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最終目的在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本校研發長吳忠幟教授在此終極目標下致力為臺大師生提供研究支持,包括貴儀資源的有效運用,促進國際研究合作,以及推廣研發成果應用,貢獻於產業經濟發展。務實的措施和成果請看吳研發長在「校務報報」的分享。
許多人在感染新冠病毒痊癒之後,產生了後遺症「長新冠」,如免疫系統受影響,問題可能終生如影隨形。而人類許多疾病從癌症、阿茲海默到過敏等與免疫系統相關,要根治惟賴免疫療法。令人欣喜的是因著兩位Honjo和Allison兩位免疫學家(獲諾貝爾獎)研究,第一個活體藥於焉誕生,臨床治療成功終結癌症。請看李建國教授帶我們走過免疫療法135年來的歷史。
可知我們的皮膚有複雜的免疫系統,皮膚內的免疫細胞和共生細菌合作,建立起人體的第一道防線。王偉蓓教授發現新生兒皮膚免疫的獨特性,以及iNKT免疫細胞和共生菌的合作機制,分別為嬰幼兒免疫療法和脫髮治療帶來新的思路。
近年在腸道免疫系統和共生細菌研究已廣為人知,坊間應勢開發出各種益生菌。而江皓森教授告訴我們還有「共生真菌」這位盟友默默地守護,其代謝產物是調控免疫的武器,有極大潛力發展成為新療法。以上是本期「免疫學」研究專題精彩內容提要。
空汙問題,近年也逐漸受到重視。研究確定空汙會加重心血管疾病、肺癌,乃至神經退化性疾病。據統計PM2.5每年在全世界造成400萬人提早死亡,是非常驚人的數字。臺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領域,早在1990年代就針對空汙進行研究並提供政府更新相關標準及推廣具體改善行動如推動龍山寺封爐。請看鄭尊仁教授整理的學術資產也是對臺灣的重要貢獻。
去年世界棒球12強賽,臺灣隊取得冠軍,颳起一陣旋風。截稿當下,臺灣隊開始打明年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除了是球迷,臺大人可是和棒球很有淵源,這些都寫在《椰林大道的棒球傳奇》。今年再版以電子書上市,特邀請本書作者及策畫人、本身也是棒球國手、現任國科會主委吳誠文作序。他鼓勵臺大人投入新創棒球科技,為國球開疆闢土,再寫另一頁輝煌的棒球傳奇。而本刊總編輯吳明賢教授小時與棒球擦身而過,也呼應棒球讓世界看見臺灣,謝謝棒球為人民帶來快樂和希望。
2024年臺大首次公布百大貢獻事蹟,其中一條為「師生參與推動民主,促進社會發展」。從保釣啟蒙,關注政治改革、環境保護、校園民主和言論自由,風起雲湧,有非常多臺大師生參與。本校法律系校友洪三雄和陳玲玉夫婦以親身經歷引領讀者走過曾經的烽火杜鵑城。
張慶瑞教授這回量子講座跨域到社會科學。該是擺脫非黑即白,鍛鍊量子「黑白疊加態」思維,培養未來量子社會所需的創新能力。
臺大校友會早在1960年籌組,隨即成立基金會並籌建校友會館,經營迄今,成為校友們乃至一般民眾絕佳的開會聚餐場所。現任校友會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維昭前校長娓娓道來這段沿革。
王憲勳律師比較各國人工生殖法,對照之下,臺灣的人工生殖法有著更超越的設計。陳佩珊物理治療師專研兒童減重有成,已幫助數百名孩子,對家有胖兒的父母是福音。
楊雅惠專欄本期談美國總統川普的經貿作為和美國夢的變遷。僅發行網頁版,歡迎上網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