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全球集思論壇「Reset the Mindset」
全球集思論壇GIS TAIWAN為臺大學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專案活動,由學生團隊籌辦,透過匯聚各領域學者、企業界領袖,整合學術與實務的應用。第十二屆論壇於110年1月25日至1月29日於本校舉辦。
本屆年度主題為「Reset the Mindset」,分「資訊浪潮」、「永續綠動」、「失衡社會」及「資本主義重塑」四大主軸探討,並辦理「行動企劃競賽」讓學生代表們運用這4天所思所學應用於行動方案。
此次論壇共有學生代表217人,約來自14個國家,學生籌備團隊由本校政治系四年級陳孟辰總召帶領近80位同學組成。
開幕典禮邀請本校管中閔校長、臺大系統文化基金會董事—臺灣科技大學廖慶榮校長、財團法人中華跨域管理教育基金會吳秀光董事長擔任致詞貴賓,並由欣陸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殷琪董事長擔任開幕講者。
面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管校長特於開幕式中勉勵同學,在原有制度被疫情挑戰的現今,回歸事情本質重新思考,或許反而能開創新契機;殷董事長也鼓勵同學在學習上不應為制度所束縛,在高二至大二的黃金時期勇於嘗試,激發自身各種潛能。
今年首次辦理以新創團隊為主題之「嘉年華(Carnival)」,依「智慧科技」、「休閒娛樂」、「創新教育」、「電商平台」、「藝術人文」等主題邀請到22家新創企業至本校綜合體育館設立攤位,讓學生代表直接與新創團隊面對面交流創業甘苦談。
全球集思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為主題,邀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召集人、中華民國陳建仁前副總統等人對談。
此外,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口罩、酒精消毒、梅花座等防疫措施,更以「後疫情時代」為主題,邀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召集人、中華民國陳建仁前副總統、行政院資通安全處簡宏偉處長與學生代表進行對談,描繪後疫情時期的生活藍圖與發展趨勢。
閉幕式邀請臺灣水泥總經理李鐘培就碳排放智慧管控、再生能源發展及廢棄物再利用等面向重新詮釋常被視為重汙染工業的水泥產業,為環境議題提供重啟思維的想像與思考空間。
第十二屆全球集思論壇原訂於109年7月舉辨,因疫情影響延後至今年1月辦理,跨越疫情嚴峻挑戰的集思浴火重生,期待能在學術與產業間為青年搭起橋樑,為參與者能在會期結束後帶來改變的力量。
◆2021亞洲國際醫學影像論壇:臺灣展現智慧醫療及精準健康應用能量
科技部補助全幅健康照護中心攜手臺大AI中心(AINTU)、AINTU Smart ED、臺大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 (AIROBO)、臺大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 (BEBI)與2021年亞洲國際醫學影像論壇(IFMIA 2021)大會合作,於1月24日舉辦《臺灣智慧醫療與照護工作坊》(Workshop on Intelligent Medical and Healthcare in Taiwan)。亞洲國際醫學影像論壇係每兩年舉辦一次,旨在聚集亞洲各國學術研究人員、生物醫學科學家、工程師與臨床醫師,共同交流醫學影像領域的新思想和最新發展。今年度大會因疫情改為線上論壇,本工作坊為議程中唯一的線下活動,為三天的會議揭開序幕。
活動開場請到科技部前瞻司陳國樑司長、臺大李百祺研發長、IFMIA2021大會主席、臺大生醫電資所張瑞峰所長及全幅健康照護中心暨臺大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傅立成主任致詞勉勵。其中,陳國樑司長提到,臺灣在這波全球智慧醫療及精準健康應用的競賽中,並未缺席且有富饒成果。科技部、經濟部及衛福部於今年共同推動「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將整合基因、影像、病理、病歷等資料,形成複合巨量數據,進行臨床轉譯研究加值,期許打造我國2030全人精準健康照護體系。
本次邀請5位學研醫界專家,第一場專題演講由工研院林啟萬所長以“Toward 2030 Data Driven Precision Health”為題,分享在疫情期間與預期後疫情時代,目前研發之智慧及遠距醫療照護技術成果亮點與投入情境,並分享擘畫未來十年的健康照護藍圖。臺大醫院何奕倫主任以“Exposome and Telehealth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為題,以多篇權威研究論文介紹環境因素與心血管疾病的可能連結,並分享目前臺大醫院遠距中心在進行的相關計畫。帶領研究團隊參與NVIDIA EXAM(EMR CXR AI Model)聯合計畫的MeDA Lab主持人、臺大王偉仲教授,點出因COVID-19而浮現的醫療困境與需求,及分享團隊參與之相關計畫及研究成果。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於專題演講中分享醫療領域的革新與轉變,由過去的淺層醫學到深度醫學,提到大數據與AI應用於智慧精準醫療與健康已是趨勢,但也提醒數據的收集與品質的重要,是這一波精準醫療與健康典範轉移的關鍵與挑戰。臺大黃升龍教授帶領團隊開發出領先世界的「高亮度晶纖寬頻光源(Single-crystal Fiber Light Source)」,在本次工作坊中,他以“Segmentation Enhanced Pseudo-coloring on Medical Images”為題,分享其團隊的研究成果以及近期合作計畫。高雄榮總楊宗龍創新長則提到數位病理資訊的轉化對促進精準醫療的重要性,並不吝分享該單位開發的整合型數位病理資訊平台OWL的過程,與建議未來結合相關硬體的開發。
1月24日舉辦的《臺灣智慧醫療與照護工作坊》,充分展現臺灣在智慧醫療及精準健康應用能量。
此次活動聚焦主題從醫學影像、遠距健康、醫療AI平台、數位病理等多面向的呈現,除學界講者外,也連結產業界的投入,緯創醫學、商之器、Knowtions Research、資策會數位所、迎棧科技及太豪生醫等多家廠商也參與本次活動演講分享或設攤展示。希望藉此機會,透過國內此領域專家學者的經驗及研究分享,展現臺灣在智慧醫療照護的能量,達到產學與國際交流的效益。
◆賀!本校四位教授榮獲科技部109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獎!
