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傳統節氣而言,進入農曆七月,遇到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秋,古書上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從立秋開始,秋天可以說就逐漸來臨了。與綠映的夏天相較之下,雖然秋天的景象是蕭索的,但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定律之下,永遠會有活躍於各個時節的生命,所以無需擔心無花可賞;另一方面,秋天也是收成的季節,許多植物雖已褪下鮮豔奔放的花色外衣,卻轉由樸素豐盈的果實所取代;然有些植物可能果實比花朵更具有觀賞價值。本期即將邀請您一同來欣賞這些選擇在萬物開始要凝聚內斂的季節裡,花枝招展、嶄露頭角的秋季開花或結果植物!
【水黃皮Pongamia pinnata】
春天到日本賞櫻,坐在櫻花樹下野餐,是一件很美的事,但若沒這樣的機會,等到秋天,來臺大校總區小小福旁、共同教室前面的用餐區,坐在木椅上,一樣可以邊用餐邊欣賞水黃皮紫紅色的花雨灑滿地,也是挺愜意的。水黃皮蠻好辨認的:漆黑的樹幹上、長滿油油亮亮的羽狀複葉,初秋或晚春時開著一串串紫紅色的花朵;水黃皮的花朵雖然沒有櫻花的輕盈,但也有屬於他的另一種風情。水黃皮除了小小福附近的兩株外,另在一號館的東向門旁有一株以及電機學院南側門外分布一排。
水黃皮綻放紫色的花朵。
水黃皮為臺灣原生植物,原產於恆春半島、台東、蘭嶼和澎湖望安,亦分布於中國大陸南部、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澳洲。水黃皮因常生於水邊、海濱,加上葉形似芸香科的黃皮,故名「水黃皮」;水黃皮又因樹性強健,根系發達深入土中、頗耐風吹,故又有「九重吹」之稱。水黃皮姿態優美、枝葉濃密而葉面呈亮綠;春秋兩季開花,盛花時成串密生的紫紅色花朵,在枝頭怒放,搭配濃綠的枝葉,甚為美觀,花後落英繽紛,亦別有一番風味。水黃皮的果實是夾果,刀狀長橢圓形,扁平而厚,具有通氣組織,木質化的果皮成熟時不會裂開,一經掉落便可以在海上或水面漂浮,藉由水流傳播以繁衍下一代。惟水黃皮全株具毒性,其中以種子和根部毒性較大,有催吐及毒魚的作用。其種子搗研或搾油後外用,可治療皮膚癬疹。
【臺灣海桐Pittosporum pentandrum】
在椰林大道園藝系館前,杜英和錫蘭橄欖樹叢中藏有一株枝梢掛著一串串綠色果實的樹木,那是臺灣海桐,沒仔細看不容易發現,再來等這些綠色圓形果實熟了,轉成金黃色,可就亮眼了!另外,在舊植研大樓(現為臺大校友雙月刊辦公室、心理輔導中心等單位)的門口亦有一株;還有在研一舍前草地上的眾多樹群中也有一株臺灣海桐,就在研一門口正對面。
臺灣海桐,金黃色果實妝點秋色。(圖片取自《觀賞樹木200種》,薛聰賢編著,1995)
臺灣海桐為原生樹種,原生臺灣南部海岸森林、蘭嶼,亦分布在菲律賓、印度一帶。臺灣海桐樹皮綠白有明顯的氣孔,葉子叢生在枝條頂端,葉卵形或長橢圓,兩端銳,全緣或波狀緣。值得一提的是:臺灣海桐油亮的葉子經搓揉後具有濃郁的芳香,亦有人認為酷似「鞋油」的味道。臺灣海桐於晚春到初夏時開花,花雖小而白色,但頂生於樹冠的圓錐花序,亦十分可觀;尤其花開時香味四溢,飄香數里,因此恆春一帶俗稱「七里香」,也有人稱之「十里香」。然而臺灣海桐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其艷麗的果實:秋天時一粒粒圓球狀的果實成串掛在枝梢,成熟時呈金黃色,十分耀眼;裂開後露出紅色種子,不僅能供插花素材,連鳥兒也嗜食。因此臺灣海桐既有觀賞價值,又是誘鳥植物。臺灣海桐除供做盆栽、庭園樹,因為耐鹽、耐風,亦可作為防風定沙樹種。此外,臺灣海桐的木材可做農具、手杖和印章;居住在墾丁社頂部落的排灣族人,會用臺灣海桐的根來治療毒蛇咬傷。
