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epidemiology)是研究人口中健康狀態(包含疾病)的分佈與其決定因子的一種學問,是現代公共衛生的支柱之一,也是臨床醫學的基礎科學。對瞭解整個族群的身體與心理健康,可能的致病因子,乃至於評估介入的有效與否,流行病學都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

臺灣的流行病學研究與實務,在日據時代引進現代化之醫療體系後便逐漸有了基礎。日據早期主要是建立衛生行政體系(像是戶口調查與地方衛生課的設置)與撲滅並預防傳染病,尤其是在控制鼠疫與瘧疾上,績效顯著。日據後期日籍學者也陸續把注意力轉移至非傳染性疾病的研究上面,像是針對地方性甲狀腺腫的調查。不過國內第一個針對流行病學相關議題予以研究的學術行政組織是臺大醫學院於1961年底成立的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班。當時公衛所三個教學研究分組中有一組即涵蓋預防醫學、流行病學與生物醫學統計,這個分組即是後來流行病學研究所的前身。公衛所的博士班於1985年設立,後來在林瑞雄教授的努力奔走之下,於1993年8月擴大成為公共衛生學院。隔年(1994),流行病學研究所隨即正式成立,成為國內第一而且迄今也是唯一的流行病學專業研究所。

流行病學研究所在陳建仁教授(也是首任所長)的規劃與籌設之下,在創立之初即同時獲准開設碩士班(24人)與博士班(6人),而在領域方面則同時涵蓋流行病學、生物醫學統計與預防醫學三組。由於當時正處臺灣高等教育擴張的早期,教育部對於新成立的研究所准予增加教師員額(5名予碩士班,1名予博士班),加上原來公衛所時代之流病、生統與預醫組之教師,及與公衛系合聘之三名教師,流病所成立之初擁有18名教師缺。不過依照公衛學院籌設時的「大策略」(master plan),流病所內的生統與預醫二組要在日後主、客觀條件成熟後,分別獨立成所,以讓公衛學院更加完整。陳建仁所長於任期屆滿後謙辭不續任,由本人先於1997年代理所長一年,之後被正式遴選為第二任及第三任所長迄今。在這當中推動預防醫學組獨立成所時,教育部的公立高等教育政策已轉為緊縮,因此預醫所在經教育部核准籌設的三年之後,經多方努力,始准予增加一名教師員額而於2001年8月正式獨立成所。目前流行病學研究所由流行病學與生物醫學統計二組共11名教師、三名助教(其中一名支援預醫所)與一位技士組成,每年招收23名碩士生(流病組13名,生統組10名)與7名博士生(流病組4名,生統組3名)。

雖然流病所的組織經歷了一些的變動,但是本所的特色與專長則一直都很鮮明,即以開放而前瞻的思考追求具標竿性的研究。本所的教師專長非常多元化,因此對學生而言是深具啟發性的學習環境。本所的榮譽教授林東明教授當初在授課與指導學生研究上,即以「助產式」的問答著名。流病組的教師中,陳建仁教授以砷之健康危害與常見癌症之流行病學究著稱。他十幾年來辛苦建立的幾個大的世代,是臺灣整個學界的瑰寶。過去半年有二位流病所博士班學生以陳建仁教授團隊的世代資料得以在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可說把公衛學界的視野拉抬到一個新的境界。金傳春教授專研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機制與控制,尤其是在日本腦炎與登革熱病毒感染方面,她一直領導一個團隊持續地在深入探討。除了學術研究,金教授對於媒體的衛生教育也極為關切。于明暉教授係本所的前身(公衛所)培育出來的博士,她一手建立的肝細胞癌世代及家族世代,近來更與最新的基因研究概念結合,致力於解開肝癌的致病遺傳因子、環境因素及其間的交互作用。李文宗教授也是公衛所培育的博士,他的研究與興趣在於流行病學數量分析研究方法的創新與改良,包括診斷準確性之評估指標與健康效應指標,近來也著手於遺傳流行病學方法的開發。鄭玉娟副教授的研究主題是鼻咽癌的家族遺傳研究,分別探討環境因子(如飲食、抽煙)與遺傳因子的可能作用。我本人的研究則以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學與分子遺傳研究為主,包含精神分裂症與酒癮的家族遺傳研究,近來並逐步發展青少年雙胞胎研究以探討青少年之憂鬱症及物質使用。

