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本場創立於民國13年,肇始為日治時期台北高等農林學校之實習農場。民國17年3月設立台北帝國大學,同時合併台北高等農林學校成立農林專門部。同年4月,於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原址,改設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場。
民國34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我政府接收帝國大學。按照我國學制,改組成立國立臺灣大學,本場遂改稱為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附屬農場。民國38年7月,本場前身農學院農事試驗場正式成立,分設農藝、園藝、畜牧、及農業工程四個分場,分別由各有關學系負責經營管理。
民國45年春,本校農學院為使本場便於統籌獨立經營管理,並加強配合農學院各學系教學,研究與實習需要,經層報轉奉教育部核准,修改本場組織規程。自民國46年8月1日起,將原有農藝、園藝、畜牧、及農業工程四個分場正式合併成立本場,改稱為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以迄於今。
位置暨場地
場本部位於基隆路四段42巷5號,即本校校總區之東南隅,現轄土地為因應教學實習需要,經規劃為本一、本二及本三等三區,約計5.77公頃,為場本部辦公室及農藝分場之試驗田區。園藝分場位在芳蘭路51號蟾蜍山下,面積約為4.41公頃。畜牧場則位於基隆路三段155巷50號即畜產系旁。另於民國53年於台北縣新店市安坑地區收購19.7公頃土地,設置安康分場,經規劃為安一、安二及安三等三區,其中安三區於80年北二高工程被徵用0.6公頃,現存19.1公頃。除辦公室與畜舍等設施外,現種水稻與牧草,並設市民農園。另安二區已闢建為基因轉殖植物試驗田區。
農場場本部辦公室,建於民國17年,為臺大最古老建築之一。
單位組織及現況
本場按組織規程分為農場管理、農藝、園藝、畜牧、森林、植物病蟲害、農業化學、農業工程八組及會計室,並設有人事管理員辦理人事業務,另在農場管理組之下設總務及技術兩股。
本場職員之編制員額為場長一人,由農學院院長兼任;副場長一人,由農學院教授兼任;各組置組長一人,由農學院有關學系主任或教授兼任;但農場管理組組長亦得由本場技正兼任。至於專任職員則設秘書一人、技正三人、技士十一人、組員四人、技佐一人、會計主任一人、人事管理員一人、技工、工友二十四人。此外農忙期及實際狀況需要,尚有按日付工資臨時僱用之日工及工讀生若干人。本場雖然分為八組,但實際參與農場經營作業的只有農場管理組、農藝組、園藝組及畜牧組四組。
本場主要業務
(一)支援教學場所及材料實習
配合農學院開設「現代農業體驗」,另將本課程規劃為全校性通識課程名稱定名為「田園生活體驗」,提供農學院及其他學院科系修習學生體驗之場地,指導老師。該課程共二學分,設有十四組,本場負責提供其中農用設施組、糧食作物組、花卉組、蔬菜組、作物繁殖組、禽畜飼養組、食品加工組、作物標本園組等八組之場地及技術人員現場指導。此外,每學年約有6,800多人次參與各系所教學實習,在本場及安康分場進行實習或由本場提供材料。另各系所教學實習課程在本場進行或由本場提供材料的有:農藝系作物學實習、稻作學、農藝研究所之作物育種學研究法及作物學研究法、農機系農機實習、園藝系之園藝技術實習、畜產系飼料作物學實習、乳牛學、豬學、家禽學、畜產加工等。
(二)支援試驗研究所需用地及材料
歷年來,本院各系所申請在農藝分場、園藝分場、畜牧場及安康分場進行之試驗研究,專題研究及實習計劃,每年均極為踴躍,本場亦盡所能充份支援,並免費提供各項資源協助配合。為有效利用本場資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民國85年5月修改本場研究試驗計畫申請處理辦法,以使用者付費原則,請計畫主持人在研究計畫中編列「農場設施使用維護費」對於申請使用本場土地或其他資源之研究計劃收取費用,以符使用者付費原則,並充實作業基金。
(三)示範經營
為配合上述兩項業務及自給自足之要求,本場並生產銷售各項產品,除部分供作試驗研究及教學實習之用外,其餘提供本校福利社及展示中心銷售,以應員工師生消費需求,目前經營項目有:1.乳牛、羊畜養及牛奶、羊奶加工。2.肉品加工。3.水稻、雜作、蔬菜、及花卉生產。4.燒仙草、果汁、休閒保健茶系列。5.麵食類製作。6.冷飲類冰棒、三明治製作。本場設有獨立預算,經費以收抵支,凡試驗實習及管理等一切費用,悉賴生產收入及對外合作計畫補助款維持。
(四)推廣教育
1.本場設有作物標本園,提供教育單位校外教學場所
2.辦理夏令營及冬令營活動,讓參加學童體驗田園生活
3.展示優良農特產品
4.配合都市農業發展,於安康分場內規劃設置「有機教育農園」,提供本校師生或鄰近市民農耕環境。
(五)全校性與校外的服務
農業試驗場不只為農學院師生服務,而是為全校師生服務,甚至也為校外團體、農民與社會人士服務。諸如:
1.本場管理組及園藝組承擔部分本校環境綠美化工作。
2.本場植病組設有植物病蟲害診斷諮詢服務項目,替本校師生、農民及社會人士解除有關植物病蟲害之各種疑難雜症,以及協助鑑定公害訴訟案件。
3.本場正逐步營造成為一座多效用之生態教育農場,提供全校師生共享之生活教育園區,更可紓解台北市空間缺乏自然生態設施之現象。
國小學生來本場參觀,由本場李建輝技士作現場解說。
未來展望
臺灣進入WTO必將對農業帶來莫大之衝擊,為協助或配合臺灣農業轉型,也配合臺灣大學農學院轉型,本場將積極配合學校舟山路之美化與親水活動空間再造案,將在舟山路旁設置湧泉池與水生植物區;作物標本園將重新規劃,朝農業教育園區發展。利用大專院校整合專案規劃在本場設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並計劃由預算經費提援百分之廿用以改善本場各分場之環境與設施。在安康分場則積極尋求外來資源配合規劃為生態教育園區,配合一鄉一休閒專案,計劃成立休閒農業人才之培訓中心,一方面繼續發展市民教育農園及基因轉殖試驗田區,一方面規劃低窪地區為水生植物園區,整治山邊溝,以解決安康分場每遇大雨即淹水之問題,使安康分場能成為永續經營的生態教育與休閒農業園區。
在試驗研究方面,作為臺大各相關系所師生試驗研究發展之實驗場所,領導推動生態資源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在教學實習方面,提供臺大師生及社會大眾一個實質環境科學教育之場所,以提昇環保意識,普及生態教育。在示範經營方面,希望能成為永續經營發展模式之示範農場,以所賺取之利潤配合推動生物與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教學與研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