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駱水源是台北中小企銀的創始人暨第一任總經理,作為金融企業家的第二代,年少的他對自己未來的生涯似乎早有所悉,雖然建築才是當時的最愛,他還是選擇了經濟系就讀。由於當年沒有銀行系,經濟系遂成了培養金融人才的搖籃,放眼當今臺灣的銀行界,不少董事長、總經理都是經濟系畢業。

少時交遊來時人脈

回想入學那年(1960),他向筆者透露一則秘聞!本來學號是依聯考成績編號,1號為榜首以此類推,惟獨那一年不按牌理,這位大學新鮮人因為註冊拔得頭籌而取得1號,不明究裏的人以為他名列前茅,這可讓他受用無窮;尤其夫人(本校外文系校友)一直以為他是第一名,追起來比較不費力,不過「百利終有一害」,考試時座位總是排在最前頭,全得靠自己的功夫了。

當年授業的老師於今個個望重一方,如梁國樹、郭婉容、王作榮及前校長孫震等,張漢裕教授則是系主任。他說由於上課模式偏重傳授而非討論,因此思考或許不夠寬廣,但對老師的敬重則無二致;孫校長從美國學成回國執教的第一班就是他這一班,師生情誼格外深厚,所以在籌備台灣工業銀行時,他即力邀孫校長擔任董事。

對於課業著墨不多,但談到課外活動,他可顯得興味盎然。舉凡棒球、排球、足球、田徑等運動項目都見長,此外他還是攝影社的創社元老,對藝術的喜愛也由此啟蒙。為了籌措社團經費,他在圖書館和法學院辦起攝影展,據此向學校申請補助,當時惟一的一間暗房就是這樣來的,而這裏也成了他大學四年經常駐足的地方。

一路走來,他覺得社團活動好處太多,也鼓勵同學在兼顧課業之餘儘量參與。「我從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合群以及彼此容忍,這是很好的自我訓練,而舉辦世界攝影沙龍展,讓我有機會與世界各國學生交流,更拓寬了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經由社團結識的朋友,到這等年紀已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無形中為他累積豐沛的人脈與消息網絡,對從事銀行業務的他助益頗多,這都是當年始料未及的。

中信三十年如一日

服完兵役後出國深造,取得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商學碩士。年輕氣盛的他不願就此承繼父親餘蔭,因此想先在美國謀職學些實務經驗後再返臺,與父親是至交的辜振甫先生得知,覺得人才難得,於是網羅他到中信前身「中華證券投資公司」的外國股東「美國信孚銀行」工作,短短十個月的時間,他遊走授信、徵信、研究、債券交易等各部門,無所不學,他說這十個月所學勝讀十年書。

返國後進入中華證券服務,卅年來,職位從基層的辦事員晉升至總經理,職務則從研究、人事到業務無所不涉。在中華證券改組為中國信託投資公司之後,當時的副總經理辜濂松先生希望他多方磨練,改調他至業務單位,從幕後研發轉戰第一線,尤其還是負責吸收存款的工作,「可以想像的是剛開始四處碰壁,我學習被人拒絕,思考如何克服困難並突圍,最後成交;這段期間可說是我事業的轉捩點」。

紮實的財經背景與完整的實務歷練,讓他深受倚重,1988年被擢升為總經理,旋即投入中信改制商銀的工作,期間挑戰連連,包括兩次石油危機、許多企業資金調度困難,以及國泰、亞洲和華僑信託經營不善,間接影響信託同業的問題等;中信在他的領軍之下,非但無懼外在危機,還不斷卓壯成長,如股票上市、完成國際評等、在歐美亞澳各國設立據點延伸業務的觸角、參與世界銀行會議拓展國際空間等等,多年來,中國信託商銀是惟一參加國際性會議的台灣銀行。

「參與國際活動固然重要,可也不是盲目行動,而是有計畫地進行人才交流與產學合作,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國內現有20家企業組成一個Epoch Foundation,與美國MIT合作,將其在生技、資訊等高科技方面的研究落實在產業技術;技術之外,人才的養成也很重要,以關係企業中租為例,每年都派員出國進修MBA,他們學成帶回來最新的觀念,對公司未來發展有絕大的貢獻」。

