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路加福路》講述的第一個故事,是關於猶太祭司撒迦利亞何以失語?後來又如何恢復說話能力?

撒迦利亞是猶太王希律時的祭司,與妻子年紀都已老邁,但膝下無子。有一天,當他輪值進到聖殿燒香時,天使加百列向他顯現,並告訴他:「撒迦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你的妻子伊莉莎白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約翰。」

事發太突然,長久以來一直禱求能有自己孩子的撒迦利亞,此刻反而覺得不可置信。

在與神相遇的聖殿裡,撒迦利亞卻要求起天使給他可以確信的憑證:「我憑著什麼可知道這事呢?我已經老了,我的妻子也年紀老邁了。」

天使看到撒迦利亞陷入猜疑、抗拒,於是告訴他:「到了時候,這話必然應驗;只因你不信,你必啞巴,不能說話,直到這事成就的日子。」

伊莉莎白生產後,鄰里親族看見他們夫婦蒙受浩大神恩,連聲要他們將孩子依父親之名取作撒迦利亞。但伊莉莎白遵照天使的囑咐,要將孩子命名為約翰,雖然這個名字並非他們生活環境裡大家熟悉的。

無法理解伊莉莎白何以如此堅持,鼓譟的人群遂轉向詢問無法言語的撒迦利亞,孩子該取何名?

失語的撒迦利亞毫不遲疑地在寫字版上寫下:「他的名字是約翰」。就在這個時刻,撒迦利亞順利開口說話,不斷稱頌上帝。

從難以置信的猜疑,到毫不遲疑的欣然行動,撒迦利亞從失語的經驗裡深刻走出習以為義的慣性思考,歡喜擁抱帶來嶄新改變的神恩。

圖1:William Blake, The Angel Appearing to Zacharias. 26.7 x 38.1 cm. 1799-1800. Metropolitan Museum, New York.

 

英國畫家William Blake(1757-1827)畫出撒迦利亞一剛開始面對神恩降臨時的張皇失措、內心連番上演的緊張衝突(圖1)。

手執香爐的撒迦利亞原該是最能理解神恩的祭司。然而,在神恩降臨他身上的關鍵時刻,他卻因覺得太過違反人所認知的自然律,反倒要求天使給他確信的憑證。

Blake聚焦在這個矛盾的時刻:撒迦利亞一方面緊握著禱告時焚香的香爐;但同時卻無法放心相信神正在回應他長年以來癡癡的禱告。他無法望向天使所指的上天旨意,不知仰頭迎向從上而來的神光。反之,他防衛性地將身體往後縮。這樣僵硬的身體姿態與面容,在在反映出,在那個當下,撒迦利亞是如何困頓於自己有限的認知。

圖2:Domenico Ghirlandaio, Tornabuoni Chapel fresco cycle. Santa Maria Novella, Florence. 1486-1490.

 

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同時也是米開朗基羅的繪畫啟蒙老師Domenico Ghirlandaio(1448-1494)則將聖殿置於俗世生活的場景中,而非與之隔絕。在這樣的畫面佈局思考裡,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置換為正站在聖殿前的撒迦利亞,每個人也都可以想像,在面對神恩突然降臨時,自己很可能也像撒迦利亞那樣,不是敞開心扉歡然迎接,而是將自己封閉在慣性衡量的尺度中,以充滿防衛性的身心姿態面對即將發生的嶄新改變,寧可僵硬地一動也不動(圖2)。

幸好,撒迦利亞眼見妻子挺著老邁的身軀懷孕生子,他重新安定住自己的心靈,並沒有因為失語喪失持守信仰的信心。

失語讓他體會到,與神的聯繫不是靠有限的禮儀形式、不是靠要求天使拿出憑證的話語能力。

撒迦利亞眼見眾人鼓譟,要求他們夫婦遵守人的習俗、而非天使的叮囑,他選擇安靜寫下旁人眼中違反傳統的名字「約翰」。雖然在寫的時候,他根本沒有去想,身為無法說話的人父,他能否親口叫喚自己孩子的名。

幸好,撒迦利亞沒有被失語困住。妻子懷孕的時期是撒迦利亞重新建構自己與上帝關係的時刻。祭司執掌的禮儀沒有讓他認出神恩,反而讓他執著於傳統的規範與框架。而妻子年邁懷孕反倒讓他深切體會到,不可用人的尺度來界定一切。

圖3:Lorenzo Salimbeni, Life of St. John. Fresco Tempora. 1414/1418.
Oratorio di S. Giovanni Battista.

 

義大利畫家Lorenzo Salimbeni(1374- c. 1418)在Urbino 施洗約翰洗禮教堂所畫的壁畫(圖3),特意畫出滿臉皺紋卻懷有身孕的老邁伊莉莎白,以及雖然失語、但眼神堅定的撒利亞加利亞。Salimbeni畫出他們夫婦如何各自迎接即將產下聖嬰的瑪利亞:伊莉莎白勇敢承受老年懷孕的艱辛;撒迦利亞則深刻體會到,不是有形的宗教禮儀可以讓人與神相遇,而是堅定的仰望與不必躊躇地敞開心扉,讓一切自然發生。

安靜等候。

也學會懂得相信每一個當下自己真實的感受,不受俗世尺度轄制、迎向更開闊深邃視野的真實感受。

 


花亦芬小檔案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兼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德國科隆大學藝術史碩士、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中古晚期至近現代宗教史、社會文化史與藝術 史跨領域研究,以及現代德國史、史學思想史。曾獲國科會傑出學者養成計畫獎助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全校教學優良獎,曾任《臺大歷史學報》主編。 譯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 本嘗試之作》(2007 出版,2013 修訂二版)。專書著作:《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圖錄》 (2006)、《林布蘭特與聖經──荷蘭黃金時代藝術與宗教的對 話》(2008)、《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 之路》(2016)、《像海一樣思考──島嶼,不是世界的中心, 是航向遠方的起點》(2017),以及中英文論文近三十篇。2020年與德國學者共同主編出版學術專書 Memorial Landscapes: World Images East and West (Berlin: De Gruyter)。