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於本校農藝系的陳烱松教授,因感染肺炎、敗血等併發症於2000年12月29日病逝,享年91歲。

陳烱松教授於1910年出生在台北新莊,1931年進入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學科就讀,師事磯永吉教授,三年後提出「臺灣產重要茶樹品種之葉形態研究」畢業論文,取得學位。

先生大學畢業後,歷任母校助教及民營農場技師,俟臺灣光復後,旋即受聘臺大農藝系,講授作物栽培原理,其後陸續增開稻作學、種子學、食品原料學等課程。於1981年退休,期間凡36年,作育英才,桃李滿門。1986年受贈臺大名譽教授榮銜,實至名歸。

先生除教學外,對水稻生理生態學亦頗多研究,曾就無機養料對水稻之影響、二期稻作低產原因等深入研究,成果深受農學界的重視。1950年至1952年間,曾受聘兼任臺灣省農業試驗所農藝系主任,任內積極進行秧田播種試驗、制定水稻等作物的採種制度等,對於我國主要農作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改進,至有貢獻。(資料取材自治喪委員會/陳成教授提供)

■現任臺灣神隆公司總經理的馬海怡是本校化工系1969年畢業校友,美國化工博士。旅美二十多年,累積了深厚的製藥及化工生產經驗,在生物科技將成為本世紀明星產業之際,她回台奉獻所長,為臺灣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盡一己之力。

有鑑於醫療用原料的無限商機,以及臺灣技術人力素質高、資金充裕等環境優勢,馬海怡回國參與生技公司的成立,經過三年籌募,於1997年以資本額新台幣27億元成立「臺灣神隆」,以臺灣做為開發及生產原料基地,供應全球原料藥市場。擁有豐沛人脈的馬海怡,帶領著堅強的經營團隊,自許要在臺灣生物技術產業佔有一席之地。(取材自《自由時報》2001年3月11日19頁)

■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和妻子曾麗華,結褵多年,倆人俱有文采,三月初賢伉儷同時出版新書,傳為文壇佳話。

沈君山(1956年本校物理系畢業)譽享文化教育界,對政經時事亦多所針貶,1998年自清大校長任內退休後,雖因病中風,仍在病榻完成《浮生三記》,本書內容除了過去已發表與人文、科學及棋藝橋技相關的文章之外,最特別的是書末的<年表小傳>,加訂了年表並加上自述。而曾麗華的《旅途冰涼》則是散文篇章,敘述她在旅行和開會時對人生與社會的觀察、體認,文字優美,氣質獨特,讓人讀來回味再三。

曾麗華也是校友,中文系畢業,在母校讀書時,曾選修王文興教授的「小說選讀與創作」,對她影響深遠。新作距離第一本散文集《流過的季節》已有十多年,更見神韻,獲得極高的評價,有謂她的文字有小說的張力,還有如詩的韻律。(取材自《中國時報》2001年3月25日13版;3月7日休閒版)

■清華大學物理系朱國瑞教授日前獲得2001年IEEE「離子體科學與應用獎」及英國物理學會「K J Button Medal and Prize」兩項重要國際獎。

朱國瑞教授1965年畢業於本校物理系,1972年取得美國康乃爾大學應用物理博士學位,1983年回國任教迄今。曾多次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以及教育部首屆國家講座。

「離子體科學與應用獎」今年首次由亞洲科學家獲獎,朱教授以「闡明同調電磁輻射之基本作用機制,從而大幅推進相對論電子流輻射之前沿科技」的卓出研究獲獎。而「K J Button Medal and Prize」則以朱教授「於電子磁旋脈射之理論模式、物理機制、及技術創新」的先驅性貢獻獲英國物理學會的肯定。(取材自國科會自然科會發展處http://www.nsc.gov.tw/nat/news, 2000年12月)

■近來市面上出現了一種「光波」蓮霧,每公斤批發價300元,而一顆蓮霧的零售價高達100元,比黑珍珠、黑鑽石更炙手可熱。

光波蓮霧的誕生可說是拜現代科技之賜,不過您可別以為它是基因改良的新品種,它是利用紅外線、數位攝影的科技進行品質管制,讓每一顆同等級蓮霧的重量、甜度、色澤趨向一致,提高其產品價值。

光波蓮霧是農委會與屏東枋寮地區農會合作推出的新品牌,而居間催生者之一的陳約宏表示,利用光波篩選除了落實品管之外,更可以歸納分析這些資料進而改良品質,而這就是知識管理。

陳約宏是本校農推系畢業,現任職於農委會農產運銷科技正,三十多歲的他指出為因應各國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國內農產品必須建立自有品牌,而嚴格的品管則是自有品牌的最佳保證,因此農委會自日本引進光波選別系統,以及整套的管理制度,並成立分級中心專門管理。未來還將針對國內許多高經濟作物進行科技品管,創造高附加價值,為臺灣的水果建立品牌,甚而打進國際市場。(取材自《數位周刊》2001年3月24-30日29期頁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