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載量》以人類學觀點,分析COVID-19對全球的衝擊

 

COVID-19疫情始於2019年,2020年肆虐全球,造成民眾的健康、生活、經濟以至文化、習俗等層面深遠的影響。我們有必要了解和總結此疫情在全球各地的流行狀況、防治經驗,尤其是不足之處。要總結這些經驗除了從了解世界各地流行情況開始,也需要從各個學科視角進行觀察、研究。

本書是國際著名人類學家勒諾爾.曼德森(Lenore Manderson)教授等,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機構的資助下,於COVID-19疫情期間,組織世界各國45位醫學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所進行的全球性調查研究報告。全書的內容不是枯燥乏味的感染率、死亡率等統計數字,而是應用人類學理論和概念,將大流行定位在一個緊密相連卻極其不平等的世界中,反映出傳染疾病疫情壓在民眾,特別是貧窮者、弱勢群體肩上的「重擔」,以及其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

 

※本書紙本版採限量印製,電子版免費開放下載※

 

書名:病毒載量──COVID-19時代的人類學研究

編者:勒諾爾.曼德森(Lenore Manderson)、南希.J.布爾克(Nancy J. Burke)、阿約.瓦爾貝格(Ayo Wahlberg

譯者:黃一心

出版日期:20241

ISBN: 978-986-350-796-3

定價:760

 

[書摘]

過去、現在、未來

 

眾所周知,病毒不是完全活著的生物,更確切地說,「他們接近生命」(Villareal, 2004)。幾十年來,病毒學家一直試圖了解病毒透過寄生宿主細胞來繁殖和傳播的機制。有數千種病毒,它們對人類宿主的致病作用從「輕微流感樣貌的症狀」到「致命的器官衰竭」不等。新冠病毒對感染者的影響有以下幾種嚴重程度:對某些人(特別是老年人、有某些「潛在疾病」的人)具有極強的毒性;對其他人則毒性較小(Wahlberg, 2020)。儘管媒體報導的重點是感染和死亡率,但是越來越多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在感染數月後仍伴隨著讓人衰弱的後遺症。最初,因為媒體關注的重點是死亡率,而成千上萬的「長新冠」(Long COVID)患者被忽視,然而,他們透過社交媒體互相聯絡,並堅持有關部門要將他們計算在內(#CountLongCovid)(Callard and Perego, 2021)。時至今日,我們對該病毒的自然史和社會史知之甚少,它存在的時間還不夠長。雖然許多人目前使用「長新冠」來描述延長的症狀和延長的恢復期,但我們還不知道是否也會出現病毒感染後綜合症或其他虛弱危及生命的情況,就像某些其他病毒感染一樣:水痘後的帶狀皰疹、脊髓灰質炎幾十年後的脊髓灰質炎後綜合症、登革熱感染後免疫受損情況、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後的子宮頸癌等。COVID-19 的致命性尚未充分顯現。同樣地,目前也不清楚人們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感染新冠病毒的頻率。關於疾病的術語、臨床特徵、流行病學、自然史和疾病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尚未充分闡明。還有一些問題:如何監測該疾病,如何將漏報因素考慮在內,以及我們如何良好地類比和管理其持續性傳播等等,都需要研究。未來幾年研究的方向,以及將其轉化為干預措施和醫療護理模式,都需要深思熟慮。

Covid-19大流行暴露了地球村存在巨大的差異,我們如何看待「生物」(bios)和「生命」(zo?)?「使其生」或「讓其死」?(Photo by Swarnavo Chakrabarti on Unsplash

 

21世紀,如果COVID-19以往真的發生過,那麼從流行病學角度考慮「生物轉變」(transition)就不再有意義了。在全球範圍內,多種形式的傳染病、非傳染病和相關殘疾共同傳播,通常伴有連鎖併發症(Manderson and Warren, 2016)。COVID-19 爆發後,它加入了一長串長期影響全球億萬人醫療狀況的疾病名單。一個多世紀以來,醫學人類學家從人種學角度研究了個人、家庭和親人如何感知、生活和應對這類疾病。然而,COVID-19似乎是另外一種傳染性疾病,它與各種其他生物、社會、經濟和政治條件相互作用。病毒本身,以及本書中民族誌記錄式地對它的反應,都非常清楚地強調了當貧困、種族歧視和殘疾成為永久性的「基本條件」時所產生的分層宜居性。

儘管其中仍存在無數的醫學問題,但正如本書章節所示,人類學家與流行病學家和病毒學家一起站在最前沿,記錄、監測、分析和解釋傳播模式,並在記錄COVID-19大流行過程中追蹤、重塑社會生活。我們必須如此投入,正如我們所記錄的那樣,由於存在封控、病毒感染和「獲得」醫療服務的經歷和生活,因種族、社會經濟的全球不平衡、分層宜居性等根深蒂固的影響,大流行暴露了在全球範圍內存在巨大的差異,我們要找出和解釋這樣巨大的差異,僅提出「生物」(bios)和「生命」(zo?)的「使其生」或「讓其死」之間的生物政治區分是不夠的。例如,印度的民工因封鎖而生活無著,無法獲得醫療保健,而那些居住在寬敞的飯店式公寓中的人們卻可以避免直接接觸外面的世界,而明顯減少感染機會。如果我們要記錄和解釋21世紀在非洲、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該流行病造成的深遠影響,那麼分層宜居的問題就迫切需要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家強調了這種緊迫感,在威脅我們生活的其他危機因素中,我們也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種族主義、暴力、不平等和氣候變化等危機也影響著疾病的流行。本書章節的比較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它加深了我們對疾病大流行及其應對措施在整個2020年及以後對世界各地民眾產生的影響,包括對種族化、歧視殘疾者等的理解。與此同時,它展示了人類學理論、豐富的民族誌和批判參與的力量,讓人們能夠理解一個似乎正在崩潰的世界,並揭示繪製出交會點,策略與結構的可能性。

 

 


臺大出版中心書店

校總區書店:

地址:臺大校總區圖書館地下一樓(10617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2365-9286

傳真:(022363-6905

營業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8:3017:00(星期六、日、例假日公休)

水源校區書店:

地址:臺大水源校區澄思樓一樓(10087 臺北市思源街18號)

電話:(023366-3993分機18

傳真:(023366-9986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 ~ 12:00 , 13:00 ~ 17:00(星期六、日、例假日公休)

校史館書店:

地址:臺大校總區校史館二樓(10617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3366-1523 

營業時間:星期一到星期日 9:00~17:00(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二及國定假日公休)

http://www.press.ntu.edu.tw

線上購書:博客來/三民書局/讀冊生活/灰熊愛讀書/國家書店/誠品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