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勾勒農學院世紀願景

七年前卸任植物病蟲害學系(三年多以前,此系已分成植物病理學系及昆蟲系)系主任之後,隨吳前院長聰賢赴日觀摩東京等五、六個國立大學農學院概況,以為改進本校農學課程及組織架構之借鏡。當時日本的大學農學院為解決收不到優秀學生及提昇學生研究素質,正力求轉型,相繼改名為自然資源學院或生命科學院,其研究及教學內容亦隨之大幅調整。時空遞嬗,七年後臺大農學院也面臨了當年日本農學院的問題;不同的是,臺大農學院的組織及人力之龐雜可能更甚於日本,而當前科技變化之快,則使轉型更具急迫性。

今年8月,楊平世教授膺選為農學院院長,為因應國家重點發展生物科技之趨勢及臺灣加入WTO之後對農業之衝擊,楊院長明確指出未來農學院的兩大發展方向:一是生物科技,一是休閒農業。前者為研究並應用生物技術,改良農產品質,提昇產能,走向精緻化;後者則是結合遊憩觀光,發展生活化及生態化農業,總體提昇臺灣農業生技產業競爭力。他自許於未來三年,引領農學院步入新軌,躋身國際學術先端。

更改院系名以釐清未來定位

事實上,近幾年來農學院各系所在研究領域之創新、課程規劃之改革均卓有成績,各系也相繼改名以符合體質之轉變。如原農機系改名為「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從傳統農業機具跨足生物生產及處理工程、生物系統監控與分析等領域;又如「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原為農工系,已擴展其範疇至生物環境系統資訊及工程技術之整合研究。同樣的,在農學院許多其他系所亦將因應研究方向及課程之轉變而更名,並延聘新領域之教師加入。

在各系所積極進行轉型同時,農學院亦配合同步更改院名,惟多年來不斷與院內外同仁溝通仍未獲共識;為此,楊院長甫上任即賡續全力推動「生物資源學院」或「生物資源及農學院」更名案,希望能在任內完成此一重大任務。據悉在10月12日之院務會議中,由教師問卷統計結果(回收率82.94%)已決議更名為「生物資源及農學院」。

整合跨領域以爭取更多資源

農學院目前從事生物技術研究之教師約莫五十位,其中有鑽研基礎科學者,也有長於應用技術者,每位教師在個人研究表現均極為傑出,只是疏於交流合作,不利於向外爭取資源;基於此,楊院長期勉同仁破除本位藩離,積極合作開發新方向,如休閒農業傳統上為農業推廣學之研究領域,未來則可結合昆蟲、畜產、園藝及農藝等系甚至管理學院相關系所,尋求多元化發展,不僅能拓展新領域,相信亦可為臺灣休閒農業國際化創造新生機。

再者,整合研究不只為集中力量爭取經費,也是時勢所趨。楊院長援引個人目前正整合之全國性「生物多樣性計畫」為例,生物多樣性之概念雖源於解決當前生態系破壞與資源耗竭的問題,實則涉及層面廣泛,需整合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人文、法律等多面向研究;此乃一國際潮流,其重要性絕不亞於發展生物技術,因此農學院主動促成本校「生物多樣性中心」之設置,未來有效發揮本校綜合大學之特長,為跨學門之整合型研究計畫催生。

推動學群以培育適用之人才

因著資訊社會對跨領域人才的殷切需求,農學院在近兩年規劃並實施多個學程,以彈性配套的主題課程,彌補現行略顯僵化學制之不足,目前已有永續資源、農業自動化、食品科技、休閒農業、農業環境污染與資源保育、傳播以及生物技術等七套學程,每一套學程均是結合兩個以上系所,甚至跨院際合作授課,推行至今各方反應極佳。楊院長表示,未來將適時體檢所有課程,或調整為部分選修,或擴充其學習科目,讓每一套學程更為周延,進而發展成為學群,如「休閒農業」學程除了農推系課程以外,未來應可加入昆蟲、園藝、農經系,甚至管理學院之經營管理等相關課程。

有鑑於系所組織固定,不易整合,未來《大學法》將修法採學群與學系並行制,為因應此一趨勢,農學院已先行規劃多個主題學群,包括:植物資源及應用、動物資源及應用、微生物資源及應用、動植物醫學、生態與環境科學、食品營養及工廠管理科技、生物資源經營及管理、社區發展及規畫等。透過學群將現有課程予以系統化重組,協助學生選修符合其志趣之課程,可作為輔系,也可減少學生因志趣不合而轉系。

