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近來已成為醫藥界的熱門話題。在婦女,固然因為其治療方式,例如雌激素與某些癌症有關之爭議,以及婦女特有的停經狀況,骨質疏鬆患者較男性為眾,也較被注目。但是一般社會大眾可能不太知道,男性在老化時,骨質疏鬆症也是很普遍的。婦女之骨質疏鬆症因較早受到注意,預防保健方法較為人知,在男性則有待努力。
骨質疏鬆症在疾病發展中並沒有症狀,可說是「無聲的殺手」;一旦症狀出現往往已是脊柱、腕部或是大腿骨上端等處的骨折。在臺灣北部的醫學中心裏,老年的男性或是婦女若發生大腿骨上端的骨折,一年之後的死亡率約為30%,死因大多是因為長期臥床導致之感染(肺炎、尿道炎、皮膚感染等)。上述這些骨折又都與跌跤有關;所以就醫療之立場而言,骨質疏鬆之預防保健必須就骨骼密度之增強,與跌跤之預防兩方面來談。
骨質疏鬆症之特徵是骨量減少,骨密度減少,以及骨骼內部的網狀結構失去良好的連續性。前二者可以用吸光式的骨密度儀測定,第三者可以用超音波診斷。要維持良好的骨量與骨密度,在正常婦女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體重與鈣元素之補充。以60歲的停經臺灣正常女性為例,60公斤重者較40公斤體重者骨骼密度高10%。體重太輕者較不必製造太多骨頭來支撐,或許是正常之生理反應,但是在跌跤時抗折力就是比較差。臺灣之婦女每日攝食之鈣元素約在200至1000毫克之間,平均約為500毫克,500毫克的鈣可在500c.c.的牛乳中取得。台北市婦女之調查報告中,可見到每日攝食800毫克者,大約骨骼密度較每日攝食300毫克者骨密度高5%。在男性,體重仍是重要的決定因素,但是鈣攝食量的影響是否仍很重要則不得而知。其他的因素,包括大量的咖啡、濃茶這一類促使腎臟排鈣太多的飲料,以及抑制造骨功能的酒精和營養不足等也都會造成骨量減少。婦女在停經前有月經不調現象者,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雌激素不足,也易有骨量損失。許多易造成月經不調、排卵異常的情況,例如過量的運動、過量的訓練等,也會造成骨量的低落。適量的承重型運動則與體重之負荷一樣,則可以促進骨量的增長。臺灣地區的日照富含紫外線,短暫的曝曬即可使皮膚製造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維生素D之缺乏很少發生,一般而言,也不必特別補充。在臺灣,許多不法成藥含有類固醇,除了造成肥胖、感染等不良副作用之外,骨質疏鬆症也是常見的副作用。
在預防跌跤這方面,雖然可能花費不多,效果明顯,卻沒有太多宣傳。老年人跌跤的頻率較青壯年者高,這是骨質疏鬆的老人產生骨折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視力平均較差,應變能力較慢,抓力不足,肌肉力量較小等,都易造成跌跤;他們常常服用的高血壓藥及鎮靜劑、抗組織胺、抗憂鬱劑等,均可能造成頭暈及平衡失調;他們的生活環境若沒有良好的安排,就不能像年輕人那樣避過種種絆腳的門檻、傢俱。上述的種種情況若能避免,老年人跌跤的機會就可以減少,在國外,尚可買到裝在臀部、狀似大奶罩的護具,可以防止常跌坐的那些老人在跌跤時摔斷他們大腿骨的上端。
臺灣地區是脊柱壓迫性骨折的高盛行率地區;目前的大腿骨上端骨折發生率則尚低於歐美國家,但這個發生率還在上升之中。在臺灣的國人不論男女都應該注意骨骼的保健,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