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1日臺大管理學院成立,這是臺大自1945年以來首次新增的學院,也意謂著管理學真正受到產學界應有的重視。現有工商管理學、會計學、財務金融學、國際企業學及資訊管理學等五個系所,專任教師90位,學生2800人,1994年從徐州路舊址遷回校總區之管院大樓,第二棟大樓則在規畫中。
1996年8月,會計學系張鴻章教授接掌管院,揭櫫以「臺灣第一」為短程目標、「亞洲及世界一流」為長程目標,致力於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水準之提昇,諸如精進教師研究質與量、培養學生五育並重、符應社會需求辦理EMBA班等,三年來多所斬獲;此外,為了獎勵教師研究,他到處募款,對募款也頗有心得,管院在他的領導下,業已超越短程目標邁向長程目標的另一個嶄新階段。
精進教師研究的質與量
管理學院推動高品質研究多年已見成績,1990到1998年SCI及SSCI的論文統計分別為26篇、47篇,總計73篇居國內大學之冠,張院長引以為傲地表示1999年迄今(4月10日止)也已有10篇,其中有5篇是刊在Major Journals上,創臺灣各財經研究機構以及各學府的新紀錄,希望這個紀錄很快就可被別的機構打破,大家彼此互相競爭,一齊努力提高臺灣在財經及管理各學門國際上的學術地位。
十多年前,張院長擔任會計系系主任期間,為求提昇教學品質,極力央請優秀的老師回國任教,然而微薄的月薪不敷養家餬口,看在他眼裏實在不忍,於是開始向各大會計師事務所募款,以「你們的員工都是我們的學生,為了要有好員工以服務各大事務所我們需要好老師」為由遊說業主,獲得各大會計師事務所熱烈支持,目前國內各大學會計學系能從國內外聘任優秀師資,當年張院長的倡導及各事務所的支持功不可沒。
為了給予研究有成的教師實質鼓勵,擔任院長之後更是四處張羅,他說「若教授頂著臺大之名在外兼差,收入豐富,但論文要能為SSCI/SCI收錄之期刊所接受,十分不易;這些老師埋首學問,不逐名利,若沒有獎勵非常不公平」。本著提攜後進的大愛,他為年輕學者奔走,「在我們那個時代沒有壓力,加上人有惰性,研究做得不好,但足以告慰的是,我自己沒有成就,但能欣賞、肯定別人的成就;所以我充份運用我所有的資源,支持年輕學者成就他們的成就,這是我做得到的」。
隨著教師研究質量的精進,研究生的素質也大為提昇,今年即有一位博士班學生的論文改寫後登在國際頂尖期刊上,這在國內財經、管理學界可能也是第一次,表示臺灣已有能力培養頂尖的學者,也不負院長當年為了讓博士班學生理論基礎紮實,送他們到經濟所「易子而教」的用心,後來國企、財金所博士班也都採取類似的作法。
培養五育均衡的大學生
去年管理學院各研究所先後設立「孫運璿管理講座」及各種學術研討會、院本部設立「音樂Shopping Mall美育講座」,前者邀請產官學界著名領袖與同學分享管理實務經驗,後者由趙琴博士主持,引導學生欣賞古典音樂之美;兩場講座的內容與形式截然不同,不過主旨則是一致的: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整全的大學生。
「臺灣的教育非常注重專業教育,卻往往忽略現實生活的需要,杜威說『教育就是生活』,一個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賴以維生,這是大學的責任;再者,前人常說『五育並重』造就完整人格,現在只強調智育,其他四育都被忽略了。臺大既是一所綜合大學,給學生的不應只是專業智識,更應該給他們如何豐富人生、造福社會的修養和情操;換句話說就是五育齊全的教育」。
有鑑於此,他主張大學「一、二年級不分科系,三、四年級雙主修」。一、二年級為通識教育,社會及自然科學課程兼修,三、四年級專攻二個主修,每一主修四至五門課,他強調「即使是屬工程學門,如電機和土木雙主修也好,因為科學的基礎就在於融合,新觀念往往是這樣被激發出來的」。
「音樂Shopping Mall美育講座」就在他全方位教育的理念下於上學期開辦,受到熱烈的回應,張院長本以為此舉是國內首創,沒想到靜宜大學李家同校長更有先見之明,早已在該校成立美術展覽室、音樂欣賞室等,向來對李校長的學問、為人深表敬意的他覺得甚受激勵,於是本學期續辦,課程內容則更深入古典音樂的堂奧。
開辦EMBA符應社會需求
