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W. Shakespeare, 1564-1616)是英國最傑出的戲劇家,居世界文學家翹楚之列,流傳下來的作品有38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其戲劇被譯成各種語言,常在各國演出。英國人十分重視這位文學巨匠,連前英首相邱吉爾也說,他寧可放棄印度地區殖民地,也不願放棄一位莎士比亞。莎翁的著名戲劇中,諸多雋永名句,至今仍常被引用,足可跨時、跨國、跨劇,深入人心。
莎士比亞肖像(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hakespeare.jpg)
如果莎翁活在當代,眼見英國演出一場脫離歐盟之世紀大戲,莎翁會用什麼言語,什麼眼光來看待?這場脫歐大戲,可分成幾個橋段。首先,從英國人難以忘懷18世紀日不落帝國時期之輝煌記憶談起,至今21世紀卻須聽命於歐盟,時時憧憬著自主自由之夢。關鍵的2016年全民公投,決定了脫離歐盟。這抉擇的得失糾結、政治角力,以及坎坷談判,讓英國數年陷在焦慮不安的泥淖,直到2020年底終完成複雜的程序而落幕,進入未來的時間巨河考驗。
「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他們都有下場的時候,也都有上場的時候。一個人的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量罪記》
莎翁在《量罪記》一劇中有上述台詞,世間萬事,人生百態,皆在世界舞台上交織成戲。本文且將英國脫歐視為一齣戲劇,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事件發展的順逆起伏,引用莎翁落筆的名句作為情節眉批。本劇開幕,先從過去的英國榮史說起,引用莎翁在《暴風雨》中的名句。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暴風雨》
維多利亞登基肖像,由喬治·艾泰所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oronation_portrait_of_Queen_Victoria_-_Hayter_1838.jpg)
大不列顛帝國的旗幟,曾在全球24個時區飄揚,英國人驕傲地伸展壯志。1837年,維多利亞即位為聯合王國女王,統治著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維多利亞女王透過其後代與歐洲其他王室之聯姻,把歐洲許多國家都納為親家,更助展其影響版圖之擴大。這時期,英國在工業、文化、政治、科學與軍事等等都具有亮眼發展,殖民地區遍佈全球,霸權稱世。
「兩個人騎一匹馬,總有一個人在後面。」
「寧願做一朵籬下的野花,不願做一朵受恩惠的薔薇。與其逢迎獻媚,偷取別人的歡心,毋寧被眾人所鄙棄。」《無事煩惱》
到了21世紀,歐洲面貌已變,歐洲大多事務由歐洲聯盟共治,包括經貿、法律、移民等規範,各會員國均須服膺之。英國與歐陸隔著英吉利海峽,為歐盟成員,但社會上一直對於是否長留歐盟想法分歧。在歐盟中,許多事不能當家作主,27個國家共同協議,常是德國在主導全局,這是曾經作為歐洲霸主的英國難以坦然接受的,也一直挑動著英國人去留的心思。
回溯英國歷史,針對脫歐舉行公投並不是第一次,1975年英國曾舉辦了全民公投,確認了英國成為歐洲共同體會員國。但是英國內部並無共識,脫歐之議屢被提出,議者橫跨廣泛政治光譜。
「生存或毀滅,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哈姆雷特》
19世紀末,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期大英帝國的地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he-queens-dominions.jpg)
2016年6月23日,英國進行脫歐公投,這一天,將永烙於歷史。當日,倫敦暴雨滂沱,附近郊區電車和地鐵嚴重受創,有投票所已因水災而被迫關閉,倫敦鐵塔籠罩在憂鬱的陰霾中。惡劣的天氣,讓許多不想改變現狀的留歐選民躲在屋內,而這種人在事後多後悔了。開票結果,51.9%支持離開歐盟,正反雙方僅些微差距,任憑後悔者撕心裂肺,也無法重新再來一次公投。事後根據《商業內幕》報導,YouGov在2020年11月的民調顯示,51%認為2016年的脫歐公投是個錯誤。但是,事實已定,再無回頭之路。
「沒有什麼事是好的或壞的,思想使其有所不同。」《哈姆雷特》
「我們往往在享有某一件東西的時候,一點不看重它的好處,等到失掉它以後,卻會格外誇張它的價值,發現當它還在我們手裡的時候所看不出來的優點。」《無事煩惱》
到底脫歐對英國是福是禍,成本效益,各界自持己見。贊成脫歐者認為:移民政策由本國決定,不必受制於歐盟對各國的配額要求。財政方面,不需在每年繳交巨額英鎊予歐盟,可自行運用。在經濟方面,英國自始即拒絕使用歐元,檢視歐元期間的各國經濟表現。在2002至2011年間,英國經濟成長率為1.5%,高於歐元區的1.1%;在2012至2019年間,英國經濟成長率1.9%,高於歐元區的1.2%,參加歐元區不保證其經濟成果可以更佳。
