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日下午臺北市灰濛濛的天色,細雨紛飛,寒風冷颼颼地考驗著臺北大巨蛋四周安靜排隊等待入場的球迷,他們外表看似寧靜,內心卻都是澎湃激動的。這場在臺北大巨蛋舉行的比賽對臺灣棒球迷來講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也就是日本東京讀賣巨人軍90週年紀念臺灣試合(表演賽),對手是臺灣職棒中信兄弟隊。連我在內約有3萬8千名球迷不畏寒風細雨,熱情進場;不只臺北大巨蛋首度滿場,也創下了臺灣的棒球場有史以來單場比賽最多入場觀眾的紀錄,當然許多人是第一次體驗在巨蛋裡觀看棒球比賽。本刊讀者如果也在現場,應該跟我一樣有感受到,棒球運動在臺灣確實深植人心。

日本東京讀賣巨人軍90週年紀念臺灣試合在臺北大巨蛋舉行,約有3萬8千名球迷熱情進場,創下臺灣的棒球場單場比賽最多入場觀眾的紀錄,也顯示了棒球運動在臺灣人生活中一個顯著的地位。

 

我們生命中缺少不了那些心靈獨處的寧靜時刻──凝視美景,閱讀沉澱,深思抉擇,回憶感傷,或只是發呆冥想;但是身為動物,我們的生命一樣缺少不了動的元素──登山健行,激烈辯論,遊戲競賽,唱歌跳舞,或只是漫步散心。動與靜都牽涉到身體與心靈的默契連動,它可以是個人獨處時的行為,可以顯現在群體裡與他人互動或不互動,也可以因為環境的限制或群體的約束而改變它外顯的表現。動與靜和諧的並存使我們生活可以安詳和樂,且動的品質與靜的品質同樣重要。在臺北大巨蛋這樣一場高水準的棒球比賽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動與靜美好的呈現。兩隊球員在球場上激烈攻防是非常動態的表現,比賽中場上的球員一般是沒有機會靜止不動20秒以上的。投手的球一出手,0.4秒後打擊者就可能擊出一個讓所有防守球員瞬間飛奔的安打球,打擊者也立刻成為了極速衝刺的跑壘員,這時候兩隊在板凳預備區的球員不是歡呼加油就是頓足哀嚎,這樣動態的畫面又牽引了觀眾席上球迷的目光,大家一起熱血沸騰。只有在投手投球前的那短短幾秒鐘,防守的球員站好防守位置並採取最適當的防守預備姿勢,靜靜的但非常專注的看著投手與打擊手,而打擊手也採取了他覺得最適當的打擊位置與預備姿勢,準備痛擊投手投出來的球。這幾秒鐘內場上所有人幾乎全員靜止,只有投手在動,構成了一幅動與靜的完美圖像。兩隊板凳預備區從投手球出手前的死寂到球擊出去後瞬間轉化為歡呼或哀嚎的激動也是靜與動和諧的極致表現,而這樣動靜交替的畫面在整場比賽中一直不斷在重複著,也牽動著觀賽球迷身心的動靜,包含現場觀眾席上以及遠方觀看轉播與直播的球迷,甚至那些只能接觸到文字或語音轉播的球迷也像微觀世界的量子糾纏一樣,情緒與賽事糾纏在一起。

現場的觀眾形形色色,有的屏氣凝神專注於球員的表現,他們的心與肢體語言自然跟場上的動靜同步。除了球員會牽動球迷的動靜外,雙方的啦啦隊也不是省油的燈,事實上也有些球迷是衝著她們而來的,甚至會從頭到尾跟著她們唱唱跳跳,的確是非常健康的鍛練身心的機會。平常在主場東京巨蛋裡的巨人Venus啦啦隊是首度在台亮相,她們整齊劃一的口號與動作令臺灣球迷眼睛為之一亮,而兄弟Passion Sisters啦啦隊由高人氣的峮峮領軍,把臺式應援曲及場邊樂隊的熱情帶進大巨蛋。兩邊的啦啦隊一起將青春活潑的氣氛散佈到整個球場,讓靜靜看球的觀眾心裡也有歡樂的動感不停流竄著。臺灣啦啦隊文化在國際棒壇赫赫有名,峮峮的「炸裂」應援曲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代表作,在臺北大巨蛋裡帶動這麼多球迷一起參與的激情唱跳特別令人感動。

臺大傑出校友洪騰勝學長(商學46,黃色球衣左一)平常以軟式棒球健身兼娛樂,定期跟臺大棒球隊校友會的老OB隊(紅色球衣)友誼賽,如今86高齡仍是該隊先發主戰投手。(照片提供:臺大棒球隊校友會老OB隊)

 