為配合企業界的需求,近年來管院陸續開辦商學、會計、財金、國企、資管等高階管理碩士班(EMBA),供具有多年工作經驗之中高階主管進修。EMBA班自開辦後廣受矚目。張院長表示此乃為因應臺灣經濟發展的需要,「臺灣以中小企業起家,企業主多為技術人員,當經濟發展到必須面對外國企業競爭的階段時,管理技術就不是他們可以應付的來的,即便是商學出身,也需要不時吸收新的管理學理論與技巧」。
「管院目前雖僅有5個系所,但就整個管理學門而言則有20個左右的 major fields,臺大管院可說是師資齊全,加上參考國外名校課程內容並配合國內需要,精心設計臺大EMBA課程,推出時機成熟,各界反應頗為熱烈」。張院長表示臺大EMBA班的成功,實在是EMBA班執行長湯明哲教授、五個研究所的通力合作,以及校長、教務長、總務處、會計室等等的鼎力支持的成果。
外界曾有 EMBA是為「高階企業菁英量身裁製」的質疑,這樣的質疑實則是不了解管理學教育的本意。他以美國為例指出,美國前廿名大學的管院以訓練企業中上層幹部為主,因此不設大學部,招收的學生大都有技術背景;反觀臺灣,宥於教育部規範,大學部不可能停止招生,變通之道惟有採行「大學部一、二年級不分科系,三、四年級雙主修」的作法。管理學的教育從較為基層所需的Function開始,到中高階層所需的General management,而國內一般商、管學院碩士班學生大都沒有工作經驗,但EMBA學生至少有八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因此管院的大學部、一般的碩士班以及EMBA班的課程都是需要量身訂做的,即使科目名稱一樣,內容重點也不一樣。如此既學有專精,同時養成具溝通、應變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通才,也才能應付當前企業「組織扁平化」及「以顧客為導向的部門重組」新趨勢。管院的所有畢業生都需要既廣且深、博中有專精。
大學募款機制有待建置
早年為了獎勵教師研究,他硬著頭皮一家家去拜訪會計師事務所,這幾年則廣向各業界募款,對於募款他說別無訣竅,就是坦白以告捐款用途,即使被拒門外,他也不靦腆或氣餒。而為了避嫌,相關事務費用都是自己墊付,他說由於另一半曾在外商公司服務廿餘年,當時薪水為他的三倍,所以目前較無經濟上的壓力,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像他這樣做,此時就需要配套措施,遺憾的是目前沒有。
他以為「國立大學募款最嚴重的問題在於本身缺乏機制,即公務制度僵化,學校機器無法靈活運轉,這也是今日政府最為人所詬病之處。認真或不認真工作都無所謂,只要不犯大錯,早八晚五,什麼事也沒有,如果按體制行,我根本不必做」。除了行政效率有待改善外,教師評估、教學評鑑等制度也必須落實,惟有國立大學先自我革新,才能獲得社會認同進而捐款,他認為新加坡各國立大學的作法頗值得參考。
而在臺灣募款困難也並非國人不捐錢,他說臺灣民間每年捐給寺廟的香油錢估計達百億,因為人們相信神明有庇佑,而國外大學提供捐贈者後代較高的入學機率,惠澤子孫,所以臺灣的企業家願意捐款給他們。他認為臺灣既要步上美國高等教育募款一途,也應該學習他們的配套措施,不過目前臺灣公私立大學學雜費過低,大眾不易瞭解企業家的大量捐獻對教育一般大眾的子女有何貢獻,因此募款在臺灣恐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哈佛大學350週年校慶時成功募得既定目標三億五千萬美元,當時哈佛組織一個委員會鎖定500大企業進行遊說,讓企業家校友了解哈佛需要他們,而哈佛也能提供其事業上的協助;「給他們想要的,激發他們回饋的心」,其募款策略值得參考。
張院長任內在平衡研究、教學、服務上不遺餘力,既是規畫者更是實踐者,近三年來鞠躬盡瘁,固然理念未能完全實現,但已播撒種籽,未來成果可期,而他的貢獻也將為後人銘感於心。♁(照片為管理學院辦公室提供)
張鴻章院長小檔案
學歷: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學院博士(1978)
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碩士(1968)
臺灣大學法學院商學士(1963)
經歷:臺大管理學院會計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暨所長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
專長:公營及公用事業之成本分析與訂價、管理經濟學、作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