規劃多功能之生態教育園區

此外,農學院轄下之附設單位亦須調整經營方針,從過去單純地提供農業試驗、實習或遊樂蛻變為兼具生態教育、農業教育、休閒遊憩及生態旅遊等意義之多功能教育園區,在不影響教學與研究品質的前提下,開放給所有臺大師生或社會大眾使用。如位於校總區之農場,除保留大部分空間作為生物科技館舍用地之外,現有荷花池及農作物標本園區將配合舟山路美化及瑠公圳復原計畫,規劃生態池、標本園、綠色棧道等設施,整合成「農業教育園區」,以充份發揮都會綠地之功能,也為臺大校園塑造新風貌;若進行順利,預計最快明年即可實現。另外,位於新店的安坑農場則將以北海道薰衣草園為藍本,營造成為大台北地區民眾的「生態教育園區」,提供師生教學及民眾休閒遊憩與生態教育場所。

而歷經921地震及桃芝颱風肆虐、受創慘重的溪頭實驗林,重建之路多舛,當務之急需積極與地方溝通,以建立地方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之平衡機制,重建溪頭,使溪頭森林遊樂區在未來能朝向生態教育園區的方向發展。

結合社會資源促進地方發展

至於有營收之附設單位如溪頭餐廳、動物醫院及臺大農場等,將配合總務處規劃,或逐步採BOT方式委外經營,或加強行銷以建立產品形象,或搭配教育園區辦理文化節等活動加以推廣,以積極的企業經營方式為臺大帶來更多收益,挹注學校發展經費;使這些附設單位除了滿足師生教學及研究需要之外,也能積極、有效率地經營。

應用研究提振地方產業,不僅止於回饋社會,更具有落實知識經濟的時代意義。農學院在雲林校區規劃有近二十公頃之農業科技園區,將並重發展精緻農業與生技產業,同時由育成中心結合產學,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有感於雲林縣捐地捐錢,熱心促成臺大雲林校區之設立,身為雲林人的他,也立願於未來三年間為鄉親奉獻一點心力,遂於日前偕同相關系所教授,造訪雲林縣長、農業局長等相關單位和人員,實地了解地方需求。目前農學院已初步和雲林縣政府達成如下共識:一是在雲林縣常設窗口,派員進駐,專責辦理校區籌備與產學合作等事宜;二是現在正組織中之諮詢服務團,提供地方發展各項諮詢服務。初期將協助規劃古坑與林內精緻休閒農業區、西螺果菜市場物流管理、觀光一日遊&二日遊等。

回顧學術生涯分享轉型經驗

研究所時期鑽研害蟲天敵及水稻害蟲,卻在1983年取得植病所博士之後,因和林曜松、呂光洋及張崑雄教授參與哈盆自然保留區及櫻花鉤吻鮭生態研究調查,從此投身生態保育工作;十多年來致力於臺灣昆蟲調查與野生動物棲地保育研究,最著者莫如蝴蝶、螢火蟲及水棲昆蟲等,在學界及民間均獲致極高聲譽,現任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

西諺有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楊院長表示他之所以能在生態保育界佔有一席之地,完全是轉念之間的抉擇。他說:一個年輕人要在既有的學術大餅裏掙得一塊,又得不時面對後來新人競爭的壓力,如何抉擇未來的發展方向的確相當重要。不過最重要的是:把握機會,找到自己的路之後,認真任事,任勞任怨,便能開創一片天。

楊院長(圖右)於農學院新卸任院長、系主任、附設單位主管移交暨歡送茶會上致詞,圖左為卸任院長吳文希教授,中坐者為教務長李嗣涔。(農學院/提供)

 

期許師生校友攜手共創雙贏

當下正值農學院轉型契機,楊院長從個人經驗出發,期許全體同仁以開闊的心接納各種可能,也希望校友們出錢協助院系所改善教研設備或館舍,院未來將成立校友會作為橋樑,也同時協助校友企業發展;盼與全體師生、校友攜手,開創臺大農學院21世紀美好願景。

 


楊平世院長小檔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農學博士(1983)

經歷 臺大昆蟲系教授(1987-)

臺大出版中心主任

農委會自然及文化景觀小組等多個委員會委員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2000-)

研究 水棲昆蟲生態學

昆蟲與自然保育

臺灣蝶類資源與保育

民族昆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