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臺大校慶活動紀要
2002年11月15日是臺大創校七十四週年紀念日。當天,校友總會辜振甫理事長、教育部黃榮村部長、前校長孫震教授與各界貴賓、校友、師生們齊聚本校新體育館,同賀臺大生日快樂。陳維昭校長首先以<對現代知識份子的期許>為題致詞,為校慶揭開序幕,隨後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予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以及書卷獎給學業成績優異的同學,其中,腦性麻痺的資工系孫嘉樑及坐輪椅的昆蟲系莊士欣同學今年都獲獎;他們克服身障,追求學問的努力令人感佩!
台大於11月15日晚間假新體育館舉行校慶餐會。(攝影/郭英雄)
*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獲頒名譽博士學位
李遠哲博士是繼辜振甫先生之後,第二位傑出校友獲頒母校名譽博士學位。李院長於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其學術成就舉世公認;1994年回國任職中研院院長,對提昇國內研究水準不遺餘力;同時更積極參與國家及社會改革,足為知識份子表率;因此,母校特別在校慶日授予名譽博士學位,表達最崇高之敬意。
李遠哲院長致辭時表示這是他2002年所獲頒的第六個榮譽博士學位;不同的是,這是母校所授予的名譽學位,讓他的心情更為複雜;在激動之餘,還有些許的不安。李院長進一步指出,面對全球化、族群及文化衝突、環境污染、能源短缺等諸多問題,他對於高等教育能否解決這些問題缺乏信心,這就是他之所以不安的原因。李院長以此期許臺灣大學的師生們扮演好「高等教育龍頭」應有的角色,幫助全人類邁向康莊大道。
*前校長孫震以「回歸誠信與公義」為題演講
前校長孫震以貴賓身分發表<回歸誠信與公義>演講,他從近年企業的弊端切入,指出當前經濟的困頓正是人類為過去貪圖暴利的行為所償付的代價。挽救之道在回歸倫理,以健全的社會制度、公正嚴明的司法,以及明辨是非的社會重建倫理體系;在倫理的基礎上,個體與群體的利益相一致,個體的努力促進群體的利益,而群體的利益可以與所有個體分享;而教育則必須兼負起此一重任。
*嘉賓雲集 校慶餐會六百多人出席
一年一度的校慶餐會於校慶日晚間在新體育館盛大舉行;會中同時舉辦林百里董事長捐贈「電資學院大樓」簽約儀式。當晚計有校友總會辜振甫理事長伉儷、教育部黃榮村部長、孫震前校長及中研院副院長許倬雲伉儷、僑委會主委張富美女士等六百多位校友暨各界貴賓出席這場盛宴。
陳維昭校長在餐會上歡迎校友們返校為母校慶生,同時也感謝校友們給予母校「追求卓越」各種支持與鼓勵,而臺大也不孚眾望,他以去年(2001)臺大教師發表了「SCI論文」2400篇為例指出,這在亞洲除日本少數大學之外,其他大學都難望其項背;然在欣喜之餘,對於臺灣的大學在「量」上不斷擴張,導致「質」的低落卻又感到憂心。因此,對於廣達電腦公司林百里董事長慨捐電資學院大樓,他代表全體師生致上由衷謝意。
*電機系校友林百里捐建電資學院大樓簽約
11月15日晚間校慶餐會上,在數百位校友及各界貴賓的共同見證下,廣達電腦公司董事長林百里校友與臺大完成捐贈母校電資學院大樓的簽約儀式。
林董事長是香港僑生,本校電機系畢業,在臺灣創業有成。三年多前得知電機系教學及研究空間嚴重不足,決定捐贈一所大樓回饋母系。該大樓佔地3,440坪,規劃有17間教室、36間實驗室、45間研究室以及大型國際會議廳。2002年10月發照,即將破土動工,並由林董事長命名為「博理館」,取其博學明理之意。(取材自《臺大校訊》2002年11月20日682期)
林百里(左)於11月15日校慶餐會上與母校簽約捐贈電資學院大樓。(攝影/郭英雄)
■臺大尊賢館開放訂房及餐飲服務 歡迎校友及教職員工生多加利用
