回收舟山路時臺大對於社會的承諾,實屬不易。
和新建工程相較,舟山路從回收起周邊地區環境改善的各項工作及配合工程,不論是臨時的或永久的,迄今花費約三千多萬元,其中包含一千萬來自於瑠公水利會專案贊助水源池之工程配合款,另外二千萬則來自基隆路拓寬時市府的補償款。相較於館舍新建工程而言,一棟新館舍僅就工程費至少以億為單位,而且使用者與受益者畢竟有限;然而舟山路在四千萬不到的投資中,卻可供全校三萬師生及台北市民共同利用,相信這樣的投資是絕對划算的。
將舟山路與校園空間整合串聯
舟山路最初的改善規劃範圍僅侷限在舟山路的四周,又當時校園內亦鮮有如此大型的校園空間改造執行計畫,因此部分環境分析或設計,也難免是從舟山路本身做為出發點,為此也在過程中儘量嚴謹通盤考量全校區與舟山路相關的各種界面,因為臺大需要的不只是一條不一樣的步道,而是一個完善人性的校園空間。目前舟山路的改善成果已呈現,藉由瑠公圳復育計畫的加入,校園環境改善的範圍也南北向延伸至醉月湖,椰林大道地區、傅園、校門口廣場等空間改造作業也逐一完成,校園環境會漸漸轉變。之後會漸進推動大學博物館及系統化的解說活動等軟體規劃,校園環境的改善成果也可成為戶外的衛星博物館展場及環境解說的教材,提供本校成員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機會,讓大學的教育機能延伸至更廣泛的範圍。
舟山路的改造成功亦相當受到台北市政府注目。台北市政府與自來水處正在推動的「公館至新店溪岸規劃案」,計畫建構新店溪畔腳踏車道,從公館寶藏巖起,經過自來水園區,直至兒童交通博物館,沿途欣賞河面風光,也考慮跨越羅斯福路與舟山路相接,融入臺大生活圈,進而連接台北市各腳踏車道,最遠還能與大安森林公園連接,使公館與新店溪緊密聯結,成為市民休閒新去處。
舟山路雖然變得像是公園一樣可親,但它仍然是校園空間,主要目的當然還是讓師生有戶外活動的空間,有思考和紓解壓力的機會,能與自然環境及生命更貼近。有了身心健康的成員,才能推動更上層樓的大學教學研究,達成追求卓越的發展目標。
建議您,不妨撥個午後時分,到地質系庭院欣賞代表臺灣各地地質特色的奇石、在小小福廣場喝杯咖啡、向共同教室前的百年老松樹打聲招呼、到鹿鳴廣場享受一下藝術季時學生們的創作、到水源池看看臺灣濕地植物和鳥群芳蹤,或在圖書館旁找塊木平台或桌椅坐下,沉澱心情看本好書、眺望重新設計的農場標本園,或在圖書館後方大草坪上無拘無束地發發呆,在標本園和工科海洋系交會處有個解說牌小廣場,停下腳步想像一下舟山路的古往今來,體驗充滿歷史又活力充沛的校園生活吧。
小小提醒:好的環境要大家一起來用心維護,不隨意放生和丟棄垃圾,也不隨意摘取花木,也請不要放任愛狗在灌叢間嬉戲,美景才會長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