反對脫歐者云:留在歐盟可享有諸多會員會之優惠,貿易關稅減免,金融互動順暢。脫歐之後,增加關稅壁壘,貿易規模及GDP降低。且雙方不再有相同的金融監理基礎,英國不能繼續在無差別限制下,在歐盟市場內進行金融服務。據報導,已有近300家原本將總部設立在倫敦的銀行等金融機構,部分人員移往歐盟,新辦公室分散在愛爾蘭都柏林、盧森堡、法國巴黎、德國法蘭克福,和荷蘭阿姆斯特丹等。歷史根源或可讓倫敦短期內仍守住世界金融中心寶座,但其冠冕光芒已有暗淡之危。
「要是你做了獅子,狐狸會來欺騙你:要是你做了羔羊,狐狸會來吃了你;要是你做了狐狸,萬一騙子向你告發,獅子會對你起疑心;要是你做了騙子,你的愚蠢將使你受苦,而且你也不免做豺狼的一頓早餐……。」
「笨蛋自以為聰明,聰明人知道自己是笨蛋。」
在曼徹斯特舉行的反脫歐遊行上,強森是被諷刺的人物之一。(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rexit-is-a-monstrosity-float-2017-10-01-in-manchester-photo-robert-mandel.jpg)
政治上爾虞我詐,暴露無疑。舉辦此次公投的英國首相、保守黨黨魁卡麥隆(D. W. D. Cameron),早在2013年,他就保證讓脫歐公投付諸實行。當時他只是為了安撫在歐盟議題上分裂的保守黨內部,他自以為即使舉行公投,也不會通過,並想把脫歐公投作為爭取英國在歐盟中提高優惠地位的籌碼。當脫歐公投開始啟動,卡麥隆便公開支持續留歐盟,積極奔走諸國,意圖拉拔英國地位,卻無法回應到民眾最擔心的移民問題,結果對留歐陣營沒有太大幫助。
除了外界疑慮,保守黨內部也有了嚴重分裂,卡麥隆的兩位親信,身為卡麥隆兒子教父的前司法大臣戈夫(M. Gove),以及受年輕世代歡迎的前倫敦市長強森(B. Johnson)先後倒向脫歐。卡麥隆回憶:「如果不是戈夫—我最信賴的同事,和強森—我手下最會選舉的戰將,臨陣倒戈...我們的脫歐公投,留歐本該是勝券在握的。」
「我兩腿早陷在血海裡,欲罷不能,想回頭,就像走到盡頭般,叫人心寒退路是沒有了,前途是一片沼澤地,讓人越陷越深。」
「為王者無安寧。」
公投投票出爐之後,英國便陷入內外交戰的混亂之中。社會上要求重新公投的騷動不斷,首相須對外與歐盟談判,協議脫歐條約;對內須獲得國會同意,接納談判條件。來來回回數趟,脫歐之日一再拖延。直到2020年12月底,全案底定,正式脫歐。三年五個月,1645天,英國長征告一段落,轉入全新航程。
這過程中,唐寧街10號的首相官邸,頻頻易主,從卡麥隆、梅伊到強森。卡麥隆首相在他手上的公投失利,無限遺憾地說:「我終生都必須活在歷史的悔恨裡。」梅伊(T. M. May)首相接下爛攤子,近三年時間,遲遲無法提出國會可接受的脫歐條件,自己又兩度喊出延長加賽,重挫而被逼宮下台。強森首相接手後,甚至曾想發動提前大選,最後在2020年聖誕節前夕完成脫歐任務,他在推特發出的照片,高舉雙手大拇指宣布:「協議達成。」
「在時間的大鐘上,只有兩個字『現在』。」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
2021年脫歐派興奮地迎接新春,恨不得空氣都灌滿自由的芳香。現實上,企業與民眾馬上發現:在邊境檢查、報關程序上,增添不少麻煩糾紛,生活習慣困擾重重。
2020年1月31日晚上11時,數以千計的脫歐支持者在倫敦國會廣場一起倒數見證歷史一刻。(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Brexit_crowds_in_Parliament_Square.jpg)
英國已沒有時間停留在悔恨、猶疑的自憐自艾之中,與歐盟分手之後,迅速轉頭向世界握手。不到一個月,英國向「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申請入會,也提議將G7改造成D10,未來可能尚有動作。這些國際組織將容英國如何現身,全球皆在觀望。到底英國脫歐,是重生?是毀滅?時間會告訴我們。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本文構思期間,筆者數度拜讀莎翁名句,如同他就在眼前傳授人生哲理。波蘭戲劇教授揚·科特(J. Kott,1914-2001)曾說:「莎士比亞和我們是同代人。」不知莎翁是否同意筆者如此斗膽套用他的詞句,至少他不會反對渺渺後生研讀其書,探索其智,體會其情的嘗試吧!
楊雅惠小檔案
學歷:
臺大商學系1978年畢業
臺大經濟學碩士、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訪問學人
現任:
考試院考試委員
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曾任: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
中央銀行理事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臺灣經濟所所長
興趣:
音樂、文學。合唱團指揮,獲金韻獎作詞作曲獎,曾辦鋼琴獨奏暨獨唱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