恭禧本校工商管理學系許鉅秉教授、醫學系內科田蕙芬教授及吳明賢教授、醫學系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謝松蒼教授榮獲科技部109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獎!
科技部109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名單如下:
1 田蕙芬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
2 吳明賢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
3 宋信文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所)
4 張國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5 許鉅秉 國立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6 陳聖賢 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
7 黃榮芳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8 鄭友仁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9 謝世良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
10 謝松蒼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暨研究所
◆臺大雲林分院培訓印尼種子醫事人員
受疫情影響,許多國際的交流與學習窒礙難行,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突破疫情困境,自109年10月起,代訓4位分別來自印尼東爪哇泗水愛爾朗加大學、瑪琅布拉維加亞大學的菁英種子醫事人員,為期四個月,於今年1月27日舉行結訓。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黃瑞仁院長表示,衛生福利部的「新南向醫衛合作及產業鏈,一國一中心」政策,印尼部分即由臺大醫院負責。雲林分院即致力於東爪哇,包括第一大城泗水以及第二大城瑪琅之交流與經營。而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馬惠明副院長表示,本院與上述大學的交流始自107年,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曾有停頓。此次受訓的4位種子醫師與護理師分別是來自瑪琅布拉維加亞大學的Dr. Ali醫師,與Dr.YOGA醫師,泗水愛爾朗加大學的Dr. Adi醫師和Mr. Andis護理師。他們分別於急診部、心血管中心、神經醫學中心與護理部等單位學習,並安排他們至臺大醫療體系總院急診部、內科部與新竹分院急診部、護理部交流學習。
不畏疫情,印尼醫事人員來臺大雲林分院接受培訓,於相關單位實習。
於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受訓的印尼醫事人員,臺灣醫療宣傳的最佳見證人。
在臺灣受訓期間他們也體驗到臺灣美麗的風景、美食和最難忘的人情味,期間更參加了雲林分院的運動會和雲林縣的大量傷患演習。他們四位將是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在印尼最好的外交大使,回到印尼之後,也可以成為臺灣醫療宣傳的最佳見證人。
◆洛鴻恭年──1945-1951年臺灣大學線上檔案特展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體參觀減少,臺大檔案館規劃線上檔案特展。展出1945-1950年臺灣大學最動盪的一段校史,從日治到中國化、從帝大到臺大,政權的轉移不但對國家的政治、社會、文化造成衝擊,乃至於學術領域更受到莫大的影響,透過檔案的呈現,回溯記憶的碎片,探究歷史的軌跡,重新梳理變動的真相,讓檔案保存的價值更具有時代意義。
本展覽為回溯75年前,臺北帝國大學如何將西方文化與知識體系消化吸收,建構臺灣的學術知識與體制,再經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收的延續過程,採用1945年到1951年臺大珍藏已久的相關檔案文獻,透過蒐集、彙整與精挑擷取的過程,歸納出本次檔案展的特性與脈絡,探究百年歷史的邊境。並利用珍貴的資料回顧檔案原貌與歷史概況,充分發揮檔案在推廣教育上的功能,讓參訪者在回顧歷史之餘,更進一步瞭解到檔案的實用與價值。
臺大檔案館推出線上特展「洛鴻恭年」。
檔案是歷史文化的珍貴紀錄和人類智慧的結晶,蘊含許多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透過展覽的形式將歷史文化系統性的呈現出來,讓社會大眾知道光陰歲月所遺留的片斷訊息,瞭解前人創造歷史的艱辛歷程和奮鬥足跡,進而充分達到檔案承先啟後的教育目的。此次主題性的策展經過精心挑選、加工梳理,然後按年代編排,主題明確,脈絡清楚,內容豐富且集中,提供搜尋者比較完整且真實的檔案資訊,並可從中獲得網路及圖書資料中難以尋覓的珍貴線索。
洛鴻恭年線上檔案特展網址連結:http://homepage.ntu.edu.tw/~fdhome/NTUA/index.html
◆臺大出版中心講座資訊
主題:性別視野下的中國史
時間:3月30日(二)19:00-20:30
講者:李貞德(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內田純子(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地點:聯經書房(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94號B1)
簡介:過去中國史以男性作為歷史主體,上世紀中葉以後,婦女的經驗也漸漸納入學者的討論之中,然而以性別視角,全面檢討自先秦至明清,甚至近現代社會的研究,還有待推廣。究竟數千年來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父系體制有何變化?如何影響生活其中的個人與家庭,甚至族群與國家?現時當下在臺灣的我們,為何還需要認識中國史?又該如何理解它?「性別」能否提供一點解答?
//主題閱讀//
《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
主題:復返的日治記憶──台灣小說與歷史重構
時間:4月16日(五)19:00-20:30
講者:劉亮雅(臺大外文系特聘教授、臺文所合聘教授)、陳國偉(中興大學台文所優聘副教授兼所長)
簡介:國民政府撤退至臺灣後,為了強化中國認同,壓抑人民日治時期記憶,造成嚴重的歷史斷裂。直到政治解嚴,臺台灣歷史小說蓬勃發展,議題多元的各類型文本,為這段集體記憶留下紀錄。講座將聚焦於二十一世紀臺灣日治記憶小說與電影,從文化生產脈絡討論重新記憶日治時期的深刻意義。
//主題閱讀//
《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
※自由入場,額滿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