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四十六年轉眼已過,我的心情仍能保持剛進大學時的心態,求知慾及責任感不亞於年青人,將屆退休,但願我以感恩的心情,細數往事,能引發年青朋友們的共鳴,群起奮鬥,確使有朝一日,臺大能名符其實躍入全世界最好的學府之一。
姻緣際遇,刻苦耐勞
因為我唸藥學系,所以幸遇學長林仁混,由於志趣及價值觀類同而結合,因此,我才選擇藥理所唸碩士,並一起留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於1969年回臺大繼續教學與研究,當時我倆確實篳路籃簍,以堅忍拓荒的精神,全心全意為提升醫學教育而努力,科學月刊及當代醫學是我們的園地,努力營造,渴望醫學知識中文化普及化。在研究方面,感謝國科會從1972年至今持續資助,從每年新台幣六萬元至今約二百多萬元(二個三年研究計劃),以最簡陋的研究設備(當時只有分光光譜儀、離心機及生理記錄器),努力教導研究生作研究。雖然很辛苦,但我很感恩,因為臺大、父母及外子的支持,我才能堅持一生教學及研究,很幸運因為傑出學生共同努力的研究,獲得肯定,連續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及特約獎二次。
蕭水銀(左一)於1985年藥理學科主任任內,為恩師故李鎮源院士(右二)舉辦榮退,與師母李淑玉醫師(右三)及夫婿林仁混教授合影。
從喝采的夢中驚醒
在1969年將從美國留學回台的某一天,我夢見一個很大的講堂擠滿聽眾,我演講完畢,一陣喝彩,把我從夢中驚醒,我想這是潛在意識呈現事實的局面。回想我剛上大學時,那一股熱誠及求知慾特強的模樣,不久後,極度心灰意懶,因為許多課程,在認真的上完一節課後,只抄黑板上不甚瞭解的幾行字,當時沒有麥克風,有些老師以不標準的國語,聲音很小,坐在第一行也聽不清楚的痛苦上課。我理想中的大學教育直到留學美國才實現,這種強烈的感受,讓我有一股熱誠,期望回台後能帶動教學,不要讓學生再受苦。
我承認我作事及唸書速度很慢,因此我確實發許多的時間準備課程,我除了在大學部及藥理研究所與藥理科老師,共同平均分擔上課外,在1990年,臺灣第一所毒理學研究所成立,我擔任創所所長後,又與毒理所老師也平均分擔所有的課程,因此,我一人所擔任的課程,是二倍以上,但我樂此不疲,現在我將退休了,若有需要有機會,我仍願再教,眼看目前群策群力追求卓越研究計劃的狀況,是否會影響教學品質?這是讓我提早擔憂的事情,為了提升研究成果,過分重視卓越研究,是否會影響教師們準備上課的時間分配?我平均有一半以上的時間發在教學(包括指導研究生),我覺得為了提升研究,同時也要重視教學,最好的辦法是爭取更多的教師名額,如美國大學,各科系有足夠的教師名額,每位老師只上他專長的課程,很輕鬆又教得特好,也因此能投入研究的時間相對的比較多。
師恩難忘
故歐陽兆和院士,是我唸藥理所的啟蒙教授,他是我所遇過最敬佩老師之一,是一位最能忍辱謙恭有禮從未發怒的好老師。張傳炯院士是傳授給我,使用澱粉糟電泳成功分離赤尾鮐蛇毒中促凝血及抗凝血成分的老師。而故李鎮源院士是當時的藥理所所長,統管所內的研究,他教導我最多,直至我留美回國後共十多年,最能引導啟發我全心全意投入教學及研究的老師,當時,藥理科只有這三位院士與我共同擔任藥理課程,因為這三位老師不但研究傑出,教學也是醫學院最優良,因此,我得加倍努力,當時藥理教學在醫學院是被學生評估為第一。
愛的教育
藥理所從故杜聰明院長創所後,全體教職員工都是男士,我是第一位女教授,我覺得女人與男人有所不同,在眾多偏重課堂上的教學外,我深深覺得醫學院的學生,畢業後,服務對象是病人,視病如親最重要,如何培養學生博愛的精神最重要,我理想的醫學院是師生間如一家人,讓學生踏入醫學院後,就深受溫馨的環境薰陶,從師長關愛學生的態度學習,等畢業後,他們也會很自然的效法,去關懷病人,因此,自從有導師制度後,我一直自願當導師,在七年前,醫學院為了更落實導師制度及訓練學生從關懷我們自己的環境及美化校園的服務課,我一直非常樂意自動當導師,希望上課外,也能多些機會,與學生相處,灌輸我的理唸。藥理課程是醫學院最難唸的課程之一,修課的學生很害怕不及格,當我是藥理科主任時,難免有學生來訴苦,若藥理不及格,就不能修其他課程,因此就會慢一年或更久才能畢業,我很誠懇的對他們說,我們是如此的努力教,你們更應努力的學,若不及格,你應檢討自己,自願再修一次。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有人來訴苦,擔任六年科主任,卸任後二年,有一天,有人叫我,說是有位學生家長要找我,那位家長告訴我,他是從日本來的,特地來訪問我,他的女兒告訴他,我很關懷她,才使她通過藥理,順利畢業,這才讓我想起一位女生每當考藥理時,就緊張失眠到不能參加考試的狀況,我知道後,就私下安撫她,當時我不知道這動作對她所產生的作用有多大,直至六年後,從他父親口中才知曉。醫學院校區除醫學系訓練醫師人才外,有藥學系,我對藥學系學生也多一份關懷,上藥理課時,會多講一些新藥發現史,以前也常在藥刊寫文章,鼓勵並指引藥學系學生畢業後作研究的路徑,另外,給護理系二年級上藥理課,我盡量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教她們,我很能感受她們活潑但認真上課的精神,有一年,父親中風住院時,我才深入瞭解醫療體系的種種狀況,因有感而發,寫一篇文章在中時報發表,其中一段是有關護理師是專職的重要地位,絕不是打雜的,沒想到那段話竟被許多大醫院護理站用紅筆框起來,貼在醫院佈告欄,據說當時從來沒有人寫文章重視護理師(俗稱護士)的職責,事隔十多年後,目前似乎仍需要更多的人來重視及關懷此問題。
