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三十歲創業者比比皆是,尤其近年.com造就不少新貴,只是隨著不景氣應聲倒下的也所在多有,他們的問題可能在於一窩蜂逐流跟進,卻從來不釐清創業的志向為何。三十四年前,范進財以三十而立之齡創立生達化學製藥公司,在此之前,他以十年的時間充實專業學識,為創業做萬全準備。三十四年後,生達不僅成為藥業巨擘,當生物科技即將躍升為產業新寵時,生達早已取得先機。
學生時代的范進財,在藥用植物實驗課留影。
讀藥學:受藥房芳鄰的耳濡目染
就讀台南一中時,與現任交大校長張俊彥同學,倆人都以電機為第一志願,不過為順從父母期望,弟弟選擇從醫,他則因比較「憨慢」,所以讀藥學。適巧老家與藥房為鄰,老板是一名獸醫,范進財看過他用蒸籠製藥,耳濡目染,父親更表示要保留一塊地讓他蓋藥廠,因此早在進入大學之初即立志學成後創業。
農家生活養成他早睡早起的習慣如在軍中一樣,與台北人作息迥異,因此被室友封為「阿兵哥」。他謙虛地說「我在學校表現中等,既不是很認真,也不開夜車,只是懂得讀書的方法,事先預習、課中聆聽、課後複習,這是小學柯清泉恩師訓練我的。為了未來創業,也選修論文,學習找資料、想方法、做研究」。
藥學是一門綜合科學,涵蓋範圍廣泛,大學部許多課程與動物、植物、化學、農化、醫學等科系合授,因此有機會接觸生命科學各領域知識,所學對日後的事業與生活皆有助益。于今回想眾恩師,他說孫雲燾教授博學多藝、溫文儒雅,為創系慈父;顧文霞教授最嚴格,也最常提攜畢業系友,對生達的成長助益很大;羅銅壁教授(化學系)教書深入淺出,令他興味盎然,受益良多;而大學論文有幸接受許光淦及陳發清兩位教授指導,以黃酮素作為研究入門,養成他不斷創新的能力;而劉秋生老師則以豐富的企業經營經驗,對生達的創設與發展大力協助,非常感念、感激他們。
所以即使非第一志願,過來人的他認為藥學是最好的選讀科系,以俗世的標準來看更是炙手可熱。他說「藥學進可攻,退可守。研究是攻,可進而精研有關化學或生命科學的各種學問,不論是化學合成、生化、生理、毒理或藥理都好發揮,退而求其次可以考證照、開藥房,甚至從事衛生用品、化妝品業。尤其生物科技當紅,政府規劃未來醫藥產值佔生技總值一半的比重,美國醫藥產值還超過70%,顯見未來發展潛力無窮」。
開藥廠:以品質及自製能力取勝
1960年大學畢業,服兵役兩年間學習到庫存管理,為了磨練自己,役畢後他刻意找本土小藥廠任職,從廠內藥師做到外勤藥師,幾年後萬事俱備,遂自行創業。
創業當時正值政府推動藥物品質管制措施,藥廠紛紛關門規避,有人質疑他設廠時機不妥,他卻堅信品質第一,價格不是問題。「藥可救人也會害人,用藥首重品質,只要品質好,即便價格高,也有人要用。我看準這點,大量發送新藥樣品給醫師試用,還把聯絡地址和電話寫得清清楚楚,以示負責,讓醫師有信心試用,結果回應很好」。
堅持品質確保藥品安全有效是自我要求,而如何選藥則是一門學問。他說「每日開門常用的藥」是首選,如感冒、胃腸、降血壓等常用暢銷藥,再次為副作用小、效果好,「有些特殊成份因買不到原料,就自行合成做到製劑,當然要選比較簡單而劑量小的原料來合成,如每粒劑量在10mg以下,則一公斤可以做十萬粒以上,由於生達有能力自製原料藥,所以民國六十二年雖碰上石油危機,不但不受影響反而能平價供應藥品,業績大增。我的原則是原料自產自用,產率高後還可以外銷,藥品的生命期長,生達很多種藥品迄今三十餘年還在使用;製藥業是很穩定的行業。
持續研發新產品,同時在管理制度、生產技術各方面不斷更新力求進步,是他「永遠搶先一步」的經營哲學。「以制酸劑為例,我去蒐集資料,比較當時各家產品的優缺點,發現好的制酸劑在於可維持一定的酸鹼值,以及較強的制酸能力,較長的緩衝作用,可保護黏膜….等十大特性,研判優劣後即開始研製原料再製成錠劑,雖已歷經三十多年,迄今銷路還很好,且外銷仍在成長中」。
談健保:藥價過高及門診浪費是癥結
藥是人生不可或缺,所以製藥業受景氣影響較少,生達業績年年有成長,直到健保實施之後才趨緩,去年只成長1%,其他本土藥廠亦面臨同樣困境,為此范進財正改變策略,期能減少受健保政策的影響,同時積極開發新產品及拓展外銷以為因應。
