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中外的人類學家張光直先生,1月3日因感染肺炎病逝於美國波士頓,享年七十歲。張光直祖籍板橋,父親是臺灣文學前輩-張我軍先生。1931年在北京出生,1946年來臺就讀建國中學,高三時曾因四六事件入獄一年,1954年從母校人類學系(第二屆)畢業。取得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後,在哈佛及耶魯大學任教,並擔任兩校人類學系主任與講座教授。畢生致力於中國考古學研究,先後發表的學術著作近三百種,其學術地位備受肯定,先後獲選中研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及文理科學院院士,1994年受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邀請出任中研院副院長。

張光直先生所樹立的學術典範,主要植基於他的考古學研究,在六0年代完成的《大坌坑:鳳鼻頭與臺灣史前史》調查,是臺灣本土第一部完整的考古遺址發掘報告;七0年代,他更結合臺灣自然與人文學界,進行濁水溪與大漢溪流域的整合型研究(即濁大研究),不僅拓展了臺灣史研究的新視野,更培育出不少新生代的人類學者。

張光直先生晚年雖為帕金森症所苦,但在1996年仍拄著拐仗參加教改遊行;這位自喻「蕃薯人」的考古學先驅,一生堅持學術,將中國文明及臺灣考古推向國際;斯人雖遠,風範永存!(取材自《中國時報》2001年1月5日、7日&21日)

■畢生鑽研醣類化學的李遠川教授,以其在「醣類結構分析」的傑出貢獻,榮獲美國化學學會2001年「哈德森獎」(Claude Hudson Award)。

李遠川教授是醣類結構分析的先驅者,多年來發展出一系列醣類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法,例如高品質陰離子醣類分離法(HPAEC),已公認是醣類微量分析的典範。他的研究讓人類得以深入了解俗稱碳水化合物的醣類結構,從而探究醣類在生命現象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李遠川是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的長兄,1955年畢業於本校農化系,1957年取得農化所碩士後赴美深造,於1962年修得美國愛荷華大學生化學博士。長期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1994年當選中研院生物組院士。

李遠川教授對於講學及指導後進也是不遺餘力,每年固定返國指導母校生化所及中研院研究員進行研究,並促成中研院成立國內第一個「細胞醣類生物學」研究群;一本他對學術研究專的執著,據聞在音樂、攝影及廚藝也都有職業水準。(取材自《自由時報》2001年2月10日5版)

■大學讀的是外文,卻在美國生技圈闖出一片天,在全球第三大藥廠CIBA-GEIGY公司做到資深副總裁,現年61歲的張靄鎣,堪稱華人生技圈的翹楚。1993年,她放棄大藥廠的高薪,進入小公司Genelabs,並在臺灣成立子公司-健亞生物科技,為臺灣製藥進軍美國打前鋒。

張靄鎣1961年於母校外文系畢業後,赴美轉攻生物統計,1969年取得柏克萊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隨即在該校及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任教,1974年轉戰企業跑道,現職健亞生物科技及美國Genelabs公司董事長。

著眼於基因新藥的遠景,張靄鎣以基因新藥的研發作為公司主要方向,並於2000年9月為臺灣自行開發的紅斑性狼瘡新藥,向美國FDA申請上市。對於工作,她認為「Work hard不如Work smart」;精準與魄力,是她在生技領域成功的不二法門。(取材自《數位周刊》2000年12月23日16期)

■本校電機系畢業,現任工業技術研究院航太中心主任的林渝寰,日前獲選美國航空與太空學院(AIAA)院士,這是國內第一位獲此殊榮者,對於這份榮耀,林渝寰歸功於我國航太中心十年有成。

林渝寰自母校畢業後赴美留學,先後取得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電機碩、博士學位,隨即在麻省理工學院及加州理工學院擔任航太研究及管理工作。1988年研製出全球第一個太空用超輕複材大型(1公尺)光學鏡面系統,重量僅為玻璃光學鏡面的1%,頗受航太界肯定。