【臺灣欒樹Koelreuteria nenryi】
在共同教室旁、農產品展示中心前,和生工系東側門對面各有一株美麗的臺灣欒樹,除了提供過往行人涼爽的遮蔭外,隨著四季的變換,更給予人視覺上的享受,尤其秋天的臺灣欒樹,極具觀賞價值,最是值得人們駐足欣賞。臺大校園內多處可見臺灣欒樹的蹤跡,例如農化系土壤環境化學研究室(農產品展示中心的東邊)前面庭園、生命科學館與鹿鳴堂之間的綠地(鹿鳴廣場)、管理學院前廣場皆有分布,且為數不少,也讓秋天漫步於此的人們增添一份浪漫情懷在心中。此外,在農藝系館正門前東邊有一株;西邊有三株,和一株高大的苦楝樹種在一起。
臺灣欒樹,臺灣原生樹種,已被評為世界級的優異花木。
臺灣欒樹是臺灣的原生樹種,而且只特產於臺灣,其他地區不分布,但由於其樹形優美、四季變化強烈、且花、果深具觀賞價值,因此被評為世界級的優異花木,亦被列為全球亞熱帶名花木之一。臺灣欒樹分布於全島低海拔的闊葉樹林中,尤其是陽光強盛的向陽坡地。臺灣欒樹因大形的羽狀複葉形狀和苦楝(楝樹)頗類似,因此別稱「苦楝舅」,其實臺灣欒樹為二回羽狀複葉,但小葉互生、小羽片近對生且葉柄基部膨大,新葉為紅色;而苦楝為二~三回羽狀複葉,小葉對生、小羽片亦對生且葉柄基部不膨大、新葉淺綠色。此外,苦楝春天開淡紫色小花,秋後結黃色果實;而臺灣欒樹則於秋天開滿燦爛的黃色花海於枝頭,花後隨即發育為膨大的紅褐色蒴果,因此在其落葉前可同時欣賞到綠葉、黃花、紅果所構成之三色動態變化的景觀,饒富自然情趣,值得仔細欣賞,因為每一次看到的景象均不太一樣。
欒樹自古即為景觀名樹,因其種子黑漆渾圓,可製成佛珠,故寺院亦常喜植之。臺灣欒樹是臺灣特產植物中極富觀賞價值的樹種,值得多加推廣栽植。
【美人樹Chorisia speciosa】
走在小椰林道上,路經女八、女九舍時,會與一整排有著綠色樹皮、且樹幹長有瘤刺的樹木相遇,掌狀的綠葉、紫紅色的花朵輝映著秋天的藍空,她們有著很吸引人的名字--「美人樹」,只要和有「英雄樹」之稱的木棉比較一番,就不難瞭解其「美人樹」名稱的由來囉!
美人樹原產於阿根廷和巴西,於1967年顧元亮氏由美國引入臺灣。美人樹和木棉的樹形有點類似,均為主幹直立,側枝輪生,莖幹具瘤刺。然而,木棉之葉片較大且枝條硬挺有陽剛氣息,是為「英雄樹」;而美人樹則葉較小,且枝條稀疏而柔美細弱,故以美人名之。而且,美人樹的樹幹綠色且基部肥大呈酒瓶狀,故亦有「酒瓶木棉」之稱。美人樹除了會大肚子外,其開花期也和木棉不同,木棉是春天未長新葉前開花,花為橙紅~橙黃色;美人樹是秋天葉片未落前開花,花一般為紫紅色,但另有白花品種。
盛開的美人樹。
秋天時的美人樹是最值得欣賞的:枝頭開滿紫紅色花朵,姿態嬌媚溫柔,真像個道道地地的大美人;到了冬天,樹葉已落盡,只剩枝頭垂掛著一顆顆綠色的果實;到隔年春天,成熟的褐色果實會開裂而露出棉絮,經由風吹的力量,綿絮帶著種子可飛翔到遠方。此種種子的傳播方式和木棉一樣,因此美人樹的綿絮也如木棉一樣,可作為棉被或枕頭的填充物。
【海芒果Cerbera manghas】
海芒果,顧名思義,就是與海和芒果有些關係,但是千萬得小心,他雖然長的像芒果,但卻和芒果一點親緣關係都沒有,可別一時嘴饞而得不償失哦!因為他全株具毒,所以海芒果是一種只適合用眼睛欣賞的植物。就在新生大樓與生化館中間有一株高大的海芒果,潔白的花瓣配上紅紅的花心,襯著綠油油的葉,相當亮麗而搶眼。
海芒果,台灣原生的海濱植物,白花綠葉,清爽怡人。
