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技研究所蔣丙煌教授於8月1日接任生農學院院長。蔣院長197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生物學系,先後於1979、1983年獲美國伊利諾大學碩、博士(碩士專攻「肉品科學與加工」,博士專攻「食品加工與工程」)。1983年2月進入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任教迄今。1987年赴美國普渡大學化工系擔任訪問學者,又於1998年赴美國密蘇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擔任訪問教授。1991年8月至1997年7月兼任臺大食科所所長。專長食品科技、包裝材料、酵素工程等主題研究。

從生物學到食品科學

大學讀的是基礎科學-生物學,基於自我評估較適合走應用路線,在徵詢老師的意見後,於赴美深造時改念animal science(畜牧系),在伊利諾大學跟著指導教授專研肉品科學,雖說兼顧基礎與應用,但他總覺得範圍狹隘了些,最後還是轉到食品系攻讀博士。取得博士學位後,隨即返國,進入臺大服務。

他說「進臺大是機緣」。在攻讀碩士期間,他努力補修食品科學的基本課預做準備,如願進入食品系之後,他開始思索在食品科學如此浩瀚的領域當中找尋棲身之處,「我要專攻什麼將來才會更有前途?我想應該是專攻的人少、市場需求量大,找工作會比較容易吧!當時在食品加工工程方面比較缺人,所以我就決定專攻這方面;不過,以我生物學的背景進入食品還容易,要跨足工程就顯得有點困難,因為這還涉及化工領域,所以我開始選修化工系的課」。事後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台灣有很多機會等著他,包括臺大在內,而「臺大當然是我的首選」。

時序進入廿一世紀,食品科技的重心隨著時代需求發生轉移,蔣院長指出,為因應社會需求的改變-從早年的「吃得飽」,後來的「吃得好」,到現在要「吃得健康」,近年食品科技明顯著重保健食品的研發,而「保健食品研究有兩大區塊,一是食品本身的研發,一是證明該食品具有保健功能;而後者要做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等等,在技術層面又回到生物學領域-我最初所學;這樣的發展對我個人而言,還真是有趣的歷程」。

從食科所到生農學院

進入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服務八年後,他被推舉為所長,兩任共六年。對於行政工作,他認為擔任者除了在研究和教學上須有一定的成績表現之外,也要具備某種個人特質。「進入食科所不久就被所裡同仁推選出來擔任所長,也許緣於我的個性適合,有能力處理一些事情,當然我也有興趣,我認為行政和教學、研究一樣,是一個可以發揮的場域,只要用心,也可以有特殊的貢獻」。

臺大食科所係一獨立研究所,蔣院長認為研究風氣濃厚、學生素質多元是食科所的特色。他頗自豪地表示食科所的研究成就不論在院內或院外均值得驕傲;再加上食科應用科學的屬性,需要其他基礎科學的素養,因此學生背景相當多元,廣納農、理、醫、工學各領域,從招生分成化學、微生物、食品、化工及營養等五組,即可窺知一二。

在卸下所長職務未久,秉著對學術行政的工作熱忱,他開始參選生農學院院長,而於今(2004)年膺任生農學院改名後所選出的第一任院長。對於這個具有七十多年歷史的學院,他認為早年扶植以生產導向之農業的任務比重已降低,也因此生農學院在近幾年致力於轉型,而他的工作就是要賡續並完成此一目標。

因應需求:積極轉型

「早年,農學院非常受重視,這是因為當時台灣整體的經濟發展完全仰賴農業,農業的GDP產值高達40%,由於需要相關學術之支援,所以農學院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時至今日,農業GDP產值已降至1.8%(2003),姑且不論目前計算農業GDP的算法是否有問題,如此顯著的差距即意謂著環境的確改變了,我們當然也要隨之調整。歷任院長的主要任務即在於釐定教學及研究方向,以確實因應當前大環境的變遷。所謂『轉型』就是轉到與社會需求、國家需求一致的方向」。

分析目前生農學院的組織架構,生農學院有生農學院有農化、生工、生機、獸醫、植病、昆蟲、森林、畜產、園藝、農藝、農推、農經等系,以及食品科學研究所等共十三個系所,跨足理、工、醫、農、社會、經濟學等各領域,是一個綜合性及應用型的學院。之所以有這種架構,他說因為當初的設計是任務導向,意在扶植台灣的農業發展;而今,大環境已產生結構性變化,特別是從側重生產與開發,逐漸轉而強調環保與生態的優先性,他舉森林系為例,「森林系過去著重於木材資源的利用,現在則以保育為先,此即大環境的變遷。身為院長,要看得準方向,讓生農學院的組織結構、教學和研究的內涵能隨著大趨勢進行調整,以符應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的需求」。

調整架構:少系多所

近幾年生農學院及其多個系所陸續更名,積極尋求轉型。蔣院長認為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配合臺大成為研究型大學的目標,調整生農學院的組織架構。對於此,他主張整合系所,朝少系多所的方向發展,理由有三:「一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剛入學的學生對所讀的系其實並不了解,可是好像將來的路就這樣定了,毫無選擇,我希望讓學生覺得還有很多選擇。我的想法是擴大系的規模及其內涵的廣度,讓學生有多方接觸的機會,再依個人志趣選擇專攻。一般人大學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與其所學有直接相關的比例並不高,但碩士班畢業的工作與所學內涵相近的比例就高出許多,博士當然更不用說。也就是說不需要在大學部時就定調,到高年級時再思考,重要的是選對研究所,朝每個人真正的志向發展」。

第二理由則是從教師的角度來觀察,「臺大的老師教學負擔很重,以這麼重的負擔要發展研究型大學實在太困難,其實現在有很多系的課程重疊,只要減少課程重疊,就能降低老師部分的教學負擔,怎麼做?我認為惟有系所整合才是根本解決之道;而同一門課如果由多位老師共同負責,教學品質也能有所提昇」。

第三,「大學固然有教學的義務,但對研究型大學而言,研究更為重要。為了降低教學負擔,讓教師有更多時間進行研究,勢必要增加研究生人數,現在部分學系的研究生人數過低,希望將來能強化研究所的比重。總而言之,我的理想是將目前十三個系所減半至六、七個學系,而研究所數量則可以考慮再增加。我將與院內同仁充份討論、溝通以尋求共識,期能在短期間獲致具體成果」。

除了系所調整,蔣院長也計畫設置多所研究中心,以提昇整體研究水準為目標,整合院內跨領域的研究資源,並積極爭取院外經費等資源。

蔣丙煌院長(後排右二)與生農學院同仁合影。2004年9月攝。

 

附設單位回歸學術體系

由於特殊的任務導向,歷史悠久的生農學院,除了十三個系所,還有八個附設單位,附設單位之多居各學院之冠。「這些附設單位是我們寶貴的資產。過去我們做了很多服務性的工作,如實驗林為國家維護國土、保育生態,這些都值得肯定;不過,除了善盡社會責任,未來也希望這些資源能妥善運用於教學與研究上,例如對當前重要議題如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育、生態工法等,我們的實驗林和農場等都是很好的研究資源和實驗場所,另外如動物醫院也是學生實地學習、臨床教學的重要資源;回歸學術體系,加強在教學和研究方面的功能,這是我對附設單位的期許。」

以轉型與創新自我期許

他期盼藉由系所架構的調整、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附設單位的回歸學術等積極作為,有效提昇生農學院整體研究與教學水準的質與量,協助生農學院及各系所完成真正的轉型,掌握生物資源此一新興領域的時代脈動,更要創造傳統農學領域另一波新高峰。「做好院長份內的工作,讓生農學院能夠發展得更好,這是我目前最大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