蕭水銀(前排右一)與學生1986年合影於研究室。後排左起:林瑞生(現為中山醫學大學藥理科主任)、陳青周(現為本校藥理科教授)、劉興華(現為本校毒理科教授)、吳永基醫師。前排左二:符文美(現為本校要理科教授),右一:鍾興建醫師。
心直口快實事求是的後果
我的研究完全是為訓練研究生如何腳踏實地求真求實的精神為出發點,每位學生包括助理,我都親自教導,有人笑我效率太差,但我堅持到今日,由於我心直口快的個性,自認為誠懇的批評幾句或善意勸導,有些學生能夠瞭解老師苦口婆心,畢業後,會感恩,但是否也有少數學生不諒解?不得而知。有一次,我很驚訝外子公開說我每當他獲獎人人稱讚他的時候,我總會給他澆冷水,讓他保持清醒,憑良心我全無給他澆冷水的記憶,現在回想起來,或許出自於一番我求真求實仍覺有再精進的勉勵的話吧!記得在小學三年級上算術課,老師在黑板演算,算錯了,我馬上舉手指正,當場老師沒說什麼,但在當天下午下課後,老師叫我班長留下,然後不說任何理由,叫我站在教室後面,面壁三十分鐘,當時小小年紀受創很深,不知自己犯什麼錯誤被罰站,現在回想起來,是否與上算術課,指正老師算錯,沒給老師面子而受罰?大家知道我喜歡發問,討論學術研究時,不論是師長或有權威的人,照問,是否在這期間,有執著於他的理論想法的人,經我一問,被誤認大逆不道,有機會就給你好受,也不得而知。不過我一直維持赤子之心,秉承故李鎮源院士的嚴謹的治學態度有關,大家都知道他的門下幾乎每人都被他罵過,所幸我從來沒被他罵過,或許我們的理念及作法相近吧!不過我最慶幸的是外子耐受力最強,只把它當撥冷水清醒劑看待,此情此境才能真正體會凡事包容、凡事容忍的真諦。
我的研究
我的研究稍有成果,應歸功於師長、父母及外子的支持,感謝國科會的資助及學生的努力,我的研究領域似乎範圍很廣,雜亂無章,其實,出發點只有一個:「為什麼我們身體的細胞需要鈣調控多種功能?」,從碩士論文研究蛇毒對血液凝固需要鈣,博士論文研究升壓素受體(被Science Editorial Boad 1976認定為當時研究荷爾蒙受體三個傑出研究之一),以至於蛇毒心臟毒素使肌肉攣縮及神經毒之作用等均與鈣有關,為了更進一步瞭解鈣與其他金屬離子之生物活性差異性,因此,我們得以首先發現重金屬是神經毒的特效解毒劑,比美抗蛇毒血清,另外,我們對於硫化汞(中藥硃砂)是藥抑或是毒的問題,也首先提供一些科學證據。我目前就要退休了,其實我仍保持一股熱誠作研究,不知我今後是否仍有幸,能如以前幸運際會,再創更好的研究成果?
勉勵年輕學子
我多麼期望這篇真情流露的短文,能夠給你們一點啟示,總觀我一生實在很平凡,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的來到,或許應歸功於凡事誠信、博愛、堅毅及不畏困苦的精神,雖然研究成果,尚未達到卓越的境界,但求能專精指導學生去作研究,數十年如一日。總之,真的感激臺大造就我一生。
蕭水銀小檔案
學 歷:
1957-1961 臺大醫學院藥學系
1961-1964 臺大藥理學研究所碩士
1966-1969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藥理研究所博士
經 歷:
1961-1964 臺大醫學院藥理學科助教
1964-1966 臺大醫學院藥理學科講師
1969-1971 臺大醫學院藥理學科客座副教授
1972-1974 臺大醫學院藥理學科副教授
1981-1981 美國舊金山加利福亞大學荷爾蒙研究所研究員
1985-1990 臺大醫學院藥理學科教授兼主任、所長
1990-1993 臺大醫學院毒理學所教授兼主任、所長
現 職:
1975-目前 臺大醫學院藥理研究所教授
1990-目前 臺大醫學院毒理研究所教授
榮 譽: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987-1989, 1990-1992, 1993-1995)
國科會特約研究獎(1996-2001)
中山學術獎(1985)
杜聰明博士紀念演講獎(1987)
臺灣醫學會總會特別演講:蛇毒毒素之研究對基礎及臨床醫學研究之啟示及貢獻
學 會:
國科會環保小組及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1988-1996)
歷屆中華藥理學會理事
歷屆中華民國毒理學會理事
基礎神經學會理事長
研究領域:
藥理學、毒理學、重金屬毒理、藥物受體、細胞訊息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