海芒果是臺灣原生植物,分布於恆春半島、蘭嶼和東北部的海岸叢林,亦原產於中國大陸、東南亞、琉球等地,其果實和水黃皮一樣,可隨海漂流傳播,是典型的海邊植物。海芒果由於其葉形與果實(核果)均類似芒果而略小,又喜歡生長於海濱,故稱「海芒果」或「海羨仔」。海芒果植株翠綠蒼勁,葉叢生枝端、葉片光亮,花期很長,從晚春至冬初有兩個盛花期,花為頂生聚繖花序,白花紅心,花後結卵形平滑的核果,幼果為綠色,成熟時轉為紫紅色。因此,海芒果是樹形、葉、花、果均具觀賞價值的優良觀賞樹木。然海芒果全株具毒性,尤以果實的核仁毒性最強,誤食之後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手腳麻痺、冒冷汗、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可能致命。因此若栽植於公共場所,應加以警告標示,以策安全。海芒果木材質地輕軟,常用來製作箱櫃、木屐和小型器具。
【洋紫荊(紫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
臺大的醉月湖,除了她那淒美的傳說、波動的湖光,更有湖畔眾家花木更迭不息所織就的「美色」,一起醞釀成了醉月湖令人流連忘返的意與境。從春天芬芳淡黃的蒲桃花;夏天花枝招展的紫薇、火紅的珊瑚刺桐與仙丹花、鮮黃亮眼的軟枝黃蟬;到了秋天,就輪到醉月湖北側的海洋所前,三株頗大的洋紫荊登台演出了!由洋紫荊所妝點出的景致是綠葉叢中的粉色朵朵,彷若千百粉蝶棲息於樹叢似的!校園內其他地方如應用力學館南側、四號館正門東側、農藝系正門東側、新總圖和農藝系間的草地上都可尋得洋紫荊的芳縱。
洋紫荊花期從秋冬到早冬。
洋紫荊原產於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和馬來西亞一帶,臺灣於1903年今井兼次郎由夏威夷引入。目前在北部地區栽培較羊蹄甲普遍。洋紫荊可能因其為外來引進且花形像中國原產的紫荊(為蘇木科紫荊屬植物)而得名。洋紫荊的葉子和同屬的羊蹄甲頗為類似,均在葉前方分成兩裂,但羊蹄甲葉色較綠,葉片小而厚,先端鈍闊,葉面平順;而洋紫荊則葉色黃綠,葉片大而薄,先端尖銳,葉面具波浪狀。洋紫荊又名紫羊蹄甲,其實其花色亦淡紅至紫紅,與羊蹄甲差異不大,但花形則有所不同,洋紫荊花開時五片花瓣較狹長且彼此分開;而羊蹄甲則五花瓣較寬大且基部重疊。開花期洋紫荊為秋至早冬,其英文名亦稱「秋開蘭花木」(Fall blooming orchid tree);而羊蹄甲則在春天。此外,洋紫荊樹形比較高大,花後所結豆莢(果莢)量亦較多。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就外表而言,桂花真是其貌不揚,就是那種平凡,不會讓人想多瞧她一眼,但只要去親近、瞭解她,又很容易被她深深吸引,感覺到她的與眾不同,這全是因為她那芬芳幽雅的氣息!校園內數量最多、植株最大的桂花群,就在基隆路園藝系造園館後方的草地上。另外在實驗動物館正門兩側、獸醫館正門兩側、微生物館前方一整排、應用力學研究所北側門的兩邊也都植有整排的桂花。
八月桂花香。
