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近日政府擬收回大學土地與眷舍的作法,陳校長提出說明文,籲請政府應視大學為國家發展之一部分,才能進行整體規劃,支持大學永續發展,再者,臺大近年在配合政府政策,諸如實施校務基金制度、推動公共建設、保存文化資產等各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期政府考量學校之特性,讓大學有較大的自主管理空間,協助臺大的長遠發展。
電資學院創院迄今已六年,新任院長貝蘇章教授於<電機資訊學院的概況與未來展望>文中,簡述該院在學術研究及產學合作的成績,並從研究、教育、行政、合作等四大面向提出具體發展目標,期群策群力,邁向世界一流。
關仔嶺的水火同源令人稱奇,但您可知其所以然?除了天然景觀,泥火山還具有取代石油而成為本世紀新能源的潛力,請看本期「學術發展」,由楊燦堯教授帶您一探究竟。
本刊編委陳汝勤教授是地質系校友,學成後返校任教多年,他成立了地球化學實驗室,引進臺灣第三台原子吸光儀等,在學術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更親身參與了臺大校園民主發展的可貴歷程,本期以<臺大人談臺大事>一文與您分享。
民國五0年代之前,甲狀腺腫是臺灣常見疾病之一,民國56年以後,政府在食鹽中加碘,減少了可能罹病的病因,但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甲狀腺疾病仍很多,因此「保健天地」特別請張天鈞教授告訴您甲狀腺的功能與作用、疾病與治療以及保健之道。
本期「我的青春記事」專欄,邀請蕭水銀(藥學系)、郝明義(商學系)、王如玄(法律系)三位傑出校友談個人的臺大經驗。
「二年級生」蕭水銀,在臺大四十六年,待人處世和做學問一樣,實事求是。文中敘述與師長、學生和另一半互動的小典故,在在表現出她的赤子之心。
「四年級生」郝明義,從韓國遠颺來到臺灣,在臺大四年,對本科課業記憶不深,可是卻覺得收獲很多。校內形形色色,「具體而微地呈現了臺大開放的精神與氣氛」,這就臺大迷人之處!
「五年級生」王如玄,一個憤世疾俗的女生,投身環保、婦女和言論自由等議題,將公平正義視為生命實踐的一部分,活出自我,即使青春易逝,智慧卻是與時俱增。
「椰林風情」本期帶您欣賞秋季開花植物,讓您暫拋暑熱,感受秋之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