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中文系退休教授吳守禮畢生鑽研台語研究,去年出版兩大冊之《國台語對照辭典》甫於今年8月獲金鼎獎肯定,10月個人又獲首屆總統文化獎「百合獎」,可謂實至名歸(吳教授生平詳見本刊第12期<校友情與事>及《臺大校友季刊》第6期專訪)。(取材自《中國時報》2001年10月17日14版)

■前中原大學校長張光正博士,在卸下九年的校長職務一年後,今年8月再度披褂上陣,接掌明新技術學院。張光正1968年畢業於本校地理系氣象組,1969年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進修,先後獲大氣科學碩、博士學位(1972、1977),並攻讀企管碩士(1979)。畢業後,留任該校數學系,並曾於紐約州議會預算管理局服務,回國後執教於中原大學企管系,1991年接任校長,以全人教育理念治校。功成身退甫屆周年,張光正即受邀出任明新技術學校校長,可望以其豐富的大學經營管理經驗,提昇該校教學品質,帶領該校朝向科技大學之路前進。(取材自《中國時報》2001年9月18日24版;中原大學網頁)

■電機系傑出校友、現任廣達電腦公司董事長的林百里先生,日前應允獨資捐建本校電機資訊學院大樓,並將自行尋找優良建商承包以確保工程品質,總工程款估計三億元;為本校創校以來所獲得最大筆捐款。

林百里是香港僑生,1970年電機系畢業,1972年取得碩士學位,也曾攻讀博士,但因志在創業而輟學。三愛電子是他與同窗溫世仁等人共同創辦的第一家公司,隨後又創設金寶電子,成為全球電子計算機最大製造商。1988年成立廣達電腦,專門生產筆記型電腦,十年後,股票挾股王之勢強勁上市,轟動一時。林百里行事低調,為善不欲人知,在九二一震災時即發動員工募款,共募得兩億多元。此次贊助母校興建大樓,並未要求以他的名字為大樓命名,純為回饋母校,堪稱美事一樁。(取材自《聯合報》2001年8月29日6版)

■執教於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大學醫學院的李文華教授,以理想難以落實為由,日前婉拒出任國立陽明大學校長;此例顯示國內大學已漸失對國外人才的吸引力,值得關切。李文華1977年畢業於本校生化研究所,1981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加大柏克萊分校擔任研究人員及教職,1991年起至聖安東尼醫學院任教,並擔任分子醫學中心/生物技術研究所主任。

李文華與妻子潘玉華多年來致力於癌症分子遺傳研究,1987年兩人在視網膜找到了人類第一個抑癌基因RB,是全球首次發現。最近兩人又在心臟基因中發現其中35個基因有抑癌作用,此一成就最近榮獲世界華人前瞻生物科學會議的會長獎。

李文華的抑癌基因研究開拓了癌症醫學研究的新領域,為癌症治療提供了一個新方向,其研究模式後來也被應用在結腸癌及乳癌等抑癌基因的分離;李文華在癌症分子醫學的卓越貢獻,屢獲各界學術獎助肯定,並於1994年獲選為中院院院士。(取材自《中國時報》2001年9月4日6版&10月8日14版;中研院院士資料)

■侯淑姿,一位用相機探討社會文化的藝術家,雖然被界定為女性主義者,事實上她所關切的不只是女人,還有勞工階級等弱勢族群。侯淑姿有繪畫天份,從小即以藝術家為志,卻意外考上台大哲學系,母親送了她一台相機以為安慰,鼓勵她多涉獵繪畫以外的藝術,未料竟促成了她日後走向攝影創作之路。

大學畢業後,侯淑姿到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研究所攻讀視覺藝術,時值1970年代以降當代藝術風潮,觀念藝術、表演藝術以及後現代主義席捲美國,攝影之外,她也廣泛接觸木工、版畫與雕塑。三年後,她接著就讀阿弗列大學,進一步拓展她對雕塑的理念與視野,在這裏,她體會到「人們為創作藝術而活,並且在藝術創作中尋得真理」。

自陳作品的主題與欲望有關,尤其是處理關於看視的欲望。她的作品融匯了攝影、表演和裝置藝術,以女性自身的議題出發,自導自演自拍,不只要顛覆男性觀點,更直指底層的文化沉疴;或許是哲學訓練所致,讓她的作品比一般人更具思辨性與批判性。

在遊歷遍及編輯、大學講師、國會助理、台北市文化局研究員、策展人等多種身份之後,侯淑姿最後還是選擇做個全職藝術家,一圓年少時的夢想。(取材自《中國時報》2001年8月21日38版<窺探生命的倒影>張蒼松專欄;http://www.tfam.gov.tw侯淑姿自述)

■工研院光電所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耗時三年合作完成的「三次元量測與顯示技術」,讓你看3D電影不必戴特殊眼鏡了!隨著數位影像時代來臨,這項獨具創意的發明也極具商業價值;而推動此一跨國性研究的靈魂人物則是年僅35歲的科技人薛文珍,現任光電所系統組副組長。薛文珍於1987年畢業於母校農機系(現稱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博士。畢業後在美國奇異公司研發中心工作近十年,回國後受聘光電所,期為台灣光資訊影像技術貢獻己長。薛文珍才華洋溢,除了專業,更擅長多種語言,協調及表達能力強,所以才能促成此次跨國性研究。(取材自《中國時報》2001年9月25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