戲棚下站久的人贏

回國後的第一份工作他一做就是卅年,卅年不算短,難道沒有轉換跑道的念頭嗎?他不諱言曾有同業以高薪挖角,加上職業倦怠感難免,曾經動心過,但經過仔細考慮,金錢並非衡量一個人成就的惟一標準,反而事業有成的回饋比金錢報酬來得大,「我得到辜先生的賞識,也獲得同仁的尊重與支持,而公司在本業及關係企業年有成長,到中租時,辜先生邀我入伙,一起在美國設立財務公司,我們從主從關係進展到事業伙伴,在當中更建立起友誼;事實上我已經是在為自己工作了,凡此種種讓我頗有成就感,自然就不會想跳槽」。

除了感念辜家的知遇之恩,他以一句臺灣俗語表明他的理念,他說「『戲棚下站久的人會贏』。這句話的意思是戲演得越久,看戲的人越來越少,站得久的人有更好的位置可以挑,引申到工作上,只要有耐心,一步一腳印,目標最終會達成」。

經過多年苦心經營,中信員工從13位增加到4000多人,總資產達5000多億,各部門業務也都步入正軌,他覺得階段性任務已經達成,遂於去年四月退休,另覓人生新舞台。

從台灣工銀再出發

  商業銀行業務繁瑣,他說一天到晚開會,已忙到沒有時間思考,也正因為如此,才觸發他籌組工業銀行的想法,「臺灣的中小企業在科技領域相當專業,但往往忽略公司的經營管理,十分可惜,我想何不一開始就輔導他們?除放款外也參與投資,並為企業專設小組提供其人力結構、投資策略、股票承銷等全套服務,一旦企業獲利成長,工銀的報酬率隨之倍增,比一般商銀單純放款高很多;而且投資銀行的客戶都是法人,不過上千家,可謂小而美」。交遊廣闊的他一呼百諾,短短時間即集資200億,後來還擴充至230億。

他還以美國醫療比方工銀的角色,美國醫療是多科會診找病源,所以一位醫生一天頂多十來個病患,不比臺灣醫生一日動輒上百名卻品質低落,而工銀扮演的就是前者的角色。

如此專業的銀行必然需要高素質人力及效率化管理。他說未來工銀有1/2以上為MBA、生技及資訊的專業人才,他們將與業務人員配搭組成工作團隊,共享榮敗,打破各部獨立的藩蘺。此外,管理人性化,員工上下班不打卡,每人配備一只notebook,只要開機公司即能掌握行蹤,他們則可在任何場所工作,一切以激發員工潛力,創造榮譽感為導向。

而電腦化則是效率化管理的必要手段。「我們使用的電腦系統是全台第一個中央管制的開放系統,以Unix主機支援 PC,機動性高,美國許多銀行已經在進行。客戶資料採用SAP system,可以將同一個的客戶在存放款、徵信等不同資料拉到一個平台串聯起來,有助於高階主管擬定決策,同時系統連線,客戶不必到櫃台辦理,工銀將是不需要櫃台的銀行」。

對於工銀他有三個願景:一是輔導需要輔導的企業,尤其近年經濟不景氣,企業接二連三爆發嚴重的財務危機,他以為部分公司具有優異的科技產能,只要接受適當輔導,讓marketing之技巧提昇,自然能提昇國家工業的生產力;二是要為股東賺錢;三是成為國際知名的工銀。環顧當前世界金融界,他說臺灣的銀行實在微不足道,只有台銀勉強擠進前100大,他期望未來五年,甚至五十年,台灣工業銀行成為具影響力的投資銀行,至少能引導台灣的企業界向世界各國籌募資金。

按時程則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預計在三年內完成評等,這是自我檢查的第一道手續,達到被認可投資的grade之後發行金融債券,籌措主要存款來源;第二階段為五年內達到一定程度之國際化,廿年內建立國際聲譽。「我對台灣工銀的寄望很高,希望能成為臺灣第一個 whole sale bank的典範」。

1996年搭乘蘇聯核子破冰船抵達北極點N900C時攝。(駱夫人提供)

 

他將人生最菁華的卅年奉獻給了中國信託,未來的歲月他要留給自己的夢想,而台灣工業銀行正是他的實踐場域,他才正要出發,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