在生物醫學統計組的教師中,戴政教授以遺傳統計學為專精,研究主題涵蓋分離率分析、遺傳連鎖分析與細胞遺傳學分析等。近來他致力於發展以三元體(trio)進行的基因拼圖方法。由於他在人類遺傳統計方法上的專長,曾經擔任Science期刊的編輯委員(三年)。陳光和教授主要以HLA的族群遺傳分析為主,另也從事關於醫管的數量分析。蕭朱杏副教授的專長則是貝氏統計,由於電腦硬體與統計軟體的進展,使得以往被視為較概念性的貝氏統計方法逐漸變得可行,而蕭老師則藉以應用在空間統計與家族聚集性分析上。張淑惠副教授專長於重覆測量的統計分析。很多慢性疾病會反覆發作,如何將時間因素納入分析是傳統方法的難題,而張老師的研究便是在處理這個議題。胡賦強助理教授的研究以廣義線性模式在因素析上的應用為主,目標在於擴大因素分析處理共變項的能力。

經由全體師生的努力,流病所在研究上的表現可說相當出色。以校方出版的統計年報來看,而全校各學院的每百位教師論文數指標,公衛學院約在前2名與前3名。在公衛學院各系所中,流病所所發表的SCI論文數是最多的。依所內資料來看,歷年來每位教師每年所發表的SCI論文數在2至3篇。若以個別教師獲得的研究獎勵來看,也可以顯示流病所在研究成果上的被肯定。本所已有3位教師獲得國科會傑出獎(陳建仁、于明暉、戴政),其中陳建仁教授並獲得教育部學術獎、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等,並於199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此外,多位同仁連續獲得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在一些由研究性基金會贊助的研究獎勵上,本所也有多人獲獎,包括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優秀論文獎(于明暉、李文宗)、中研院年輕研究學者獎(李文宗)、青杏醫學獎(陳為堅)等。

流行病學研究所90學年度畢業生與師長合影,2000年6月7日於醫學人文館前。

 

為了充分發揮本所教師陣容與學生來源上多元的特色,我們在課程與所務上也做了一些對應的安排。比如,我門儘量把必修學分訂在低限,但是建議必選課程群。每學期安排二次的跨組(或聯合)書報討論。為了增加師生在研究上的互動,我們從86年10月發行研究通訊(後來改為年度成果),將半年或一年期間內師生所發表之論文摘要予以編輯、索引。為了方便學生掌握校、院、所之各種規定流程,我們另編印學生手冊。由於流病所仍算是年輕的研究所,為充分瞭解我們畢業生的就業情形,我們每年於校慶日附近之週末舉辦校友返校日,讓在學之學生得以面對面瞭解與吸收校友之工作經驗。

除了在研究上全力的投入外,本所教師在教材用書上的撰寫也逐步有了成果。陳建仁教授於1999年出版《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戴政教授則事先在1998年出版《生物醫學統計概論》,最近(2002年3月)又接著出版《遺傳流行病學:基因定位之遺傳設計與分析方法》。他們二位在這方面的開拓精神,相信會引發其他同仁的見賢思齊,撰寫更多的教材用書。

1997年11月15日流病所校友返校日紀念。

 

雖然流病所已稱不上是新所(邁入第9年),但是在學術發展上仍有一段路要努力。在教學上,隨著研究生人數的逐步增加,如何保持師生的密切互動是一大考驗。在組織上,依照公衛學院的「大策略」,接下來五年內努力的目標是讓生物醫學統計組能以最適當方式獨立成所。在研究上,隨著人類基因體研究的快速進展,流行病學與生物醫學統計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極大的衝擊。在過去幾年內,有愈來愈多的教師把研究觸角指向遺傳方面,但是如何更充分互動並進而掌握一些關鍵議題,將是未來流病所研究發展上的一大考驗。而在研究成果的呈現上,隨著臺灣研究社群的「意識轉化」,相信已跨過了以量評比的階段;如何深化主題以完成具標竿性的研究應是接下來的目標。而就公共衛生角度而言,如何更積極與有效率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對相關政策的影響,則是外界更大的期待與壓力。這些都是我們的挑戰,也是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