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牙醫學系成立於民國42年,但正式招生則為44年。牙醫學系之成立據可考資料顯示,乃當時的院長杜聰明博士接受外籍顧問Dr. Brown 之建議,認為醫學教育不應缺少牙醫學教育,才有建系的規劃。經歷數年籌備,方得於魏火曜院長時期成立。成立之初,原應以牙醫學院的規模開始,但以當時各方面物資及人力情況之缺乏,以及主事者缺乏宏觀之格局,遂僅以一系之規模成立,這對於爾後牙醫學系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也增加了爭取升格為牙醫學院的麻煩與艱困情況,實在十分可惜。

牙醫學系成立之初的系址是現在臺大醫院新大樓(東址)靠中山南路邊的庭園區,目前是花木綠草一片,牙醫學系的舊址已經無跡可尋了。

現在的牙醫學系大門。(蕭裕源提供)

 

20年前的牙醫學系大門。(蕭裕源提供)

 

民國70年政府十大建設之一的臺大醫學中心開始動工,牙醫學系舊址拆除,經過多次之配合搬遷,跟著臺大醫院牙科門診部由西址前面搬到西址後面,82年最後整修完成,牙醫學系的系址才落定,位於西址後方牙科第一門診的二樓及三樓。但根據臺大醫學院的中程規劃方案,目前的系址,也不是永久的,在規劃中的兒童醫院興建之後,現在的牙醫學館也需拆除。已有44年歷史的臺大牙醫學系何時可以有一處永久性的系址或院址呢?至今仍然不能確知。

臺大牙醫學系在臺灣的牙醫學教育界一向具有龍頭地位,雖然不是第一個牙醫學校(國防醫學院遷台之後已有牙醫學系,但不收一般學生),卻是最早的正式牙醫學系。由於牙醫學教育需有充分的臨床訓練,牙醫師看病時不能只是診斷、開藥方而已,牙科醫療是需要直接操作,像外科醫師一般,運用器械動手治療的醫學。因此學生需有充分的實習經驗。實驗室設備每個學生需要一套,教師的教學也常是一對一,費時費力,因此學生不能太多。牙醫學系早期一年只收15名學生,第一屆畢業生更是只有5名。後來逐漸增至目前的30至35名,可見培育牙醫師的困難。也因這樣小巧而精緻的教育,本校牙醫學畢業生都能有相當好的能力與聲譽,許多後來成立的牙醫學校,都曾聘請本校畢業生任教;而臺大畢業的牙醫師在坊間執業也都有金字招牌,深受病患的信任。

牙醫學系依專科性質可分為口腔診斷,一般牙科,口腔病理,牙體復形,牙髓病科,牙周病科,口腔顎面外科,兒童牙科,齒顎矯正科及補綴學科等,其規模與專業分屬情形應與醫學系之內科、外科、婦產科等分科一樣。但創系至今,這些分科一直都未獲醫學院及校方之正式認定,在位階與教學規模上很不合理。近日在正式分科的進程上,可能會有突破,但是否完全合理化仍未可預料。合理的分科應該是朝向牙醫學院發展的一個重要步驟。

牙醫學系原本只提供大學部的教育,直到76年才通過成立臺大「牙醫科學研究所」碩士班,78年正式招生。79年教育部通過成立博士班,並於80年招生。這個單位在學校的行政單位仍屬於牙醫學系。83年,牙醫學系提出增設「口腔生物科學研究所」的計畫,認為牙醫學系應有提供基礎口腔醫學訓練的研究所,以培養牙醫學院成立時所需的基礎教員。民國85年正式通過,86年招生,牙醫學系才增加了一個員額及預算獨立的單位,牙醫科學研究所於次年也更名為「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口腔生物科學所招收的學生不一定是牙醫師,有志頭頸部及口腔之基礎科學研究者皆可報考,與臨床牙醫所之專收牙醫師做深入臨床醫學研究之目標不同,但二者併進,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在形式上,牙醫學教學系統已有三個單位,也是朝成立牙醫學院的路途上的一個突破(當時校方成立學院的必備條件是需有三個單位)。

牙醫學系目前有28位專任教員及17位兼任教師,加上臨床牙醫研究所的5位專任教員,及口腔生物科學研究所的4位專任教員,教師陣容相當強大。在臨床教學方面尚有教學醫院臺大醫院牙科部60位以上的專、兼任主治醫師,構成一個基礎與臨床齊備,教學研究與醫療服務並長的牙醫學教育體系,實在已具備成立學院的資格,系所的同仁對於成立學院的期望一直沒有放棄,也正持續積極推動,希望早日有成。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由於私立學校如高雄醫學院牙醫學系的努力,以及學校本身的支持,高醫成立牙醫學院的日子很快就要到來,而國立陽明大學也將緊隨於後完成牙醫學院的成立。臺大在這方面不但不能領先,恐怕連落後多久都無法預測,實在令臺大人臉上無光。

臺大牙醫學系及二個研究所除了進行牙科醫生的培育,牙科醫療的服務以及臨床口腔醫學之研究外,尚在臺大醫院、國科會、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署等機構之經費補助下進行多項基礎牙醫學及口腔生物科學之研究。在臺大校區內也常與工學院、農學院、理學院等系所合作,進行跨院系的研究計畫,例如在檳榔與口腔癌及口腔病之研究,金屬和高分子聚合材在牙科醫療方面之使用,蛋白質結構及離子通道之研究,標準嚼食物、咬力分析,應力與有限元素之於材質分析,以及雷射之牙科醫療運用等皆已有相當的成果,研究論文在質與量上皆大有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