桂花原產中國大陸西南部和日本,約於1700年間由華南引入臺灣,目前各地普遍栽培。桂花是中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栽培歷史已有2500年以上,桂花因其葉脈形如圭而稱為「桂」;因其材質緻密、紋理如犀而名「木犀」;因其自然分布叢生於岩頂之間而名「岩桂」或「巖桂」;因其飄香清遠而謂「九里香」。桂花之芳香古今聞名且具有幾分詩意,故詩人墨客對桂花多所讚詠,如李商隱詩云:「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桂花大多以秋季最為盛開,正所謂「秋桂飄香」或「八月桂花香」,因此農曆八月又稱「桂月」。桂花因栽培歷史久遠,品種繁多,常見的品種有金桂(花色金黃,香氣濃)、銀桂(花乳白色或淡黃色,香氣頗濃)、丹桂(花色橙紅,香氣稍淡)和四季桂(花乳黃色,香氣最淡但花期最長)。桂花是有名的香花植物,除供觀賞外,桂花還可以泡茶、釀酒、製成桂花糕、桂花元宵等可口點心,據說常服用有養顏美容和生津化痰的功效。此外,桂花也是台南縣的縣花。
【黃梔花(梔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
從研一、研二舍的側門進入臺大,在舊植研大樓(現為臺大校友雙月刊辦公室、心理輔導中心等單位)的圍牆外側即有一整排的黃梔花,若是在春天路過此地,黃梔花會用她那香香甜甜的氣息來迎接你,但現在已是秋天了,她那淨白的、鵝黃的花朵早已功成身退,著掛枝頭的是經蛻變後的果實,綠綠黃黃的,或多或少向你訴說著她這些季節以來的收穫。另外在保健中心正門兩側亦可見黃梔花的芳蹤分布。此外,走一趟醉月湖,漫步到北側的草地上,也會發現一群的黃梔花,樹上結了不少的果實哦!待果實們都成熟轉黃了,就更可觀了。
黃梔花的熟果,像極了古代酒器「卮」,故得名。
黃梔花為臺灣原生植物,分布於海拔1600公尺以下的山區至平地,亦原產於中國大陸、日本和越南等地。黃梔又稱「梔子花」,「梔子」一名的由來是因其果實的形狀很像古代的一種盛酒的器具「卮」的緣故。又因花朵初開時為白色,近凋謝時轉為黃色,果實成熟時亦為黃色,因此又稱「黃梔花」。黃梔花的葉片為對生革質葉,全緣且具有光澤;花期為春季,自小枝開出大形白色的花朵,花瓣肉質潔白、芬芳撲鼻,柱頭大而顯著,落花前變為黃色;果實長橢圓形,外有縱稜5-8條,成熟時呈黃紅色,引人注目。黃梔花的葉亮、花香、果奇,為葉、花、果兼美之觀賞花木,亦是有名的香花植物。除觀賞外,黃梔花的花亦可做為茶葉的香料;果實黃熟時可浸提黃色染料,用於食品(如池上便當裡的「黃蘿蔔」)、染織物(如古時候皇帝的黃龍袍)和木材以及繪畫顏料等。另果實在中藥上稱為「梔子」,為清熱、瀉火、涼血藥,具有利膽、鎮靜、解熱、降溫之作用。此外,木材可供雕刻及製農具。
【盾柱木Peltophorum pterocarpum】
逛完了臺大校園,若從辛亥路校門離開,必然會注意到圍牆外、辛亥路旁有一排行道樹,就在綠綠的樹頂上染著鮮豔的色彩,有的黃、有的紅、有的是黃紅交織,其實她們是相同的植物----盾柱木。在這秋天的天空下,她們鮮黃的花色演出已近尾聲,而漸由紫紅色的莢果取而代之,繽紛熱鬧地妝點著熙來攘往的辛亥路。
盾柱木的黃花和紫莢果叢生樹端,相互輝映。
盾柱木原產熱帶亞洲、澳洲和美洲,於1898年福羽逸人氏由日本引入臺灣。在嘉南一帶栽培普遍。盾柱木花黃色,具芳香,花柱長而彎曲,柱頭盾形故名之「盾柱木」;另因其盛夏開花時,滿樹黃花叢生在樹冠頂端,有如黃色火焰燃燒一般,故新加坡稱為「黃焰木」(Yellow flame),並廣植為市街行道樹。盾柱木因樹性強健,栽培容易且生長快速,因此在台北地區栽培亦日益普及。盾柱木不僅黃色小花叢生枝頂引人注目,花後結莢果,莢果扁平有翅,果色紫紅,亦叢生枝頂上,與花一樣深具觀賞性。此外,盾柱木為二回羽狀複葉,仔細觀察一下其小葉,可發現每片小葉中肋下半部(近基部端)較小,上半部較大,亦為有趣的辨識特徵。(圖片取材自《公共植物》,黃永傳等合著,1999年出版,有意購買者請洽臺大園藝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