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一甲子 工學院院史首次問世
臺大工學院從1943年創立至今,已經走過將近一甲子的歲月。在這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年頭,或許正是回顧與展望的時候。所謂鑑往以知來,藉由院史的出版,正可提供本院同仁一個回顧與檢討的機會,作為擬定新世紀發展方向的重要參考。此一院史收錄了工學院各系所史及電機資訊學院未分立前之各系所史。在內容編排上,全書主要係由工學院概況、系所中心概況及附錄三部分所構織而成。比較具有特色的地方,在於附錄部分加入了人物專訪,其對象是本院退休之資深教授及卸任之院長、副院長;此外,全書收錄了各個時期珍貴的史料及圖片,並適時添加了許多校景現況的照片,希望讀者(特別是校友們)在閱讀之餘,能喚起昔日的美好回憶,產生飲水思源之情。
院史的編纂從無到有,歷經數十次為期一年的會議和訪問,才得以完成初稿。要特別感謝楊院長的全力支持、黃副院長的戮力推動、院辦同仁的傾力支援,以及接受訪問的師長、同仁們提供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方使院史得以順利完成。由於本院幾經搬遷,史料難免散佚不全,加上歷史悠久,欲完整蒐集史料,本非易事,現今整體文稿雖已大致整理完成,仍恐掛一漏萬,失之偏狹,此誠編纂者之難處也,尚請各界校友及先進多加海涵。唯今之計,暫以史料之完整呈現為院史編寫之鵠的,今後將繼續收集相關資料,以期院史再版時能更臻完善之境。此一院史已申請國際圖書編碼(ISBN 957-01-0740-5),登記為正式叢書,冀能藉此便廣為流傳。
工學院的修史,一方面是配合學校的政策,達到各院各系均有其史的目的;另方面則希望藉此凝聚全院同仁的向心力,持續累積能量,將來能定期修訂院史,以達到源遠流長的目的。在此衷心的期盼各位校友、師長、先進能不吝指正,繼續提供珍貴史料,以為來年修訂再版之參考。
本書篇幅約四百頁,初版係以平裝本印行,歡迎校友們及各方先進來函索取,若需精裝本以利久藏,也請特別加以註明。工學院歡迎大家能主動自由樂捐,所得之收入將悉數保留為院史將來修改再版之用。有意樂捐或欲索取院史者,請逕洽工學院辦公室楊純怡小姐,電話:(02) 2391-3105,傳真:(02) 2363-7585或E-mail:mikiimai@ms.cc.ntu.edu.tw。(工學院/提供)
■工學院與台科大工程學院簽署合作協議
本校工學院與臺灣科技大學工程學院於7月26日簽署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以師資、設備及圖書等資源之共享為前提,促進教學與研究之合作,從而提昇國內工程教育之水準。
其實兩校早在民國70年即曾簽訂類似協議,當時以課程互選及圖書通用為限,廿多年來已建立良好的合作默契,因而能促使兩校在工學領域的進一步結合,也為國內大學整合紛擾的當下,樹立一校際整合的典範。(取材自《臺大校訊》2002年8月7日669號1版)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8月1日掛牌
本校自83學年度起即積極規劃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之成立,經過工學院及化工系多年籌備,終於在90學年度獲教育部同意,招收博士生及碩士生。今年(2002)8月1日,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正式成立,當天並於工綜館243室舉行成立典禮。
三十年來,本校化工系、材料系、化學系、機械系、應力所、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凝態中心等單位,已投入大量之人力與物力於高分子相關的教學與研究,而高分子研究所的成立,將更能有效統合及運用資源。
高分子領域在基礎科學上涵蓋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及高分子加工等領域,而其應用領域則由一般民生用品至高科技之半導體、光電、通訊及生物科技等所需之尖端高分子材料。本所未來發展方向與重點為:1.微電子、通訊元件高分子材料之製成、結構與功能分析;2.有機-無機混成材料之設計、合成及應用研究;3.先進有機光電磁材料之設計、合成及應用研究;4.生醫材料之製程與功能分析;5.智慧型高分子材料之製程與功能分析;6.高性能高分子之合成及其反應機構之研究;7.高性能複合材料之製程、結構分析與加工原理;8.高分子反應、結構與製程控制之數學模擬;9.聚摻合物之流變與熱力學之研究;10.分子模擬及高分子介面科學。(取材自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及《臺大校訊》網頁)
■新任一級主管8月1日履新
副校長 吳靜雄(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兼)
教務長 陳泰然(大氣科學系教授兼)
主任秘書 何憲武(醫學技術學系教授兼)
研發會主委 李琳山(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兼)
文學院院長 彭鏡禧(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
理學院院長 王瑜(化學系教授兼)
法律學院院長 許宗力(法律學系教授兼)
■重現塯公圳 賦活杜鵑城:塯公圳復育計畫完成設計發包
本校校園內的塯公圳圳路復育工作已於7月完成設計發包作業,重現水路的計畫終於進入倒數階段!塯公圳路曾是台北地區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柱,隨著時代變遷而退位,早已隱身成為下水道的一部分。對於缺乏藍帶資源的臺大而言,很多人都期待這個計畫能營造校園成為一更適於休憩及思考的場所。要感謝塯公水利會提供經費協助塯公圳臺大段的復舊,預計未來一年內,將可完成先期規劃以及第一期細部設計與工程。關心工程進度的校友,歡迎上網隨時掌握最新動態,網址:http://ccsun57.cc.ntu.edu.tw/~cpo/index.htm。
圖中1、2、3所示為圳路路線,第一段為小椰林至醉月湖段,第二段在小椰林大道,三為舟山路以南的農場段。其中第一段及第三段各規劃有兩條及四條路線,將以水理分析結果作為最後擇定之依據。(校園規劃小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