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帝大到臺大》是本校出版的第一本臺大人口述歷史。該書匯集了在1930年至1950年間進入臺大就學、服務的校友及師長們的臺大經驗,透過他們對個人生涯的歷史回顧,不僅為本校保存了臺大從1928年創校到光復前後那一段渾沌年代極為珍貴的史料,他們每個人獨特的生活歷練與情感,更豐富了臺大校史的內涵。

《從帝大到臺大》這本書共有十七位臺大人。其中,中文系吳守禮教授、化學系劉盛烈教授及羅銅壁教授、機械系劉鼎嶽教授等四位是臺北帝大時期畢業或入學的校友。吳守禮教授鑽研早期閩南語古語的研究,數十年如一日,而於去年(2001)獲第一屆總統府文化獎的肯定;劉盛烈教授為第一位臺灣出身的帝大理學博士,春風化雨五十年,是臺灣化學界的先導;羅銅壁院士是臺灣從事蛋白質化學研究的第一人,領導臺灣生物化學科學發展有成,除了學術上的成就,羅銅壁教授歷任臺大教務長、大考中心主任等職,對校園建設及聯招改革亦有一定之貢獻;帝大工學部成立得晚,所以畢業生少,臺灣人更只有兩位,劉鼎嶽教授是其一,他拿了兩份大學畢業證書,留校服務,於1950年代曾參與早年之火箭發射。

1950年代前後畢業的校友,有經濟系黃金茂教授、法律系馬漢寶教授、地質系王源教授、園藝系康有德教授、農化系蘇仲卿教授、醫學系葉英堃教授以及前校長孫震教授等。他們都是各系頭幾年甚至第一屆畢業的「資深」校友,在那個物資匱乏、世事紛擾的時代,他們仍能堅定步伐,追求學問,終而在學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黃金茂教授專授經濟思想史;馬漢寶教授專研法律哲學、法理學等;王源教授專研礦床學、資源經濟等;康有德教授最早引進葡萄,對早年臺大山地農場的重建奉獻了相當心力;蘇仲卿教授主持國家分子生物技術研究計畫,為農化系生化研究開創新局面;醫學系葉英堃教授擔任台北市立療養院院長二十年,是跨出校園「溫室」投身社會「荒地」服務的典範;孫震教授1956年才從臺大畢業,在前述師友當中屬最「年輕」者,不過他是經研所第二屆畢業,從他流暢的文筆當中,我們可以窺知早年經濟系發展之梗概。

帝大改制為臺大之初,由於師資不足,廣向各界求才,因此延攬了很多留日及中國學者進入臺大服務,本書收錄了陳奇祿院士與人類學系、李永基教授與獸醫學系、白光弘教授與電機系,以及齊邦媛教授與外文系的一段淵源。陳奇祿院士研究臺灣早期原住民物質文化,卓有聲譽,在藝術文化方面更有深厚之學養;李永基教授專長於寄生蟲研究,尤其對早年臺灣蛔蟲病之防治居功厥偉;白光弘教授參與我國無線電通信科技研發工作最早,對華視及廣播電台之架設貢獻頗多;齊邦媛教授專精英國文學史與翻譯等,近年更致力於英譯臺灣文學,要將臺灣推向世界文壇。

早年,女權不彰的時代,女性鮮少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杜淑純女士則因著父親杜聰明博士的餘蔭,有幸接受大學教育洗禮,成為臺大第一位女畢業生。雖然女大學生少,不過有很多女性協助帝大時期的研究工作,並於戰後繼續在臺大服務,終其一生默默耕耘,是臺大不可或缺的園丁,柯環月女士堪為代表。

他們何其有幸生在二十世紀初葉,即時投身於自然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各個領域,憑著單純而堅定的信念,各自謀得一片天地;透過他們的文筆或口述,為我們勾勒出二十世紀臺灣在政經、文教的發展脈絡,而偶然流露的心情紀事,更讓維昭讀來心有戚戚焉。

本計畫的構想始於四年前,由時任校長特別助理的張秀蓉教授在從歷史系教職退休前所提出。張秀蓉教授深有歷史敏銳度,在校時即力倡「拯救」臺大校史,更將其主持計畫出版所得用於本書出版;這本書能於今年校慶前夕順利問世,要感謝她的無私奉獻。

且讓我們跟著書中的臺大人一起進入時光隧道,看看從帝大到臺大的成長吧!


■第一本「臺大人叢書」上市 年底前購買八折優惠

《從帝大到臺大》是「臺大人叢書」第一本,該叢書之規劃乃擬經由臺大校友及師友的口述歷史,為臺大校史保存史料,也為臺灣的社會發展留下見證。

這本書敘述的是一群臺大人的故事。他們出生於1900至1930年代二十世紀的初葉,他們有人親眼見證了臺大前身-台北帝國大學的誕生,有人與帝大同年生,年齡最「輕」的也只比臺大小六歲。當中大部分的人在臺大求學、教書、做研究,將他們二十歲以後的人生託付給臺大;也有人畢業後「出外打拼」,甚至長年旅居異國,直到退休才倦鳥歸巢。

他們在臺大揮灑青春,他們伴著臺大一同成長,從青澀到成熟,正是豐收。這本書寫的就是他們的故事,也是臺大的故事。

本書定價300元,為慶祝校慶,自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特價270元,十冊以上八折優待。一本以下請另附掛號郵資35元。

郵撥帳號17653341國立臺灣大學,請註明書名及購買本數。

洽詢電話(02)2362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