他是國內少數在航空工業、民航運輸與飛安、太空衛星及反飛彈四領域皆具經驗的航太專家。1990年,林渝寰返臺為工研院籌備航太中心,出任中心主任迄今十年,已促成多項航太國際合作案,如波音公司在美以外地區唯一的航空品保檢測實驗室;與美國航電大廠Rockwell Collins合作,協助國內業者切入飛機客艙航電市場等。未來還將與世界第一大廠Honeywell技術合作,輔導國內研發單位及業者投入航空通信、導航、監控與航管技術與工程設計。(取材自《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0日9版)

■教育部為表彰對學術研究卓有貢獻者設有「學術獎」獎項,除頒授獎座外,並贈予每位得獎人新台幣60萬元的實質鼓勵。89年度的五位獲獎人均為本校校友,分別為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科:廖俊臣教授、李羅權教授;生物及醫農科學類科:王榮德教授;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祁甡教授、葉超雄教授。其個人資歷簡介如表一。(資料來源:教育部學審會;清大網頁;成大網頁;葉超雄教授)

■甫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新科院士的胡紀如,帶領他的清大化學系研究團隊,與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合作,已成功研發出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抗癌和抗愛滋病的化學藥物。

胡紀如1976年化學系畢業,史丹福大學博士(1982),曾任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副教授及助教授(1982-1991),1990年起任教於清華大學化學系迄今。專長有機矽化學、藥物化學、高分子化學和天然合成物。從化學觀點投入新藥研發、基因改良及新材料開發研究表現傑出,年僅47歲的他已獲多項榮譽,包括:1992暨1993年亞洲化學聯盟傑出青年獎,199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94年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第三科學院化學獎(1997)及院士(2000)等。

第三世界科學院由75國科學家組成,以協助未開發國家推動科學研究發展為宗旨,我國已有五位學者獲選該院院士。(取材自《中國時報》2000年12月10日9版)

■任教於農工系的張文亮教授,術業專攻之外,還擅長說故事及寫故事,陸續出版了《兄弟相愛撼山河》、《科學大師的求學、戀愛與理念》、《我聽見石頭在唱歌》、《法拉第的故事》、《我看到大山小山在跳舞》等書,不僅普獲讀者好評,且獲得多次獎項的肯定。畢業於母校農工所,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水土空氣資源系博士,張文亮專長水質環境與保護、濕地生態、土壤物理。雖是唸理工,但一直酷愛歷史的他表示,他想寫的不是科學家有多偉大,而是他們在任何環境中都可以堅持下去的生命特質,藉此為不適應臺灣教育制度的學生打氣。除了文本,他還闢有「河馬先生網站」宣揚理想。理性的思惟,感性的筆鋒,讀他的科學家傳記,就像是聽故事般生動,更重要的是,他會重新燃起你的鬥志。您是否已失去生活的動力?和您的小朋友一起閱讀張文亮的書吧!(部分取材自《中國時報》2001年1月28日15版)

■新任中華奧會秘書長陳國儀先生,是母校法律系畢業校友,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院、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雙料碩士,曾任職交通部、行政院及外交部,1987年轉任中華體總,歷任企劃組長、體總與奧會行政一元化秘書室主任,1994年起擔任奧會副秘書長。現年45歲的陳國儀,學經歷俱優,年輕有為,此番接替湯銘新成為新秘書長,體壇咸認為是不二人選。陳國儀的父親是曾任教於本校人類學系、前文建會主委陳奇祿教授,舅舅張豐緒則是前任中華奧會主席。(取材自《中國時報》2001年2月1日31版) 

表一:89年度教育部學術獎得主簡歷

姓名 專長 學歷 現職
數學及自然科學類
廖俊臣 有機合成及有機光化學 本校化學系學士(1965)
加拿大安大略大學化學博士(1972)

清華大學化學化教授
李羅權 太空物理 本校物理系學士(1969)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博士(1975)
國科會太空計劃室主任
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
生物及醫農科學類
王榮德 環境與職業醫學、流行病學方法、生活品質調整後之存活分析 本校醫學系學士(1975)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職業醫學博士(1982)
本校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工程及應用科學類
祁 甡 光固子通訊、光纖放大器、非線性光學 本校電機系學士(1959)
美國紐約科技大學電子物理博士(1971)
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兼副校長
葉超雄 波動力學、結構動力學、磁彈性 力學、地震工程學及水下聲學 成功大學土木系學士(1961)
本校土木所碩士(1964)
美國康乃爾大學應用力學博士(1971)
本校土木系及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