尊賢館將於92年元月開始委外營運,歡迎本校校友及教職員工生預約訂房或餐飲(享有定價七折之訂房優惠),亦歡迎社會各界人士預約,洽詢電話(02)2732-6838陳協理,太平洋立德旅館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尊賢館係吳尊賢文教基金會於民國88年捐贈本校二億元興建而成,整棟建物地上十層及地下一層停車場,建築面積約1,037平方公尺,總樓板面積7,703平方公尺,規劃有72間套房、會議室、餐廳、交誼廳等空間。
國立臺灣大學尊賢館委外經營,是教育部推動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第一個成功的BOT案例。本次委外經營由太平洋立德旅館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勝出。該公司表示將投入近五十位具餐飲、旅館專業能力人員,以及超過三千萬元的資金來經營此一會館。屆時本校師生與來訪貴賓皆能享有專業且貼心的餐飲與住宿服務。此外,為回饋本校教職員工生,該公司提供了前三個月百分之七十優先訂房權,營運期間第一年有定價七折之住宿優惠,而自第二年起依前一年客房平均實收房價八折優惠,餐廳部分給予九折優惠,團體訂餐另有優惠。而在本校校慶該週則給予全校師生客房定價五折、餐飲七折之特惠價格。校友返校參加活動亦享有優惠,詳情請洽校友聯絡室(02-23661058)。
為感念吳尊賢先生對臺大及社會之貢獻,尊賢館一、二樓後半部保留約730平方公尺,由本校與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共同設置「愛心世界展示室」,展出各界愛心人士事蹟。並於2002年12月28日吳老先生冥誕舉行落成捐贈儀式,以及愛心世界展示室之開幕啟用。
如有訂房需要者,請撥電話:(02)2732-6838洽詢,相關資料可上網查閱:http://140.112.160.72/yeh1/Wu_demo/index.htm。(取材自臺大經營管理組網頁)
■臺大藥學系五十週年 系慶於7月堂堂登場
「臺大藥學系五十週年慶暨美洲華人藥學會第六屆國際研討會」將在2003年7月31日~8月3日登場,主題為:二十e世紀藥業發展之創新與挑戰。大會Logo為NTU Pharmacy 50th Anniversary,Slogan為「藥學半世紀,濃濃楓城情」及「臺大藥學半世紀,傑出校友遍國際」。
為了讓五十週年慶活動能盡善盡美,籌備會早在2001年7月即已展開,各項工作在籌備會主任委員許章賢校友(13屆)、秘書長方承猷校友(20屆)的大力奔走下已陸續準備就緒,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動員、動員、再動員。2002年8月9日於臺大校友會館擴大舉行第六次籌備會,從第1屆到第45屆畢業生的各屆聯絡人齊聚一堂,當晚即募得近百萬元。
至於海外系友的聯繫工作,4月25~26日在香港舉行「臺大藥學系系友聯誼會」,陳基旺主任及許章賢董事長專程飛往參加,報告五十週年籌備會之進度。8月16日~18日,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北美臺大醫學院校友會年會,陳主任、許董事長、高純琇教授及方秘書長四人與會。許董事長會後並轉往紐澤西州華盛頓DC等地,與北美各地區的系友們會晤,並當面邀請各地系友組團返國參加五十週年慶典。預計2003年8月1日大會時,僅北美一地就有超過百人返臺參與,共同慶祝臺大藥學系半世紀來的榮耀。
「臺大藥學系五十週年慶」呈現的方式是動、靜態活動兼而有之:除了國、內外學者專家的演講、座談外,還特別舉辦了五十週年盃球類比賽、晚宴、旅遊等,充份展現了藥學人會讀書也會玩的特質。其中依大會主題:「二十e世紀藥業發展之創新與挑戰」安排的精采演講,從國外到國內、從學術到生活,共分為下列六組:
一、ACPA美洲華人藥學會國際研討會:首度由國外來台舉行。