提及健保問題,他指出健保藥費自開辦以來大幅膨脹,去年(2000)已達八百多億,藥費之所以如此龐大在於健保局給予專利過期的外商藥品高價厚利,而對本土藥品則核價很低,致形成本土藥廠供應健保70 %的藥量,卻只得30%藥款的怪現象;此舉不僅浪費健保資源,也排擠本土藥廠的生存空間。他建議惟有回復其自由市場功能才能解決問題,即健保局勿過問醫院購藥的進價,而應採「同成分、同劑型、同劑量,給付同一藥價」,讓藥品市場自由競爭,一來促使國內外學名藥廠在競爭求勝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更好品質,調降更低藥價,提供更好更價廉的藥品,並加強用藥服務,則健保局及社會大眾同蒙其利。二來也讓專利藥品在其專利期間獲得市場獨占利益,以激勵國內外各藥廠努力研發或引進專利藥品,從而帶動整體醫療之進步與發展。本土藥廠現有能力提供90%以上健保所需藥品品目,若健保局能採用本土製藥,估計至少可省下數百億元藥費。
其次,去年起看病採部分自費措施,他認為應更進一步提高自付額,以徹底杜絕目前門診浪費的情形。而為了落實照顧弱勢族群,則可以另行開辦各項補助作為救濟。
看生技:臺灣生物科技發展前景樂觀
為了企業長遠發展,十多年來生達以「母雞孵小雞」的方式,致力於拓展相關事業,分別從合成原料(生泰)、生物科技(生展、高生)、新藥及中草藥研製(怡發科技)等多角化經營,同時也藉此鼓勵員工創業,既發揮所長也是培養人才,更能暢通人事升遷管道。
著眼於生物科技產業遠景,他於一年多前成立怡發科技公司,加強與臺大、成大、長庚、高醫、國防醫學院及中國醫藥學院等校合作,利用學術界已研發成果進行動物實驗,進而商品化,發展智慧產業。怡發取「心在臺灣,發展科技」之意,現已累積資本兩億伍仟萬元,預計未來三年募集至十五億元,期為臺灣開創臨床驗證中草藥及研發新藥的完整體系。至於母公司生達則升級研製長效型製劑及特殊配方,如女性賀爾蒙經皮吸收貼片等。
對於臺灣發展生技,范進財指出國內人才多是優勢。「生物科技靠的是腦力,資金不是大問題。生技是小而美的事業,初期不需太多錢,重點在於如何結合學、研、產各界的資源,並充份運用國內外專業人才,特別是留美退休的人才,激發其創意與幹勁,及早研發出新技術新產品,即使後期需投注大量經費,以臺灣現有資金規模也能應付;現在是臺灣發展生物科技最佳時機,若掌握得好,生技產業一定可以蓬勃發展」。
生達三十週年慶暨製劑大樓落成典禮,圖左五為范進財。
勉後進:學以致用不忘終身學習
對於有志於此的學弟妹們,范學長殷切叮嚀:多動腦筋、學以致用及終身學習是不二法門。首先要確定方向,然後專心一意朝目標努力。所以在校時要紮實根基,培養能力;進入社會亦不忘廣泛閱讀,自我充實;尤其有志擔任決策管理者,凡事都應涉獵,視野才會廣闊。「千萬不要以時間不夠來搪塞,我常和員工講,每天早上六至八點,晚上六至十點既然是黃金時間,就不要只浪費在看電視劇,應該要好好利用於健身及益智。記得我高中時,每天從新營搭車到台南通學,早上四點多即起床,每天比別人多兩個鐘頭的時間讀書,根本不必開夜車,我到現在還是一樣早起」。
再者要持之以恆。他以生達為例,當年以五十萬起家,三十多年後十多億資本額,雖看似不多,但大多是盈餘轉增資累積而來,他每踩一步,站穩後再邁第二步,穩健踏實,精進發展,不搶短利,永續經營,才有今天卓出的成就。
除了閱讀,工作歷練也是培植實力的途徑,所以他也勸告社會新鮮人不要挑剔工作,「主管賦予你責任表示看重你,認為你有能力,要磨練你,讓你有表現的機會,只要這麼想,凡事都樂意做得好。我工作時從來不計較薪水高低和工作輕重,只是認真學習,為了創業,辭去每月收入三千多元的工作,自己減至每月六佰元任職於新設的生達公司,心想當時女性勞工每月收入也才二百多元,盤算自己夠用了就好」。不過,他又笑著說這是他個人的經驗,不見得契合現在年輕人的想法。
最後,這位熱心社會公益,不時捐助教育團體的企業家,還是不忘提醒後進:一是要找對方向,確定目標,次為廣泛學習、培養實力,三是有毅力、有耐心、有恆心,和氣待人,認真去做,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