一邊思考著棒球在我們生活中這樣的地位,我一邊聯想到賴清德總統在競選期間提出的「健康臺灣」國家願景,覺得它確實隱含著「健康的國民」、「健康的文化」及「健康的產業」三個面向,而這三個邁向健康臺灣的長遠目標其實也是全體國民的期待,其中最隱性但是影響可能是最大的是文化,特別是「動」的文化。棒球運動在臺灣已深植人心,而我很幸運的一輩子能接觸到它,不管是自己打球還是觀賞賽事。但是細細思考,要邁向健康臺灣,整個環境與文化還有極大的進步空間。其實大多數人從出生到終老,扣除傷病的時間,大部分的時間是處在健康或亞健康的狀態。臺灣人重視教育,勤奮工作,過去在致力於經濟發展與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運動並不是被強調的文化元素。多數人在人生漫長而精華的求學與工作階段可能逐漸累積不利健康的諸多因子,但因為忙碌或沒有警訊而長期被忽視,造成年長以後健康快速惡化的後果,高齡者長期照護也成為社會的重大負擔。現在大家逐漸了解,要有健康的國民,除了傷病出現後的良好醫療與照護外,最好能透過文化的改善讓全年齡層的國民時時刻刻關心並促進自己的身心健康,而政府可以引導鼓勵產業在運動健身、休閒娛樂、餐飲食品等與健康相關的重要文化元素中,提供國民維持身心健康的精準服務。臺大傑出校友洪騰勝學長(商學46)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他在成功創辦臺灣的職棒聯盟以後低調的退居幕後,但是仍念念不忘棒球運動的平民化與普及化。他如今86高齡仍以軟式棒球健身兼娛樂,定期率領兄弟飯店隊跟臺大棒球隊校友會的老OB隊(如圖,紅色球衣)友誼賽,且仍是該隊先發主戰投手。他的一生不只展現出臺灣人重視教育,勤奮工作的特質,還把棒球運動的元素融入到他的工作與生活中,是我認定的典範。我站在他的身旁,特別為他感到驕傲。

京都獎得主,國際電腦視覺泰斗,CMU機器人研究所金出武雄教授平常打高爾夫球健身兼娛樂。因為他生涯發展主要是在美國與日本,棒球運動自然也是他文化基因的一部分,照片中是我們在傳接球實驗室跟兩位創辦人討論棒球投球姿勢。(照片提供:傳接球實驗室)

 

另一位我敬佩的長者是卡內基美隆大學(CMU)機器人研究所(Robotics Institute)的金出武雄教授(Prof. Takeo Kanade),他是全球知名的電腦視覺泰斗,京都獎得主。過去兩年我協助成大敏求智慧運算學院(Miin Wu School of Computing)的連震杰教授組成運動科技團隊,並邀請金出教授指導相關技術研發及系統整合與實作,得到相當不錯的成果。去年10月初他特地到臺南來觀看成果並現場指導團隊,我也趁機帶他到成大校友關仲鈞與曹以承創辦的棒球科技公司「傳接球實驗室」(KTL)參訪。他雖然已經78歲,身體仍然相當硬朗,平常主要運動是高爾夫球,但是棒球投球及揮棒姿勢都非常正確到位。因為他生涯發展主要是在美國與日本,棒球運動自然也成為他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在傳接球實驗室跟兩位創辦人討論棒球投球與打擊技巧以及電腦視覺及AI的應用時毫無文化隔閡。他實際下場使用KTL的科技系統即時分析自己的打擊與投球姿勢,每一次揮棒或投球都可以立即得到各種生物力學分析後的關鍵數據及搭配的錄影回播,可以大幅提升訓練效率。這個棒球訓練系統主要是使用電腦視覺及AI分析技術,是他非常熟悉的專業領域,運動又是他也深感認同應該強化的應用,因此他非常讚賞臺灣的年輕人願意積極投入研發並創業。他認為臺灣有極優異的科技人才與產業基礎,雖然在運動科技領域起步較晚,但是短短幾年在特定項目(例如棒球)已經有相當高的水準,未來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成為運動科技領先的國家,對於健康臺灣的目標大有助益。

我因此進一步思考,理論與實務的交替推演驗證就是靜與動的完美結合,而科技研發不但加速運動文化融入社會文明的演化進程,也間接促成動靜皆宜的健康文化。廣義的講,文化涵蓋了我們生活所有的軌跡,包含家庭生活、教育學習、工作、運動、餐飲食品、藝術文學、建築景觀、休閒娛樂、旅行、通訊、交通、探險、社交、宗教、政治、衣著打扮、科技體驗等等,所有這些文化面向都是社會的基本需求;有需求就可以形成產業,因此相關產業的高值化與提升文化品質及價值具有高度的相關性。要塑造並發揚動靜皆宜的健康文化可以借力使力,鼓勵引導民間發展相關高值化的健康產業以相輔相成,均衡地滿足全年齡層國民對這些文化元素的基本需求。

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到年長者皆然,多元產業善用運動健身的元素可以促進動靜皆宜的社會文明,而休閒娛樂、餐飲食品等元素可以與運動相輔相成,提供國民維持身心健康的精準服務。(照片提供:南臺科大幼兒園—小廚師烘焙義賣活動)

 

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與產業結構、衝突不斷的國際情勢與地緣政治、氾濫難解的網路詐騙與假訊息等,現在的年輕人已經顯現出與上世代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彼此似乎存在著難以互相了解的困惑。我覺得,不管是政府或民間,當權的年長者有責任減低年輕人的焦慮,應該要努力協助他們提升對社會的責任感與粘著度,以動靜皆宜的健康文化需求帶來健康產業,往健康國民的目標推進,形成邁向健康臺灣的正向循環。(2024.4.8)

 


吳誠文小檔案

1971年巨人隊少棒國手,為國家捧回世界少棒冠軍盃。臺南一中畢業後,考進臺大電機系,1981年從臺大電機系畢業,1984年負笈美國深造,1987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電機與電腦工程學博士。學成返國任教於清華大學電機系,2000-2003年兼任系主任,2004-2007年擔任電機資訊學院院長,2014-2016年擔任學術副校長,2019-2021年借調成大擔任副校長,2023年2月1日自清大退休。鑽研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與測試和半導體記憶體測試,卓然有成,獲得榮譽包含IEEE Fellow、教育部學術獎、東元獎、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機工程獎章、科技部傑出特約研究員獎、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等。曾借調至工研院擔任系統晶片科技中心主任、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協理兼南分院執行長,資深副總暨首席技術專家。目前擔任南臺科技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