二、藥學科學組:國內外系友在基礎藥學科學領域研究成果的發表。
三、藥事執業組:國內外系友在醫院藥學與社區藥學執掌經驗分享與研究成果發表。
四、生技製藥與創投組:臺灣製藥生技產業之現況與發展、藥物科技與創投、藥物倫理與法律之爭議與趨勢等。
五、藥事法規組:針對目前CGMP所衍生之藥品查驗登記與相關法規。將與衛生署藥政處合作,舉辦一天半的研究講習會。
六、藥園外人生組:五十年來臺大藥學系的系友們除了在藥業、生技、學術等各領域有傑出表現外,跨領域的成就也令人讚賞。究竟他們是如何做到的?請一起來分享他們的人生哲學。
二十e世紀藥業發展之創新與挑戰為何?「臺大藥學系五十週年慶暨美洲華人藥學會第六屆國際研討會」中將有答案。(圖文由藥學系提供)
藥學系系友們於2002年北美台大醫學院校友會上與陳校長合影。
第1界系友陳瓊雪教授(坐)與第45界系友林志昌合照,象徵藥學系的世代傳承。
■「臺大人叢書」的誕生
文/張秀蓉(「臺大人叢書」總編輯)
很高興「臺大人叢書」第一本面世了。四年前,為慶祝本校創校七十週年,我們曾經出版《臺北帝大的生活》,獲得校友及臺灣史研究者的熱烈迴響。有感於本校是臺灣首創大學,而且一直又是臺灣學術界的重鎮;我們為國家培育了十六萬多的人才。無論是海內或海外,我們的校友在社會上都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國內,過去幾十年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各方面都經歷了快速發展,臺大人在各個領域均扮演了領袖群倫或推波助瀾的角色。因此臺灣大學的歷史已經成為臺灣近代發展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然而,至今我們沒有一部完整的校史。最近在校方研發會的推動下,各系、所、院已陸續整理出自己的歷史,這是一個起步。四年前,我們規劃「臺大人叢書」時,基本上是希望為未來編纂臺大校史保存一些臺大人口述或自述的歷史資料,同時也要呈現臺大人與臺灣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各方面發展的具體貢獻。所以我們在規劃時,朝兩個方向思考。一是以“世代”順序為考量。例如,第一本(即本書)主要以由台北帝國大學過渡到臺灣大學這段時期擬定訪談或邀稿對象。另方面,以貢獻作考量。例如,第二本書將推出「臺大人與臺灣高等教育」。我們希望經由這兩種規劃方向,交錯出版一系列的叢書,其目的是在檔案文獻之外,借由受訪者的觀察及主筆者的文字,來呈現臺灣大學的發展歷程,以及臺大人在臺灣社會的重要貢獻。
經過種種努力,我們終於克服了重重困難上路了,而於2002年校慶前夕出版了《從帝大到臺大》這本書。我們首先要感謝本書的受訪前輩及一些惜墨如金的前輩們接受我們的邀請,與大家分享了他(她)們在臺大的黃金歲月與對臺大難以割捨的感情,我們在此獻上誠摯的祝福。
「臺大人叢書」出版計劃是我1999年8月退休前向陳校長提出的最後一個計劃。在此,我特別懷念此套叢書的建議人-已故電機系馬志欽教授。當我們籌措到經費可以開始本書的作業時,他的身體已被癌細胞侵蝕到不能接受我們的訪談了。未能讓馬教授看到此書出版,令我感到非常遺憾。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林秀美小姐鍥而不捨的執著精神應居首功。我們也要感謝歷史研究所學生陳瑋荻小姐、法律系學生陳逸竹小姐(今年已至日本東大攻讀研究所)以及師大歷史所鄭麗玲小姐(今年已至元培科技學院任教)等人協助訪談並撰稿。更感謝親自執筆的前輩學長們,若不是您們的參與,此書將會無法如期完成。
四年來,我念茲在茲的計劃已跨出了第一步。此後我願以本校退休教授的身份,繼續作此計劃的終身義工,謹以此回饋栽培我的母校。(轉載自《從帝大到臺大》張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